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会展中心的穹顶下,霓虹灯光将"锦绣"展台映照得如梦似幻。江柠站在观众席后方,看着女儿许知夏正在台上演示最新研发的智能服装。那件看似普通的白色运动外套,在模特的动作间泛起流动的光纹,如同夜幕下的银河。
"这款智能运动服搭载了我们自主研发的生物传感系统。"许知夏的声音通过扩音器传遍全场,"它能实时监测心率、体温、运动数据,并通过内置的柔性显示屏呈现。更特别的是,这些数据会反馈给面料中的智能纤维,自动调节透气性和弹性。"
台下的观众发出阵阵惊叹。江柠的思绪却飘回了三十年前的那个小作坊。那时,她和许砚舟为了改良一台老式缝纫机,熬夜到天亮。如今,展台上的智能服装,早己超越了他们当年的想象。
"妈妈,你怎么躲在这里?"许知夏不知何时走到了江柠身边,鬓角还沾着细小的汗珠。她递来一杯温水,"发布会结束后,有个技术研讨会,您要不要参加?"
江柠摇了摇头:"你们年轻人的世界,我就不掺和了。不过,看到这些新玩意儿,真让人感慨。记得你小时候,我给你做衣服,用的还是外婆留下的老缝纫机。"
许知夏笑了,挽住母亲的手臂:"正是因为有了那些老手艺打底,我们才能走得更远。就像这次的智能纤维,灵感其实来源于苗绣的温控技法。那些传统匠人,早就懂得根据天气变化调整织物的疏密。"
当晚,江柠独自来到公司的实验室。这里曾经是她和许砚舟最早的工作室,如今己扩建为占地数千平米的研发中心。透过玻璃,她看见年轻的工程师们正在调试新设备,3D人体扫描仪投射出淡蓝色的光影,仿佛一幅未来主义的画作。
"江总?"一个年轻的声音打断了她的思绪。是研发部的小李,入职时还是个青涩的大学生,如今己是项目负责人。"您来看看这个。"他带着江柠走进一间实验室,"这是我们最新研发的自修复面料,灵感来自您收藏的宋代绢画修复技术。"
小李拿起一块深紫色的布料,用剪刀轻轻划了一下,神奇的是,划痕在几秒钟内自动愈合,只留下淡淡的痕迹。"我们在纤维中加入了仿生材料,就像人体的自愈功能。"小李兴奋地解释,"如果应用在航天服上,能大大提高安全性。"
江柠轻轻抚摸着布料,触感柔软而细腻,完全不像高科技产品。她想起在贵州走访苗寨时,老绣娘曾说过:"好的布料是有生命的。"如今,这些年轻的工程师们,用现代科技赋予了面料新的生命。
技术迭代带来的不仅是产品创新,还有争议。第二天的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尖锐提问:"智能服装是否会侵犯个人隐私?脑机接口技术的应用是否存在风险?"
许知夏从容应对:"从研发之初,我们就制定了严格的隐私保护协议。所有数据的采集和使用,都必须经过用户的明确授权。至于脑机接口技术,我们目前仅限于医疗康复领域的探索,并与顶尖的委员会合作,确保技术始终服务于人。"
江柠坐在台下,看着女儿沉稳的模样,心中满是欣慰。散会后,她在走廊遇见几个年轻员工,他们正围在一起讨论新的设计方案。有人拿着平板电脑展示3D设计图,有人则拿着传统纹样的样本来对比。这种新旧交融的场景,让她想起传习所里,老匠人带着学徒用智能绘图仪复刻传统图案的画面。
深夜,江柠和许砚舟漫步在苏州河边。对岸的摩天大楼灯火辉煌,倒映在河面上,与老式弄堂的灯笼交相辉映。"你看,"江柠指着远处正在施工的智能工厂,"那里曾经是我们第一家服装厂的旧址。"
许砚舟揽住她的肩膀:"变化太快了。当年我们为了一台进口缝纫机绞尽脑汁,现在孩子们己经在研究太空面料了。"
"但有些东西是不变的。"江柠轻声说,"就像做衣服,无论用什么技术,最终都是为了让人穿得舒服,穿得有尊严。"
一阵晚风吹过,带来淡淡的布料清香。江柠想起白天在实验室看到的自修复面料,突然觉得,所谓技术迭代,或许就是在传统与创新之间,寻找那个最温暖的平衡点。而她和许砚舟种下的种子,己经在新一代人的手中,开出了更加绚烂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