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咸阳城因为炼铁和玻璃技术的突破而议论纷纷,将“护国仙师”清玄的名声推向新高潮的时候,另一件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也终于迎来了它的高光时刻——上林苑那百亩试验田里的“仙粮”,成熟了!
经过几个月的精心照料,土豆和红薯都到了收获的季节。
土豆藤开始枯黄,农官们根据清玄传授的“望、闻、问、切”(看藤蔓状态、闻土壤气息、询问生长周期、刨开少量查看成熟度)之法,判断地下的块茎己经充分长成。
红薯藤更是爬满了整个田埂,掀开茂密的藤叶,扒开垄上的泥土,就能看到一个个硕大、、表皮光滑的红薯,令人垂涎欲迷。
收获的消息第一时间就传到了咸阳宫。
始皇帝虽然龙体仍欠安,但对此事极为重视,当即下令,由丞相李斯、公子扶苏亲自督导,并派遣禁军卫士协同苑囿役徒,共同进行采收和测产。
场面极为壮观。
上百名役徒在农官的指挥下,小心翼翼地挖掘着。
土豆被一窝一窝地刨出来,堆积在田埂上,很快就形成了一座座黄色的小山。
红薯则更加惊人,有的甚至需要两个人合力才能从地里出,紫红色的外皮在阳光下泛着健康的光泽。
清玄自然也“受邀”来到了现场。
他依旧是一副云淡风清的高人模样,背着手在田埂上溜达,时不时对着忙碌的众人点点头,或者“指点”一句“此株根茎,蕴含地气充盈,当为上品”之类的话,引来一片敬仰的目光。
扶苏和赵文则带着一群书吏,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着称重和记录工作。
他们将挖出来的土豆和红薯分区堆放,然后用专门的大秤(为此特意制作的)进行称量,每一亩地产出多少,都记录得清清楚楚。
当最终的测产结果统计出来时,所有在场的人,包括见多识广的李斯在内,都再次被深深地震撼了!
经过严格的称重和计算(甚至动用了清玄“改良”的十进制算法进行复核),那五十亩土豆,平均亩产竟然达到了惊人的一千八百余斤!
而另外五十亩红薯,因为更耐肥,加上这个时代病虫害相对较少,平均亩产更是突破了两千五百斤的恐怖数字!
“亩产……两千五百斤?!”
李斯看着书吏递上来的最终数据,手都有些微微颤抖。
他之前虽然听过汇报,也见过样品,但当这个实实在在的数字摆在面前时,其冲击力依旧是无与伦比的!
这己经不是“高产”了,这简首就是“神迹”!
是大秦立国以来,从未有过的农业奇迹!
扶苏也是激动得满脸通红,看向清玄的目光充满了感激和敬佩:“道长!仙粮!真乃天赐大秦之无上至宝也!”
赵文更是拿着记录数据的竹简(他还是习惯用这个),反复核对着,嘴里喃喃自语:“不可思议……当真不可思议……若此物能遍及天下,百姓何愁饥馑?大秦何愁不强盛?”
消息以最快的速度传入咸阳宫。
据说始皇帝在病榻上听到这个数字后,沉默了许久,然后下令:将新收获的土豆和红薯,选取最上等的,即刻送入宫中,他要亲自品尝!
同时,重赏所有参与此次试种的有功人员,尤其是“护国仙师”清玄,再次加赐黄金百镒,锦帛千匹!
一时间,整个咸阳城都因为仙粮的丰收而沸腾了!
“亩产两千斤”
不再是传说,而是铁一般的事实!
护国仙师清玄的名望,更是达到了顶峰!
无数百姓在得知消息后,自发地来到仙师府外叩拜,感恩戴德,将其视为能带来温饱的活神仙。
然而,就在这一片欢腾和赞誉声中,清玄却并没有完全放松下来。
他知道,丰收只是第一步,真正的挑战在于——推广。
果然,当李斯雄心勃勃地开始制定详细的推广计划,准备明年开春在关中地区大面积铺开种植时,阻力出现了。
首先是来自旧有利益集团的抵触。
大秦以农为本,粮食是国家最重要的战略物资。
仙粮的出现,虽然能解决温饱问题,但也必然会冲击现有的粮食格局。
那些世代以种植粟麦为主的地主、豪族,以及一些负责粮赋征收、管理的官员,未必乐见其成。
他们担心仙粮的推广会影响传统五谷的价格,改变赋税结构,甚至动摇他们的社会地位。
于是,各种质疑仙粮“是否真能适应各地水土”、
“长期食用是否对人体有害”、
“会不会导致百姓荒废传统农耕技艺”的声音开始在暗地里流传。
其次是来自保守观念的阻碍。
几千年的农耕习惯根深蒂固,让许多普通百姓和地方官员对这种“从地里刨出来”的新奇作物心存疑虑。
他们习惯了种植粟米、小麦,对于从未见过的土豆红薯,总觉得不踏实。
“这东西真能当饭吃?”
“会不会是什么妖物?”
“种了这玩意儿,祖宗传下来的地会不会坏掉?”
各种保守的、迷信的想法层出不穷。
再次是技术推广的困难。
虽然清玄总结了一套“仙法种田理论”,但要将其准确无误地传授给成千上万的普通农户,并让他们掌握相应的种植技巧(如留种、育苗、扦插、窖藏等),绝非易事。
这需要大量的农技人员、统一的培训教材和持续的指导监督,而这恰恰是秦朝目前所缺乏的。
最后,还有一个隐藏的政治因素。仙粮是由清玄献上,主要由扶苏和李斯负责推动的。
这就使得仙粮的推广,不可避免地带上了政治色彩。
那些与扶苏、李斯政见不合,或者暗中依附于赵高等其他势力的人,自然乐于看到推广计划受挫,甚至会在背后暗中使绊子,制造障碍。
一时间,原本看似一片光明的仙粮推广之路,蒙上了一层阴影。
李斯虽然手腕强硬,但也感到十分棘手。
扶苏心急如焚,却又不知该如何快速打破僵局。
他们再次找到了清玄,希望这位“无所不能”的仙师能拿出解决之道。
清玄听完他们介绍的困境,眉头也紧锁起来。
他知道,这绝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复杂博弈。
想要顺利推广仙粮,光靠“仙师”的名头和皇帝的命令,恐怕还不够。
必须得……再加一把火!
一把能烧掉疑虑、烧掉阻碍、也烧亮未来的火!
他沉思片刻,眼中闪过一丝精光,对扶苏和李斯缓缓说道:“陛下与丞相、公子不必过于忧虑。所谓‘大道至简,利民为先’。欲解此困局,需从‘眼见为实’与‘切身之利’两处入手……”
他开始详细地阐述自己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