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福船队的消息,虽然只是捕风捉影的传闻,却像一根敏感的神经,再次挑动了始皇帝那颗饱受长生执念煎熬的心。
尽管他表面上接受了清玄的“养生固本”之说,也对之前的方士丹药深恶痛绝,但内心深处,那对“不死”的终极渴望,从未真正熄灭。
万一……万一徐福真的找到了海外仙山,带回了长生不老药呢?那自己之前对清玄的信任和倚重,岂不……
这种微妙的心理变化,很快就体现在了始皇帝对清玄的态度上。
他召见清玄的次数虽然依旧频繁,但谈论“格物”和“养生”的热情似乎有所减退,反而时常有意无意地提起“东海”、“仙山”、“古之仙人”等话题。
“清玄啊。”
这天,始皇帝一边吸着清玄提供的“纯阳生气”(氧气),一边看似随意地问道。
“你说,那《山海经》中所载,东海之外,真有那三座神山——蓬莱、方丈、瀛洲?上面……真的住着仙人,藏有不死之药?”
清玄心中警惕,知道这是试探。
他不能首接否定,那会显得他“无知”或者“有意隐瞒”;
但也不能肯定,那等于自己打脸,否定之前的“养生论”,甚至可能重新勾起始皇帝对虚幻长生的狂热。
他沉吟片刻,决定继续用他的“格物道论”来应对:“回陛下,《山海经》乃上古奇书,其中所载,或为真实地理,或为先民想象,或为寓言寄托,真伪杂糅,难以尽信。”
他话锋一转:“然则,‘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以臣之见,大海浩瀚无垠,其深处或确有未知之岛屿,亦未可知。然则,所谓‘仙山’、‘不死药’,恐多为世人穿凿附会,以讹传讹。”
“哦?何以见得?”
始皇帝追问道。
清玄开始了他的“科学(伪)科普”:“陛下试想,天地万物,皆有生灭。草木荣枯,春秋代序,此乃自然之理。人禀气血而生,纵使修行得法,保养得宜,亦难逃‘天年’之限。所谓‘长生不死’,实乃逆天而行,违背大道。古之真人,或能驻颜有术,延年益寿,然绝非永生不灭。”
他接着从“格物”的角度分析:“大海之上,水汽蒸腾,日光折射,常易形成海市蜃楼、奇光异彩等幻象,远观如仙山楼阁,近探则杳无踪迹。此乃‘光影之变,非实有也’。至于所谓‘不死之药’,若真存在,岂非人人可得?仙人又何必隐居海外,不示于人?恐多为稀有矿物、奇特草木,被方士夸大其词,附会为‘仙药’罢了。其性或有毒,或无用,绝非能令人长生之物。”
他这番解释,既承认了大海的神秘和未可知(满足了始皇帝的一点幻想),又从自然现象(海市蜃楼)和逻辑推理(不死药的悖论)的角度,否定了“仙山”和“不死药”的真实性,并将矛头再次指向了“方士的夸大其词”。
核心思想依然是:追求虚无缥缈的长生是没用的,立足现实,强身健体,尽享天年才是正道。
始皇帝听完,沉默不语。清玄的解释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也符合他之前被方士欺骗的经历。
但……那万一的希望,总是难以彻底掐灭。
“罢了。”
始皇帝有些意兴阑珊地挥了挥手。
“此事……暂且不论。你且说说,你那‘格物学府’,近来可有新的进境?那能‘映照大千’的‘幻影宝鉴’,可能做得更清晰些?朕,倒是对那些‘芥子须弥图’(细胞图)很感兴趣。”
清玄心中一松,知道暂时又过了一关。
他连忙将学府的最新进展,尤其是光学方面的研究(比如尝试打磨更精密的透镜、研究光的折射原理等,都被他包装成“参悟光影之道,凝练琉璃真瞳”)向始皇帝做了汇报。
当清玄提到,他们正在尝试制作一种“可以窥视细微之物,见常人所不能见”的“显微法镜”(显微镜雏形),以及一种“可以遥望远方,洞察千里之外”的“千里眼”(望远镜雏形)时,始皇帝的兴趣再次被点燃了!
长生或许虚无,但这种能拓展人类感官极限、洞察微观与宏观世界的“神器”,同样充满了难以抗拒的魅力!
尤其是“千里眼”,对于一个时刻想要掌控全局、洞察边疆动向的帝王来说,其军事和政治价值简首无法估量!
“好!好啊!”
始皇帝激动地说道。
“清玄!这‘显微法镜’和‘千里眼’,务必……咳咳……务必尽快研制出来!若能成功,朕必有重赏!”
他对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神奇技术,显然比虚无缥缈的仙丹更感兴趣了。
清玄心中暗喜,成功地将始皇帝的注意力从“长生”引回到了“科技”上。
他知道,望远镜和显微镜的制造难度极高,需要高质量的光学玻璃和精密的打磨、装配技术,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但他至少画出了一个新的、足够的“大饼”,让始皇帝有了新的期待,也为他和“格物学”争取到了更多的时间和资源。
他连忙“领旨谢恩”,并表示一定“竭尽所能,不敢懈怠”。
一场关于“海外仙山”的潜在危机,就这样被清玄巧妙地化解(或者说,暂时转移)了。
他用更具吸引力、也更“科学”的“格物神迹”,成功地对冲了“长生不死”的虚幻诱惑。
然而,清玄知道,这只是权宜之计。
只要始皇帝对死亡的恐惧还在,对长生的执念还在,类似的试探和危机就会不断上演。
他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并不断地拿出新的、有价值的成果,来证明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同时,他也开始思考,或许……可以通过“格物学”的研究,为始皇帝提供一些真正能改善健康、延长寿命(虽然不是长生)的东西?
比如,更有效的药物(基于植物化学的初步研究)?
更科学的康复理疗方法(结合导引术和基础生理学)?
甚至……更先进的医疗器械(比如简单的听诊器、体温计)?
如果能在这方面取得突破,或许才是真正能安抚帝王心、巩固自身地位的长久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