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秦做仙人
我在大秦做仙人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我在大秦做仙人 > 第32章 格物学院初创建,教材风波暗流生

第32章 格物学院初创建,教材风波暗流生

加入书架
书名:
我在大秦做仙人
作者:
丶绯绯绯月
本章字数:
6100
更新时间:
2025-05-14

始皇帝的金口玉言一定,“格物兴学”的计划便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开始推进。

这不仅体现了李斯这位铁腕丞相的超高执行力,也反映了整个大秦帝国对于“实用技术”的潜在渴求,以及始皇帝本人想要牢牢掌控这股新兴力量的决心。

学院的选址,最终定在了咸阳城郊,靠近渭水的一处原本属于皇家苑囿的区域。

这里地势开阔,水源便利,既与嘈杂的市区保持一定距离,便于管理,又离“格物司”的几个主要作坊不远,方便进行实践教学。

学院的名称,经过一番讨论,最终定为——“大秦格物学府”。

这个名字既突出了“格物”的核心,又冠以“大秦”和“学府”之名,提升了其官方地位和严肃性。

学府的建设工作,由将作少府亲自督办,征调了大量人力物力。清玄虽然不负责具体的工程营造(他以“仙师不宜过多沾染俗务”为由推脱了),但也提供了不少“参考意见”。

他绘制了学府的初步规划图,强调功能分区(教学区、实验区、工坊区、生活区),要求教室采光通风良好(甚至建议尝试安装小块的平板玻璃窗,虽然成本高昂),还要有专门的场地用于材料堆放、模型制作和户外实验。

这些超越时代的设计理念,让负责营造的官员和工匠们大开眼界,也暗暗叫苦(因为实现难度大增)。

学府的规制和管理体系,则由李斯亲自主持制定,并征求了清玄和扶苏的意见。基本框架是:学府设“祭酒”一人(相当于校长),由朝廷委派德高望重且熟悉“格物”之事的官员担任(李斯意属赵文,清玄也表示赞同)。

下设“博士”若干,负责具体科目的教学(初期主要由清玄的核心弟子如公输墨、石齐、芸娘等人兼任,清玄自己则挂名“太傅”,负责“指点大道”,不参与具体授课)。

学员的招收,初期主要从“格物司”现有匠人、以及各地推荐的有天赋的年轻人中选拔,后续再逐步建立完善的“考举”制度。学府的管理,则严格按照秦律执行,纪律森严。

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然而,在看似顺利的表象之下,一个关键的问题,引发了新的争议和暗流——教材的编撰和审定。

按照清玄的设想,“格物学府”的教材,自然应该以他那本不断完善的“仙师手札”为基础,系统地传授数学、物理、化学、工程、农学等基础科学知识(当然,要披着“道法自然”、“格物致知”的外衣)。

他己经开始着手组织大壮、赵文等人,将手札内容进行整理、分类、简化,力求更加通俗易懂,并配上大量的插图和模型说明。

但是,这个想法却遭到了意想不到的阻力。

阻力首先来自那些守旧的儒家博士官。

他们虽然不敢公开反对皇帝设立学府的决定,但对于教材内容却揪住不放。

他们认为,即便是传授“格物”之学,也应当以儒家经典为根本,以圣贤教化为指引。

清玄那套“仙师手札”,充满了“奇谈怪论”和“歪理邪说”(比如阿拉伯数字被他们视为“蛮夷符号”,地球是圆的被斥为“无稽之谈”),完全背离了圣贤之道,若以此为教材,必将误人子弟,祸乱人心。

他们强烈要求,教材必须由朝廷的经学博士主持编撰,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将“格物”之术纳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框架之内。

“格物者,末也;德行者,本也。岂可本末倒置,舍本逐末?仙师之手札,纵有微末之巧,然其义理乖张,若为学府教典,恐遗祸无穷!”

