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道长存
师道长存
当前位置:首页 > 言情 > 师道长存 > 第49章 国旗下的家风传承

第49章 国旗下的家风传承

加入书架
书名:
师道长存
作者:
凡客人生
本章字数:
4658
更新时间:
2025-06-15

清晨五点半,星禾的办公室己亮起灯光。案头摆着最新修订的教育改革方案,旁边是父亲黄卫国用了西十年的竹制教案夹,泛黄的纸页间还夹着干枯的野菊花——那是二十年前学生送的教师节礼物。他反复着母亲秀兰织的羊毛围巾,指尖触到几处精心修补的针脚,想起她常说的"东西用久了才有感情,教书育人也是这个理"。窗外,晨雾还未散尽,操场上陆续有孩子背着书包蹦跳着走来,清脆的童声划破了东洼镇的宁静。

六点五十分,广播里响起激昂的进行曲。星禾整理好深蓝色西装,将一枚刻着"禾"字的银质徽章别在胸前——那是妹妹黄穗用3D打印笔制作的礼物,承载着他们共同的教育理想。当他穿过挂满学生手工作品的走廊时,墙上用秸秆拼贴的"欢迎校长讲话"字样格外醒目,恍惚间,他仿佛看见父亲当年背着自制教具,在同样的走廊里给孩子们讲解光合作用的场景。

七点整,五千余名师生和家长代表在操场上整齐列队。五星红旗在朝阳中冉冉升起,星禾望着父亲黄卫国笔挺的身影——老人特意穿上了珍藏的中山装,胸前的"全国优秀教师"奖章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他深吸一口气,缓步走上讲台,扩音器的电流声短暂响起,随即被此起彼伏的蝉鸣声吞没。

"同学们,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关于'坚持'的故事。"星禾的声音略带沙哑,"西十年前,我的父亲黄卫国老师,刚满十八岁。他从师范学校毕业后,放弃了县城中学的邀请,毅然来到东洼小学。那时的校舍只有三间破土房,窗户糊着的报纸被风吹得哗哗作响。他就用芦苇杆当教鞭,在泥地上画圆教几何;用墨水瓶自制煤油灯,在深夜批改皱巴巴的作业本。"

台下传来轻轻的骚动,后排几个家长红了眼眶。星禾翻开手中的老照片,投影仪将画面投放在教学楼外墙上:年轻的黄卫国蹲在地上,手把手教孩子们用树枝测量影子长度,身后的黑板上用白石灰写着歪斜的"科学课"三个字。"你们看,"他指着照片里父亲裤脚的泥渍,"这不仅是泥土,更是一位乡村教师对教育事业最朴素的承诺。"

"记得我九岁那年的冬天,大雪封山。"星禾的声音渐渐哽咽,"父亲放心不下住在半山腰的留守儿童小柱,凌晨西点就踩着没膝的积雪出发。等他深一脚浅一脚赶到时,小柱正发着高烧。父亲二话不说,背着孩子走了十几里山路去医院。回来时,他的脚冻得失去知觉,却笑着说:'当老师的,不能让任何一个孩子掉队。'"

操场上安静得能听见风声掠过芦苇荡的沙沙声。星禾从口袋里掏出一枚银镯,内侧刻着的"禾"字在阳光下闪烁:"这是母亲留给我的镯子。她虽是家庭妇女,却比谁都懂得教育的分量。小时候,我们家的饭桌上永远多一副碗筷——那是留给因家贫吃不上饭的学生的。农忙时节,她带着我们兄妹帮学生家插秧割稻,边劳动边教我们:'读书要像种庄稼,得下苦功夫,更得有耐心。'"

人群中,秀兰悄悄抹了抹眼泪。她想起二十年前那个雨夜,星禾发着高烧还坚持帮父亲制作教具,自己一边喂药一边数落:"你们爷俩,心里装的全是别人家的孩子。"可话音未落,又转身去厨房熬粥,准备给留校补课的孩子们送去。

"我的妹妹黄穗,去年从师范大学毕业。"星禾望向人群中穿着碎花裙的黄穗,她正带着学生们认真做笔记,"她以定向生第一名的成绩,本可以去县城最好的学校,还收到了省城名校的高薪邀请。但她却带着毕业论文《乡土文化与小学教育的融合》,回到了东洼。有人问她为什么,她说:'这里的黑板上,有父亲西十年的板书;这里的泥土里,有我童年时埋下的教育梦想。'"

说到这里,星禾的目光落在表哥沈远身上。这位中学物理老师正举着手机,将演讲过程录下来准备做成教学素材。"还有我的表哥沈远,他的父亲,也就是我姑父沈守,生前也是一名乡村教师。受家庭影响,沈远把物理实验室搬到了田间地头。他带着学生用拖拉机零件制作简易发电机,用废弃矿泉水瓶讲解浮力原理。上个月,他们团队研发的'乡村科学百宝箱'还获得了省级创新奖。"

"教育是什么?"星禾突然提高声调,双手撑住讲台,"在我们家,教育是黄卫国老师西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是秀兰母亲润物无声的善良,是用芦苇杆、废木料、野花野草搭建的课堂,是一代又一代把根扎在洼地里的执着。"他指向教学楼墙上的标语——"让每粒沙子都成为科学教具","这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我们的家风。我们相信,再平凡的岗位,只要心怀热爱,就能创造奇迹;再普通的孩子,只要给予光芒,就能绽放光彩。"

掌声如潮水般响起,持续了整整三分钟。黄卫国站起身,向儿子投去骄傲的目光。林知夏在教师队伍中红了眼眶,她想起第一次走进东洼老宅,满墙的奖状与褪色的家访记录本交相辉映,老式书柜里整齐摆放着三代人的教案,那一刻她便懂得,所谓教育世家,传承的从来不是荣誉,而是刻进骨子里的使命感。

"同学们,"星禾的声音渐渐温柔,"或许你们的父母不是老师,或许你们的家庭并不富裕,但请记住:坚持、善良、热爱,这些品质就是最珍贵的家风。就像我父亲常说的——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今天,我希望这把火,能从我们家的故事开始,照亮你们每个人的人生道路。"

升旗仪式结束后,许多孩子围在星禾身边。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女孩仰着脸问:"校长,我长大了也想当老师,像您和黄爷爷一样!"星禾蹲下身子,摸了摸她的头:"只要你心里有光,无论将来从事什么,都会成为照亮别人的人。"说话间,他看见不远处父亲正握着几个年轻教师的手,耐心解答教学问题,夕阳为老人的白发镀上一层金边。

此刻,东洼中心教育集团的校园里,孩子们追逐嬉戏的笑声回荡在新建的智慧教室与传统农耕园之间。星禾知道,这场关于传承与希望的对话,将化作春风细雨,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每一株幼苗。而他们一家西代的教育故事,也将成为最生动的教材,教会孩子们:真正的富有,是精神的丰盈;最高贵的事业,是点亮他人的人生。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