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粮品鉴盛宴”的成功,如同在咸阳城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余波迅速扩散。
那些参加了宴席的王公贵族、文武百官和豪族代表们,回去之后自然少不了对“仙粮”的美味和多样性大加谈论。
一时间,“仙肴”成了咸阳城中最热门的话题。没能参加宴席的人,更是对此充满了好奇和向往。
仙师府门口,前来求取“仙粮种子”(哪怕只是几个土豆或者一段红薯藤)的人络绎不绝,几乎踏破了门槛。
清玄适时地放出话去:仙粮乃陛下赐予万民之福,待明年开春,朝廷自有推广章程,普通百姓亦有机会获得仙种。
这番话,既安抚了人心,也为李斯和扶苏接下来的推广计划预热造势。
然而,光靠好吃还不够。
要让百姓真正愿意并且积极地去种植仙粮,取代一部分传统作物,就必须让他们看到实实在在的“利”。
这便是清玄的第二步策略:算“经济账”,让“利”字当头。
这天,清玄再次被请到了丞相府,与李斯、扶苏以及治粟内史等主管农业财政的官员,共同商议具体的推广细则。
李斯先是通报了近期的舆情:“仙师之‘品鉴宴’,效果斐然!如今咸阳内外,谈论仙粮者甚众,疑虑之声大减。明年开春推广,阻力己小了许多。然则,要让各地郡县官员和黔首真心拥护,还需有更具体的章程和……诱因。”
扶苏也点头道:“丞相所言极是。我听闻,仍有一些地方官吏和豪族,担心种植仙粮会影响粮赋收入,或与民争利,故而态度消极。”
清玄微微一笑,胸有成竹地说道:“陛下、丞相、公子,欲解此结,需让天下人明白,种植仙粮,非但无害,反而有利!而且是大大的有利!”
他拿出早己准备好的“仙纸”,上面用清晰的阿拉伯数字(他开始尝试逐步推广这种便捷的计数符号,先从内部小范围开始)和简单的图表,做了一份首观的“投入产出分析报告”(秦朝版)。
“诸位请看,”
清玄指着纸上的数据(基于上林苑试种结果估算),开始了他的“经济学”讲座,“以一百亩土地为例。若种植粟米,风调雨顺之年,亩产不过两三百斤,总产不过两三万斤。然所需人力、种籽、以及对土地肥力的消耗皆不小。”
“若改种‘玉薯’(土豆),按照上林苑此次收成,亩产可达一千八百斤!一百亩地便可得粮十八万斤!是粟米产量的六七倍之多!其所需人力与粟米相仿,种薯可自留,对土地要求亦不高。”
“若种植‘金薯’(红薯),亩产更是高达两千五百斤!一百亩地可得二十五万斤!乃粟米产量的十倍以上!且红薯藤蔓茂盛,既可作牲畜饲料,其本身亦极易扦插繁殖,种苗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他顿了顿,看着众人脸上震惊的表情,继续加码:“此仅仅是产量之利。仙粮不仅能自食饱腹,富余的部分,亦可有多种用途。譬如‘玉薯’,不仅可作主食,其富含之‘精粹’(淀粉),若经特殊提炼(他暗示了一下淀粉加工的可能性),可制成‘玉薯粉’,另有妙用(比如做粉条、糕点,甚至工业用途)。‘金薯’甘甜,更易储存,除了食用,亦是极好的牲畜饲料,可大大促进畜牧之发展。”
“更重要者,”
清玄声音提高了几分。
“仙粮产量巨大,若能推广,不仅可彻底免除百姓饥馑之苦,使人口滋生,国力增强。富余的粮食,亦可用于酿酒(土豆红薯都能酿酒,虽然口感可能不同)、充实军粮、赈济灾荒,甚至……作为战略储备,以应对不时之需!”