一位老博士在朝堂上痛陈教材问题,言辞激烈。

这种论调,在朝中颇有市场。

毕竟,儒家思想虽然在秦朝不受官方推崇,但其影响力依然深厚,尤其是在文化教育领域。

而且,“以德为本,以术为用”的观念,也符合很多官员的认知。

更让清玄头疼的是,就连李斯这位看似坚定的盟友,在教材问题上也表现出了犹豫。

李斯虽然看重格物学的实用价值,但他骨子里仍然是一位法家思想的信徒。

他对清玄手札中那些过于“超前”和“难以理解”的内容(比如涉及微观粒子、化学反应本质等被清玄模糊提及的概念)也心存疑虑。

他更担心,如果完全按照清玄的思路编撰教材,会不会真的培养出一批思想难以控制、挑战现有秩序的“异类”?由朝廷主导,以儒家或法家思想对教材进行“规范”和“引导”,似乎更加稳妥。

“仙师,”

李斯私下里找清玄商议。

“教材之事,朝议纷纷。或可……稍作变通?譬如,保留格物之实用技艺,然其义理阐释,或可多引经典,使其更合乎……圣人之道?”

他的意思很明显,就是想对教材进行“思想改造”。

清玄心中顿时警铃大作!他知道,教材是知识传播的核心,更是思想塑造的关键!如果让那些儒家博士官或者李斯按照他们的理念来“阉割”和“歪曲”他传授的知识,那“格物学”最终很可能变成一种毫无灵魂、只剩空壳的匠人技术,甚至可能被引入歧途!那些科学思维的萌芽、理性精神的火花,都可能被扼杀在摇篮里!

这绝对不能接受!

但是,如何反驳?首接硬顶,说儒家经典都是糟粕,自己的科学理论才是真理?那只会激化矛盾,把自己彻底推到所有人的对立面。

清玄再次陷入了沉思。

他必须找到一个巧妙的方法,既能保住教材的核心内容和科学精神,又能打消各方的疑虑,让其顺利通过审定。

他想到了《道德经》,想到了《易经》,想到了诸子百家那些尚未被完全禁绝的典籍……

一个大胆的计划,开始在他心中酝酿。

他要做的,不是完全抛弃经典,而是……用魔法打败魔法!

他要用更“高深”、更“正统”的道家玄学(甚至掺杂一些其他诸子百家的思想碎片),来重新包装和诠释他的“格物学”,让它看起来比儒家更“合道”,比法家更“顺天”,让那些反对者无从下手,甚至不得不承认其“博大精深”!

这无疑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需要他对秦代思想文化有更深的理解,也需要他有更强的“忽悠”能力。

“丞相,”

清玄抬起头,眼中闪烁着智慧(狡黠)的光芒。

“教材之事,臣亦有思量。儒家之道,固然广大,然或失之于空疏;法家之术,固然严谨,然或失之于刻板。臣之‘格物学’,实乃上承道家‘道法自然’之旨,下启‘经世致用’之功。若要编撰教典,当以‘道’为体,以‘术’为用,旁征博引,融汇百家(能融的),方能彰显其博大精深,亦合乎陛下‘兼收并蓄’(这个词他自己编的,拍马屁用)之圣意。”

他提出,教材的编撰,可以成立一个专门的委员会,由他本人、赵文、以及几位思想开明、学识渊博的学者(比如扶苏可以推荐一些,甚至李斯也可以派人)共同参与。

教材内容,既要包含格物学的实用知识和技能,也要在义理阐释上,大量引用《道德经》、《易经》等“上古经典”(包括他“发现”的那些伪经典),构建一套“符合大秦特色”的、听起来牛逼哄哄的“格物道论”体系。

“如此一来,”

清玄总结道。

“既保留了格物之精髓,又彰显了道法之渊源,更体现了朝廷对‘百家之学,为我所用’的气度。想必,那些非议之声,自会平息。”

李斯听完,再次被清玄的“奇思妙想”和“圆滑手腕”所折服。

这个方案,确实高明!既坚持了格物学的核心,又给足了各方(尤其是道家,毕竟清玄顶着仙师名号)面子,还将其提升到了“道”的高度,让儒家也难以首接攻击。

更重要的是,整个过程仍然在朝廷的掌控之下!

“善!”

李斯抚须道。

“仙师此策,可谓两全其美!老夫这就去安排!”

一场关于教材的风波,似乎在清玄的巧妙化解下,暂时平息了。

但清玄知道,这只是将矛盾暂时掩盖和转移了。

思想的碰撞,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未来,“格物新学”与传统思想的交锋,恐怕还会以各种形式不断上演。

而他,这位身处漩涡中心的“护国仙师”,必须更加小心地掌好舵,引领着这艘刚刚起航的“格物”之舟,在波涛汹涌的时代洪流中,破浪前行。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