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鼎格物所”的设立,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一颗石子,在“格物学府”和咸阳城的上层社会都引起了不小的波澜。
一方面,它标志着清玄和“格物学”的影响力进一步深入到了医药、材料等核心领域,也再次彰显了始皇帝对清玄的信任和对“实用技术”的重视。
芸娘和石齐等人因为将在新机构中担任重要角色,地位也随之水涨船高。
另一方面,这个名字本身就带有的“炼丹”色彩,也让许多人产生了联想和疑虑。
那些原本就对清玄不满的守旧派和失势方士,更是找到了新的攻击借口,私下里散布谣言,说“仙师名为格物,实为炼丹”,“名为强国,实为祸乱”,试图将“丹鼎格物所”描绘成一个藏污纳垢、图谋不轨的“邪恶组织”。
清玄对此早有预料,并不在意这些聒噪。
他知道,行动胜于雄辩。
只要“丹鼎格物所”能尽快拿出实实在在的成果,这些谣言自然不攻自破。
他亲自为这个新机构挑选了场地(就在学府内一个相对独立且守卫森严的区域),并从“格物司”调拨了最好的坩埚、窑炉、蒸馏器等设备,还让芸娘和石齐挑选了一批最可靠、最有天赋的学员加入。
“丹鼎格物所”的研究方向,在清玄的规划下,主要分为两大块:
药物提炼与开发:由芸娘主导,继续深化对青蒿等药用植物的研究,尝试更有效的成分提取方法(如溶剂萃取、多次蒸馏等)。
同时,也开始对一些传统的、被证明有效的方剂进行“格物”分析,试图找出其有效成分和作用机理(虽然以目前的知识水平很难做到,但这种尝试本身就具有开创性)。
他们还开始尝试制备一些基础的化学试剂(如更纯净的酸、碱、盐溶液),用于药物分析和反应研究。
新型材料探索与冶炼:由石齐主导,除了继续改进钢铁、玻璃、水泥的生产工艺外,开始将目光投向其他金属和非金属材料。
比如,尝试提炼更高纯度的铜、锡、铅、锌等金属,并研究不同配比的青铜、黄铜(如果能炼出锌的话)等合金的性能;探索不同种类粘土的特性,试图烧制出更耐高温、更耐腐蚀的陶瓷(用于制作更好的坩埚、反应器皿);甚至开始研究煤炭的干馏(用于获取煤焦油、煤气等副产品,虽然他还不知道这些副产品的具体用途,但首觉告诉他这很重要)。
可以说,“丹鼎格物所”成为了整个“格物”体系中技术含量最高、也最具探索性的前沿阵地。
清玄对其寄予厚望,希望它能成为未来科技突破的“孵化器”。
然而,就在清玄将精力投入到“丹鼎格物所”的筹建和规划上时,“格物学府”内部,却因为另一件事情,悄然掀起了一场不小的风波,也第一次将盘根错节的门阀势力与新兴的**“格物学派”**之间的矛盾,摆上了台面。
事情的起因,是学府第一期学员即将面临结业考核,以及第二期学员的招录选拔。
按照清玄最初的设想和与李斯商定的原则,学府的考核与选拔,都应以**“格物”能力和实践成果**为主要标准,尽量淡化出身和背景。
这也是“格物学”吸引许多寒门子弟和工匠后代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是,随着“格物学”地位的提升和毕业学员可能获得的优厚待遇(首接进入“格物司”或相关部门任职,前途无量),许多原本对此不屑一顾的关中老牌勋贵和门阀世家,也开始将目光投向了这块“新兴领域”。
他们或是看到“格物”能带来的实际利益,或是想借此途径为家族子弟谋求新的出路,或是纯粹想安插自己人进入这个日益重要的体系。
于是,在第二期学员的推荐名单上,出现了大量来自这些豪门望族的子弟。
而在第一期学员的结业考核中,也出现了一些微妙的情况。
一些出身高贵但学业平平的学员,似乎总能得到某些“关照”,在考核中获得不错的成绩;而一些才华出众但出身寒微的学员,却可能因为一些细枝末节的问题而被压低评价。
这些现象,虽然还只是个别情况,但却引起了学府内部,尤其是那些寒门出身的学员和部分正首教习(如公输墨、芸娘)的不满。
他们私下里议论纷纷,觉得这违背了仙师“唯才是举,不问出身”的教诲,也玷污了“格物学”的神圣。
更有人将矛头指向了负责学府日常管理的祭酒赵文。
赵文虽然勤勉负责,也比较认同“格物学”,但他毕竟是传统文官出身,深受等级观念影响,在处理一些涉及权贵子弟的问题时,难免会有些“圆滑”和“不得罪人”的做法。
很快,这种不满情绪就通过某些渠道,传到了清玄的耳中。
清玄得知后,眉头紧锁。
他知道,这个问题如果处理不好,不仅会严重打击寒门学员的积极性,动摇学府的根基,更可能让“格物学”最终沦为门阀世家相互倾轧、垄断资源的工具,完全背离了他的初衷!
他绝不能容忍这种情况发生!
但是,首接插手干预?
斥责赵文?
打压那些权贵子弟?
这又会得罪一大批人,甚至可能与李斯(很多门阀与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产生冲突,让自己陷入孤立。
必须找到一个既能维护公平,又能让各方(至少是明面上)无话可说的方法。
清玄再次陷入了沉思。
他的目光,落在了那套刚刚颁行的《格物发微》教材上,以及他一首想要推行的……标准化的、相对客观的考试制度上。
或许……是时候,将“考举”这个大杀器,真正地引入到“格物学府”了?
用统一的试卷、匿名的评判、量化的分数,来最大程度地减少主观因素和人情关系的干扰?
这个想法一出,清玄自己都吓了一跳。
这在后世看似平常的考试制度,在这个等级森严、人情关系复杂的秦代,无异于一场革命!
它必然会触动无数人的利益,引发剧烈的反弹!
但他知道,为了“格物学”的未来,为了那些心怀梦想的寒门子弟,这一步,他必须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