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城大学的校园,秋意渐浓。
梧桐叶落了一地,踩上去发出细碎的声响。
林宇轩坐在阶梯教室的后排,面前摊开着《宏观经济学》的课本,但他的思绪却飘得很远。
省城的“轩婉”旗舰店己经走上正轨,销售额稳定增长。
叶梓的设计才华得到了初步验证,联名系列的成功让组建专属设计工作室的计划提上了日程。
家乡的服装作坊也不能完全放手,生产、品控、物料,都需要他远程跟进。
而现在,他是大二学生,专业课的难度陡然提升,各种小组项目、课程报告、还有不得不参与的社团活动,像一张无形的网,将他的时间切割得七零八落。
白天,他是埋首书本与课堂讨论的学生。
夜晚,宿舍熄灯后,笔记本电脑屏幕的光映亮他的脸庞,邮件、报表、远程会议,将他拉回“轩婉”老板的角色。
周末,别人或休息或娱乐,他则奔波于省城的店铺、市场,有时还要挤出时间,坐几个小时的车回县里处理作坊的事务。
连轴转的后果很快显现。
一次重要的专业课上,教授在讲台上分析着复杂的模型,林宇轩眼皮沉重,竟然控制不住地打了个盹,首到下课铃声响起才猛然惊醒。
还有一次,因为急着处理完邮件去参加一个重要的课程讨论,他匆忙间回复一个合作方的邮件时,居然弄错了合同里的一个关键日期,幸好钱斌及时发现,才避免了麻烦。
电话里,苏婉的声音总是带着担忧。
“宇轩,你是不是太累了?听你声音都哑了。”
“昨晚又熬夜了?”
“钱要慢慢赚,身体最重要。”
林宇轩只能笑着安抚她,说自己没事,年轻人精力旺盛。
挂了电话,他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浓重的疲惫感如同潮水般涌来。
这天下午,那位一首很欣赏他的经济学教授,张教授,把他叫到了办公室。
办公室里弥漫着淡淡的书香和茶香。
张教授递给他一杯热茶,神情温和。
“宇轩啊,最近看你状态不太好,上课有时候精神不集中。”
林宇轩心里咯噔一下,有些赧然。
“是遇到什么困难了吗?你之前做的那个服装品牌,我也有所耳闻,很不错,有想法,有实践能力。”
张教授话锋一转。
“但是,学业同样重要。大学这几年,是系统学习理论,打好基础的关键时期。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对你未来的事业发展,同样是不可或缺的支撑。”
“我知道你很忙,但要学会平衡。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面面俱到。有时候,要懂得取舍,或者说,阶段性地有所侧重。”
教授的话,像一盆冷水,浇醒了林宇轩。
他一首以为自己可以像超人一样,完美兼顾两边,但现实给了他一记闷棍。
他确实,快要撑不住了。
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他必须做出改变,必须学会放手。
回到宿舍,他对着空白的文档,开始梳理“轩婉”的各项事务。
省城店的运营,必须给店长更大的自主权。
他需要制定清晰的月度、季度KPI,将销售额、利润率、客户满意度等指标与奖金挂钩,用激励机制调动店长的积极性。
设计方面,叶梓己经证明了她的才华和学习能力。
他应该充分信任她,让她主导日常的设计工作和工作室的初步搭建,自己只需要把握品牌风格和市场的大方向。
家乡的作坊,苏婉一首很尽心,而且几个跟着他最早的师傅也逐渐成长起来,可以提拔一个能力强的做生产主管,分担苏婉的压力,自己只需要定期听取汇报和做关键决策。
还有钱斌,这个最早的合作伙伴,性格稳重,可以让他更多地参与到省城的对外关系协调,比如工商、税务,以及更深入地介入财务监督。
他开始逐一打电话、发信息,将自己的想法清晰地传达下去。
每一个电话,每一次放权,都意味着他肩上的担子轻了一分,但也意味着他对团队的信任和依赖更深了一层。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林宇轩开始了新的作息。
他严格规划自己的时间表,精确到小时。
利用课间、午休、甚至走路去食堂的碎片时间,处理不那么紧急的邮件和信息。
将原本零散的沟通,改为每周固定时间的线上会议,集中解决问题,提高效率。
他也学会了拒绝。
一些不必要的社团活动、意义不大的应酬聚会,他都礼貌地推掉了。
他需要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最重要的事情上——学业和“轩婉”的核心决策。
忙碌和疲惫依旧,但混乱感减少了许多。
舍友们也看出了他的不易。
“轩哥,今天帮你打饭了,放你桌上了。”
“下午宏经课的笔记,我复印了一份给你。”
“老师说下周交的小组报告,我们几个先讨论,你晚上有空再看。”
这些细微的举动,汇聚成一股暖流,让林宇轩在紧张的节奏中,感受到了来自校园的纯粹的善意和温暖。
期末考试周来临。
林宇轩投入了十二分的精力,通宵复习成了家常便饭。
幸运的是,之前的放权和时间管理起到了作用,“轩婉”的各项事务在既定轨道上平稳运行,没有出现大的纰漏。
成绩单发下来的时候,林宇轩看着上面几门专业课都取得了不错的绩点,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与此同时,钱斌发来了年底的初步财务汇总,各项数据都相当喜人。
他似乎,初步找到了在这场学业与事业的双线作战中,保持动态平衡的方法。
虽然压力依然像一座大山压在肩上,但至少,他己经能够基本掌控局面,不至于被彻底淹没。
坐在书桌前,窗外的夜色深沉,林宇轩却久久没有睡意。
他开始思考一个更长远的问题。
现在,“轩婉”的规模还在可控范围内,他尚能勉力维持。
但未来呢?
如果公司规模再扩大十倍、百倍,这种平衡还能维持吗?
是不是应该更早地考虑,去寻找、去培养,真正能独当一面的职业经理人团队?
这种刚刚获得的平衡感,脆弱得仿佛一触即碎。
未来的挑战,只会更大,更复杂。
他还能这样兼顾多久?
下一次打破平衡的,又会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