他这一番算下来,将仙粮的巨大经济效益和战略价值展现得淋漓尽致。
不仅产量是碾压式的优势,连附加值和后续应用前景都描绘得极为。
治粟内史等主管官员听得是双眼放光,他们天天跟钱粮打交道,最清楚这些数字背后意味着什么。那增加的不仅仅是粮食,更是帝国的根基和战争潜力!
李斯也频频点头,眼中精光闪烁。
他己经看到了仙粮推广成功后,大秦国库充盈、兵强马壮的景象!什么旧有利益集团的阻碍?什么保守观念的束缚?在如此巨大的利益面前,都显得微不足道!
“然则,”
赵文(他现在几乎是清玄的半个副手了,也被允许参与此类讨论)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
“仙师所言虽是。但如何让地方官吏和黔首,真正感受到这份‘利’,并愿意为之付出呢?”
这正是清玄接下来要说的:“利之所趋,人心自向。臣有几策,或可一试。”
“仙师请讲!”
李斯和扶苏异口同声。
清玄伸出手指,侃侃而谈:
“其一,减免赋税,以奖代罚。
凡主动垦荒种植仙粮,或将部分原有田地改种仙粮者,第一年可免除该田地之粮赋,第二、三年减半征收。对于种植卓有成效,产量突出者,地方官府可给予钱帛或农具奖励。反之,若有良田却故意荒废,或抵制仙粮推广者,则可适当加重其赋税或徭役负担。”
“其二,官府收储,保障销路。
对于百姓种植出的富余仙粮,官府可设立专门粮仓,以略高于市价(初期)或与粟麦相当的价格进行收购。如此一来,百姓便无需担心‘谷贱伤农’,种植积极性自然提高。官府收储的仙粮,则可用于军粮、赈灾或发展畜牧。”
“其三,树立典型,榜样引路。
在每个郡县挑选一些积极试种、效果显著的农户或村落,大加宣传表彰,赐予‘仙粮种植能手’之类的荣誉称号,并给予物质奖励。以榜样的力量,带动周边地区。”
“其西,技术下乡,解疑答惑。
派遣得力的农官和经过培训的‘格物司’匠人(初步掌握技术的),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传授仙粮种植、储存之法,解答百姓疑惑,解决实际困难。仙师府亦可编撰图文并茂之《仙粮种植要略》(用改良纸张和简化符号印刷),分发各地。”
这几条策略,有奖有罚,有政策保障,有典型引路,还有技术支持,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组合拳。
目的就是要从上到下,从官到民,全面激发种植仙粮的积极性,扫清推广障碍。
李斯听完,抚掌赞叹:“妙!实在是妙!恩威并施,利害分明!如此一来,何愁仙粮不兴?何愁大秦不强?”
扶苏也点头道:“道长此策,深思熟虑,切中要害。尤其官府收储和技术下乡,最为关键,能解百姓后顾之忧。”
治粟内史等人也纷纷表示赞同,认为此策切实可行。
于是,在清玄的“仙师智慧”指引下,一份更加详细、更具操作性的《大秦仙粮推广试行章程》很快被制定出来,并由李斯亲自呈报给了始皇帝。
始皇帝在详细听取了汇报(据说还特意看了清玄那份“投入产出分析报告”,对上面的阿拉伯数字和图表很感兴趣),并品尝了宫中御厨模仿制作的几道“仙肴”之后,龙颜大悦,当即批准了这份章程!
并下令,以关中地区为试点,调集全国之力,务必在明年秋收,看到仙粮推广的初步成效!若有阻挠或怠慢者,严惩不贷!
有了皇帝的最高指示,又有切实可行的政策和巨大的利益驱动,整个大秦帝国围绕着“仙粮推广”这部巨大的机器,开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量,轰然运转起来!
清玄站在仙师府的庭院中,望着远方那繁忙的咸阳城,嘴角勾起一抹笑容。
他知道,自己点燃的这把名为“变革”的火,己经熊熊燃烧起来了。
这把火最终会将大秦引向何方,他无法完全预料。但他相信,至少,它能让这个时代更多的人,在寒冷的冬夜里,感受到一丝来自“仙粮”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