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领域小心翼翼地推行“宝钞”试点的同时,清玄并没有忘记自己策略的另一翼——将“格物学”的成果,更广泛地应用于民生领域,争取更广泛的社会认同和支持基础。
他深知,仅靠军工成就和皇家恩宠是不够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只有让最广大的黔首百姓,也切实感受到“格物学”带来的好处,他的事业才能真正稳固,他所倡导的变革才能深入人心。
于是,在清玄的引导和推动下,“格物司”和“格物学府”的部分研究重心,开始有意识地向民生领域倾斜。
农业技术的深化推广:
仙粮的推广仍在继续,关中地区之后,开始逐步向巴蜀、河东等粮食主产区扩展。
赵文和农桑署的大壮等人,带着学府学员和农官, t孜孜不倦地奔波于各地,传授种植技术,建立育种基地,并开始推广清玄总结的“轮作休耕”和“堆肥沤肥”之法,以保持地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虽然遇到了各种困难(比如地方官员的惰性、农民的习惯难以改变等),但仙粮巨大的产量优势和朝廷的政策激励,还是让推广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
至少,“饿肚子”的威胁,在推广区域内大大降低了。
除了仙粮,清玄还指导农桑署开始关注其他经济作物的改良和推广。
比如,利用简单的嫁接技术(虽然成功率还不高)尝试改良果树品种;研究更高效的榨油方法(比如利用杠杆原理的压榨机)以提高油脂产量;甚至开始探索棉花(如果这个时代己经传入或可以找到类似替代物)的种植和纺织应用的可能性,希望能为百姓提供更保暖、更舒适的衣物。
基础工业成果的民用转化:
水泥(水凝石)的应用,不再仅仅局限于驰道和桥梁等大型工程。
清玄开始推动将其应用于民用建筑和水利设施。
他指导工匠们设计出可以用少量水泥加固夯土墙体、或者铺设庭院地面、修筑蓄水池、加固灌溉渠堰的简易方法。
虽然成本依然较高,普通农户难以负担,但一些富裕的乡绅地主和官方的公共设施(如粮仓、官署)开始尝试使用,其坚固耐用的优势逐渐显现。
玻璃的生产工艺在石齐等人的努力下持续改进,虽然还无法制造出大块的平板玻璃,但己经能稳定生产出比较透明、气泡较少的玻璃杯、玻璃碗、油灯灯罩等小型器皿。
清玄建议李斯,可以将部分玻璃器皿作为官方贸易品,向西域或海外(如果有可能的话)出口,换取马匹、香料等稀缺物资;
同时,也可以尝试降低成本,让玻璃灯罩等实用物品能逐步进入富裕人家,改善室内照明。
造纸术的改进也从未停止。
在芸娘团队的努力下(她们发现某些草木灰水浸泡液能更好地分离纤维),纸张的质量越来越好,成本也在缓慢下降。
清玄开始推动用纸张逐步取代竹简,用于官方文书的抄写、学府教材的印制、甚至尝试制作更便宜的“草纸”用于普通百姓的日常(比如如厕?这在当时可是奢侈品)。
他还鼓励学府学员尝试用雕版印刷术印制一些普及性的读物,比如《仙粮种植要略》、《军中防疫简要》、甚至是一些简单的蒙学读物(用简化的“仙文数字”和插图),尝试开启民智。
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医工署的崛起):
这一点,成为了清玄推动民生改善的最大亮点。
芸娘领导的“医工署”,在南疆防疫中初步证明了实力后,开始将目光投向更广泛的公共卫生领域。
在清玄的理论指导(“病由秽生,当以洁为先”)和肥皂、酒精消毒水等“格物利器”的支持下,芸娘开始在咸阳城的部分区域试点推行环境卫生整治。
她组织人手清理垃圾、疏通沟渠、宣传勤洗手、饮用开水、不随地便溺等观念。
虽然阻力重重(改变生活习惯极其困难),但效果也是明显的,试点区域的夏季腹泻等传染病发病率显著降低。
她还在清玄的支持下,依托“格物学府”,开设了短期的“医工护理”培训班,招收一些心灵手巧的男女(甚至包括一些宫女和军中伤卒),传授基础的伤口处理、消毒隔离、草药识别和煎煮、以及“五禽戏”等养生保健知识。
这些人学成后,一部分进入军营服务,一部分则回到乡里,成为了最早的、具备初步科学卫生观念的基层医护人员。
“医工署”在药物研发方面也持续努力。
虽然距离真正的“新药”还很遥远,但他们改良的止血散、消炎膏、以及根据验方炮制的常见病汤剂,因为药效更稳定、炮制更规范,开始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
芸娘甚至开始尝试建立一个小型的“官方药铺”,以相对平价向百姓出售这些经过改良的、质量有保障的药品,打破了以往药材市场被少数药商垄断、真伪难辨的局面。
这些看似细微、润物无声的改变,或许不像仙粮丰收、神臂弩大捷那样轰轰烈烈,但却实实在在地触及到了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一点一滴地改善着他们的生存环境和健康状况。
“清玄仙师不仅让我们吃饱饭,还能治病救人,真是活菩萨啊!”
“用了仙师传下来的肥皂,俺家娃儿夏天闹肚子的次数都少了!”
“听说格物学府出来的医工,处理伤口都不用跳大神了,用那个什么‘太阳真火精粹’擦一擦就好得快,还不发脓!”
这样的口碑,开始在民间悄然流传。
百姓们或许不懂什么“格物学”,不懂什么“科学道理”,但他们能切身感受到这些变化带来的好处。
这种发自内心的感激和拥戴,成为了清玄对抗朝堂风雨、应对潜在危机的最坚实、也最可靠的民意基础。
芸娘和她领导的“医工署”,也因此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声望。
这位年轻、聪慧、善良的女署令,成为了许多人心目中仅次于清玄的“女仙师”,是救死扶伤、慈悲济世的象征。
她的存在,也提升了女性在这个时代的地位,让人们看到,女子同样可以在“格物”这样需要智慧和技艺的领域做出杰出的贡献。
清玄看着这一切,心中倍感欣慰。
他知道,技术的进步最终要服务于人,服务于民生。
只有当“格物学”真正惠及万民,得到最广泛的认可和支持,它才能真正地扎根于这片土地,拥有不竭的生命力。
“种善因,方得善果。”
清玄望着窗外渐渐融化的积雪,心中默念。
“希望这些小小的改变,能为这个多灾多难的帝国,带来一些真正的温暖和希望吧。”
然而,他也清楚,民意的积累需要时间,而政治的风险却可能瞬息而至。
始皇帝那变幻莫测的心思,以及咸阳城中涌动的暗流,依然是他必须时刻警惕的达摩克利斯之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