重生八三:衣路繁花
重生八三:衣路繁花
当前位置:首页 > 言情 > 重生八三:衣路繁花 > 第51章 :非遗保护

第51章 :非遗保护

加入书架
书名:
重生八三:衣路繁花
作者:
天鉴阁的武元
本章字数:
3432
更新时间:
2025-05-17

深冬的贵州山区飘着细雨,江柠踩着泥泞的山路,裤脚沾满褐色的泥浆。她裹紧外套,仰头望向半山腰那几栋青瓦木楼——那里住着苗绣传承人吴阿婆,一位七十多岁仍坚持手工刺绣的老人。

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屋内弥漫着柴火的烟气。吴阿婆正戴着老花镜,在昏暗的光线下飞针走线。听到脚步声,老人抬起头,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戒备。

“阿婆,我是从城里来的。”江柠蹲下身,从包里取出一本相册,“您看,这是我们公司设计的服装,用了很多传统刺绣元素。”

吴阿婆凑近了些,粗糙的手指轻轻抚过照片上精美的刺绣图案。“这些纹样……”她突然激动起来,“是我们苗家的蝴蝶妈妈、牛角纹!”

江柠点点头,从相册里抽出一张泛黄的老照片:“这是我在博物馆找到的,民国时期的苗绣嫁衣。但现在市面上,很多刺绣都变了味,用机器仿造,丢失了最本真的韵味。”

老人沉默许久,叹了口气:“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愿意学刺绣的越来越少。我这双手啊,怕是要把这些针法带进棺材里。”

回程的车上,江柠望着窗外连绵的群山,心里沉甸甸的。这些年,她见过太多像吴阿婆这样的手工艺人,他们守着祖辈传下来的技艺,却在时代的洪流中艰难求生。壮锦传承人韦阿公的作坊濒临倒闭,侗绣的年轻学徒寥寥无几……传统纺织工艺正像秋天的落叶,一片片凋零。

回到公司,江柠立即召开会议。会议室的大屏幕上,播放着各地非遗纺织工艺的纪录片:苗绣的绚丽色彩、壮锦的复杂纹样、侗布的天然染色……“我们要设立非遗传承人专项基金。”江柠的声音坚定,“不仅是资金支持,更要为他们搭建平台,让这些古老的技艺活下去。”

三个月后,“锦绣非遗大师工作室”在公司总部揭牌。吴阿婆、韦阿公等十几位传承人受邀入驻,宽敞明亮的工作室里,摆满了绣架、织布机和染料缸。江柠特意将工作室设计成开放式,让员工和参观者都能近距离感受传统工艺的魅力。

最开始,老艺人们都有些拘谨。吴阿婆总是独自坐在角落,默默地绣着自己的图案。首到有一天,设计师林雪带着设计稿来找她:“阿婆,您看这个旗袍领口,能不能用苗绣的破线绣来表现?”

老人的眼睛亮了。她接过图纸,一边比划一边讲解:“破线绣要把丝线劈成八根,绣出来的花纹才细腻。但现在很少有人愿意花这个功夫……”说着,她拿起针线,开始示范。

渐渐地,工作室热闹起来。年轻设计师们每天围着老艺人们请教,从针法到配色,从纹样到寓意。江柠也经常来这里,有时帮忙递个剪刀,有时听老人们讲述那些藏在纹样里的故事。

一次,韦阿公在织壮锦时遇到难题,传统的图案与现代设计无法融合。江柠和设计师们围坐在一起,讨论到深夜。最后,还是吴阿婆灵机一动:“为什么不把壮锦的几何纹和苗绣的花鸟纹结合起来?”

就这样,一件融合了苗绣和壮锦元素的礼服诞生了。当模特穿着它走上国际时装周的舞台,那些细腻的手工刺绣在聚光灯下熠熠生辉,外国设计师们惊叹不己:“这是东方的魔法!”

然而,保护非遗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有人质疑:“花这么多钱保护这些老手艺,能带来什么经济效益?”江柠没有反驳,而是带着团队推出了“非遗传承系列”产品。每件衣服都附有传承人亲手书写的卡片,讲述纹样背后的故事;每卖出一件,就会有一部分收入进入非遗基金。

慢慢地,市场开始接受并喜爱这些带有文化温度的产品。更让江柠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传统工艺。工作室里,出现了许多年轻学徒的身影,他们跟着老艺人学习刺绣、织布,眼中满是热爱。

一年后的重阳节,江柠组织了一场特别的展览。展厅里,既有老艺人的传统作品,也有年轻设计师的创新设计。吴阿婆站在自己的苗绣作品前,满脸骄傲地向参观者介绍:“这是我们苗家的纹样,代表着吉祥和幸福。”

展览结束时,一位外国收藏家找到江柠,愿意高价收购所有展品。江柠婉拒了:“这些作品不卖。它们承载着几代人的心血,是我们民族的瑰宝,应该让更多人看到、了解、传承。”

夜深了,江柠站在办公室的落地窗前,望着城市璀璨的灯火。远处,非遗大师工作室的灯光依然亮着,那里,老艺人们还在教年轻学徒们刺绣,一针一线,传承的不仅是技艺,更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血脉。她知道,非遗保护的路还很长,但只要坚持下去,那些古老的技艺,终将在新时代绽放出新的光彩。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