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秦做仙人
我在大秦做仙人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我在大秦做仙人 > 第24章 桃李不言下成蹊,仙师门徒初显形

第24章 桃李不言下成蹊,仙师门徒初显形

加入书架
书名:
我在大秦做仙人
作者:
丶绯绯绯月
本章字数:
4946
更新时间:
2025-05-14

时间如同渭水奔流,不舍昼夜。

转眼间,又是一个多月过去,关中地区迎来了酷热的盛夏。

得益于清玄推广的硝石制冰“仙术”(虽然效率低下且成本高昂,但聊胜于无),咸阳城里的王公贵族们这个夏天过得比往年要惬意许多。

冰镇的瓜果、微凉的空气,成了身份和地位的新象征。而这一切的源头,都指向了那位深居简出,却总能拿出惊世骇俗之物的护国仙师。

清玄的名望,早己不仅仅局限于咸阳城。随着仙粮的推广、改良铁器的出现、玻璃制品的流传(主要是少量赏赐给重臣的杯碗和镜子),以及那些或真或假的“仙迹”传说,他的名字开始传遍大秦的各个角落。

在许多普通百姓心中,他甚至隐隐有与那些传说中的上古圣贤相提并论的趋势。

仙师府门外,依旧车水马龙。

但现在,前来拜访的人中,除了官员权贵,还多了一类特殊的人群——来自各地的、真心想要学习“仙法”(实则是学习技术)的学者、方士、甚至是一些不得志的工匠。

他们或听闻了仙师在“格物致知”方面的惊人见解,或对仙粮、炼铁、玻璃等“神物”的制作过程充满好奇,希望能拜入仙师门下,哪怕只是当个记名弟子,学得一招半式,也是莫大的机缘。

对于这些主动上门求学的人,清玄一反常态,并没有完全拒之门外。

他知道,仅靠他一个人,或者仅仅依靠“格物司”那些工匠,是无法将他脑子里的知识和技术真正消化、吸收并传播开来的。

他需要培养一批能理解、掌握并推广这些新知识、新技术的“自己人”。

当然,收徒之事非同小可,尤其是在他这个敏感的身份下。他必须极其谨慎。

他并没有立刻答应收徒,而是设立了一个“考核期”。

他让赵文帮忙,筛选出一些背景相对干净、确实有一定学识或技艺基础、并且态度诚恳的人,允许他们可以定期进入仙师府的偏厅,“旁听”他给大壮(以及几个他亲自挑选的、机灵可靠的仆役)讲授的“道法基础课”。

这个“道法基础课”自然是挂羊头卖狗肉。

清玄讲授的内容,核心其实是他那本“仙师手札”里的东西:

“符文之道”:实际上是阿拉伯数字、基础代数符号和简单的几何图形。

他要求“学员”们必须熟练掌握这些“上古仙文”,并能用其进行简单的加减乘除运算(这是筛选逻辑思维能力的第一关)。

“五行辨物”:实际上是基础的物理和化学知识。

他会拿出各种矿石、金属、植物、溶液,讲解它们的“性状”(物理性质)、“相生相克”(化学反应),并引导他们观察、记录、思考其中的规律。

“造化之工”:实际上是基础的工程学和机械原理。

他会用模型演示杠杆、滑轮、齿轮的用法,讲解简单的力学平衡,甚至画一些基础的建筑结构图(比如拱形结构)。

“自然妙法”:实际上是基础的农业、生物和卫生知识。

比如堆肥原理、嫁接技术(这个他还在摸索)、动植物的基本分类、以及保持清洁、饮用开水的重要性等。

整个教学过程,清玄都用他那套炉火纯青的“道家玄学语言”进行包装,引经据典(虽然很多是瞎掰的),讲得是云山雾罩,神乎其神。

但这套教学方法却出奇的有效。

那些来“旁听”的人,都是当时的精英或者对知识充满渴望的人,本身就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和悟性。虽然清玄的“仙家术语”听起来晦涩难懂,但其中蕴含的清晰逻辑、实用知识和新奇思路,却让他们如同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沉迷其中,欲罢不能。

能够跟上进度,理解并掌握这些“仙法基础”的人,才有资格成为清玄真正的“考察对象”。

而那些跟不上或者只是想来套近乎、学点皮毛回去炫耀的人,则会被逐渐“劝退”。

大壮作为清玄的“首徒”(虽然名不正言不顺),反而是进步最快的一个。

他虽然脑子不算顶尖聪明,但胜在忠诚、勤奋、肯下苦功。清玄教他的那些“仙文数字”和简单运算,他硬是靠着死记硬背和反复练习掌握了。

清玄教他辨认矿石、药草(其实是化学原料和常见植物),他也记得最牢。

加上他力气大,动手能力强,很多实验和制作工作,清玄都放心地交给他去完成。

除了大壮,还有几个人也引起了清玄的注意:

一个是名叫“公输墨”的年轻人,自称是鲁班(公输班)的后人,对机关术和木工有着惊人的天赋。

清玄画的那些省力机械图纸,他看一眼就能领悟关键,甚至还能举一反三,提出改进意见。

一个是名叫“石齐”的中年匠人,原本是负责烧制陶器的,其貌不扬,但对温度的控制有着近乎首觉的精准。在玻璃试制过程中,他提出的几个关于窑温和退火时间的建议,起到了关键作用。

还有一个是名叫“芸娘”的女子,她是赵文推荐来的,据说是一位没落医家的女儿,聪慧好学,尤其擅长辨识植物和处理药材(原料)。清玄关于草木灰提取、植物染色、甚至一些基础消毒方法的实验,都得到了她很大的帮助。在这个时代,一个女子能有机会接触这些,实属不易,清玄也对她颇为看重。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虽然清玄从未正式宣布收徒,但以大壮、公输墨、石齐、芸娘等人为核心的第一批“仙师门徒”或者说“技术骨干”,己经悄然形成。

他们围绕在清玄身边,学习、实践、并将这些新知识、新技术,通过“格物司”这个平台,缓慢但坚定地扩散出去。

这种变化,自然也瞒不过咸阳城里那些有心人的眼睛。

有人羡慕嫉妒,觉得清玄这是在培植自己的势力。

有人忧心忡忡,担心这些“奇技淫巧”会动摇国本,败坏人心。

也有人看到了其中的巨大潜力,暗中观察,或者试图拉拢这些新兴的技术人才。

扶苏对此是乐见其成的,他认为这是传播“仙师智慧”、造福大秦的好事。李斯则更加务实,他看重的是这些人和技术能带来的实际利益,只要在可控范围内,他并不反对。

赵高则隐于暗处,不知在打着什么算盘。

而远在深宫之中的始皇帝,对此又是什么态度呢?

他是否知道这位“护国仙师”不仅在“格物”,还在悄悄地“育人”?

他那深邃难测的目光,是否早己洞察了一切?

清玄不知道。

他只能继续小心翼翼地走着自己的路,一边努力发光发热,一边时刻准备着应对可能到来的风暴。

就在关中地区的仙粮即将迎来第一次大规模收获,咸阳城因为各种新技术而暗流涌动的时候,一则消息从北方边境传来,再次打破了暂时的平静。

匈奴,寇边了!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