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也封“文宗”之名,一出正言堂,便如惊雷落地,响彻出云国上下!
不出一日,朝堂震动,五大学宫震动,文武百官震动!
甚至——边疆将军、仙门掌教、江湖散修皆有所感应。
“文宗”这个封号,不是朝廷正式册封,而是由太子当堂尊称,再加当世文圣晏衡拱手而认,自此王也之名便再难被埋没。
可风光背后,却是山雨欲来。
—
数日后,学宫大长老议堂。
大儒孙伏明重重一掌拍在玉案之上,震得文案颤动:
“荒唐!”
“一个毛都未长齐的小子,凭一篇赋,一场辩,竟敢自称文宗?我辈儒者之尊,从今而后还如何立世?!”
他身旁诸多老儒皆点头附和,神情愤愤:
“他那《民心赋》,不过是借了乱象之势,迎合百姓之口!真要论理、讲经、穷法,远不及吾等!”
“更可怕的是……他竟引文道异象,再这样下去,我辈恐怕再无传人!”
“不可坐视!”
一人面色阴沉,道:“据闻王也背后之人,乃是王浩然,此人虽正首,然其文风素来激烈,极可能借其子之名再树‘新儒’之风。”
孙伏明冷笑一声:“他王浩然不过太子太保,纵有名望,也压不住五大学宫合力施压。”
他眼中寒光一闪,沉声道:
“送信往【九原书院】、【琅琊书阁】、【天水藏经山】,言明此子要建‘新文派’,求他们共讨。”
“他不是喜欢辩论么?我便让他看看,什么叫——群儒伐罪!”
—
而与此同时,宫中亦风起云涌。
内殿之中,太子赵乾跪坐蒲团,正在对着圣上述职。
圣上半倚龙榻,身披金龙常服,神色淡然,听完赵乾的言语,许久未语。
良久,他才缓缓开口:
“你说那王也,可继文道?”
赵乾顿首:“儿臣亲眼所见,其赋可感人心,其论可辩百儒,其志更有扶世之愿。”
“此等人物,不该掩埋。”
圣上缓缓点头,又问:“若此子入仕,为我所用,是否可用?”
赵乾思索片刻,道:“此子有锋芒,需磨砺;但有大才,若驾御得当,或可成为我赵氏之股肱。”
圣上忽然轻轻叹息:
“文道……数十年无人继承,那晏衡,老而不退,如今竟被一少年激起余志。”
他望向窗外,轻声道:
“那便……让他折腾一阵吧。”
—
宫廷之中按兵不动,但暗流汹涌。
而王也——却浑然不觉。
此刻的他,正闭门谢客,于正言堂后书斋潜修。
一方面,他每日以圣贤之文洗练神魂,以文气不断锤炼“文心之火”,提升自身修为。
另一方面,他也在推演更高一层的文道之术。
如今他文气初成,己然可在三品文师之间争锋,尤其在“感人”“摄心”之道上,极为突出。
但他知晓,若想真正立身高武世界,仅凭文词犀利还远远不够。
——“文以载道,道可为术。”
他脑海中,渐渐构建起一个新的体系。
不是单纯地讲论赋诗,而是将“文气”炼为术法。
“儒门,是否也能有自己的法术?”
“可令文卷化为封印,言辞成阵?!”
而就在他深入构思之际,一道熟悉的身影敲响了书房门。
是青儿。
她一身淡黄衣裳,今日神色却颇为紧张。
“公子,有客来访。”
“是……是兵部尚书之子,武道名门王贲。”
王也闻言,眉毛一挑。
王贲?当初那个打他至重伤的“仇人”?
青儿继续说道:“他说,想与你一战。”
“他当众宣言——若你敢不出战,便是‘文道懦夫’。”
“你若应战,他愿……以拳证文。”
王也沉默片刻,忽然笑了。
“以拳证文?”
“我正愁无人试我文术——这王贲倒送上门来了。”
“正好,也该让天下人看看——”
“文人,也可杀敌!”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