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世族大家基本上垄断了本地所有赚钱的买卖,他们一边赚钱,一边培养家族优秀的人读书,等这些人入朝为官之后,再利用职务之便为家族谋利益。
如此一来,家族势力便如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
有些世族大家的实力甚至能左右王朝的兴衰。
比如明末的晋商、徽商。
当年李渊自晋阳起兵时,若不是陇西李氏以及地方士族大家对他们的支持,能否灭隋建唐还是个问题。
什么支持?
钱,人,武器,马匹,药...
打仗就是烧钱,不然你以为光凭一腔热血就可以单枪匹马杀到洛阳,然后将隋炀帝拉下马来吗。
没有这些世族大家的支持,李渊恐怕走出晋阳没多久,就会尴尬的发现自己断钱断粮了。
小说里仗剑天涯快意恩仇,现实中一分钱难倒英雄汉。
而说起这些世族大家,就不得不提唐朝时著名的“五姓七望”。
五姓七望者,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以及太原王氏。
这几个大家族萌芽于东汉中期,兴盛于魏晋南北朝,覆灭于唐末,至唐朝时己经大不如从前,饶是这样他们依旧眼高于顶,甚至看不起李氏皇族。
原因很简单,虽然李渊一首强调自己出身于陇西李氏,但究竟是不是一首是众说纷纭,原因很简单,李渊的母亲是鲜卑族人,因此李渊和李世民的身上流有鲜卑族的血统。
尽管之后李世民想学他爹,将女儿嫁入崔氏且强行溯源陇西李氏,但这些门阀还是瞧不上李家,认为他们根基不深,是暴发户。
当了皇帝又怎样?
你家才发达了几年,我们家族己经辉煌了几百年了,中间多少王朝覆灭,我们还不是好好地?
唐初很多世族大家其实并不愿意与皇室走的太近,经历过动乱年代的他们,为了避免家族利益随着政权的消逝而受损,更愿意远离权力中心。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山东的世族大家,他们更看重家族背景,对于入朝为官并不在乎。
这些话听起来似乎十分可笑,那可是李唐皇室,天底下不知多少人渴求同他们搭上关系,但事实就是这样,所以李世民对这些世族大家十分不满,一门心思想要削弱他们的力量。
于是李世民下令编撰《氏族志》来纠正这股风气。
《氏族志》不仅是李世民对世族大家的打压,更是提出评判一个家族的地位,要看德行、功绩、学说贡献以及爵位,而不只是依赖长久以来积累的社会声望和家族文化。
同时李世民还规定,崔、卢、李、郑、王五大氏族之间不得通婚联姻,以此来削弱这些世族大家的实力。
当年高士廉负责编写《氏族志》时,曾将崔姓列为天下第一大姓,为此还被李世民臭骂了一顿,最后迫于他的淫威这才将李氏排在第一。
李治的未婚妻便是太原王氏之人。
什么?你李世民不是说了崔、卢、李、郑、王五大氏族之间不得通婚联姻嘛,你还一首强调自己是陇西李氏之人,怎么你的儿子还娶太原王氏之人?
就娶了,你不服?
论家族背景我不行,论拳头你不行。
李治之未婚妻出身太原王氏,母亲是河东柳氏,出身极贵,说起来并不比李治的身份差,她的伯母是李渊的妹妹同安公主,李世民的姑姑。
也正是这个同安公主为二人说的媒,当时李世民很高兴的同意了这门婚事。
据说太原王氏其实很不愿意,但或许是碍于李世民的面子,或许是有其他考虑,最终还是同意了这门亲事。
只是,王氏一族没想到的是,没过多久李治捡漏成为太子,而后更是成为皇帝,晋王妃也顺理成章的成为母仪天下的皇后。
晋王妃自认为出身名门望族,所以矜持自重,上不愿意魅夫君,下不愿意替夫君管理宫中的嫔妃,《新唐书》记载王氏“后性凝重,不曲事上下”,说白了就是此女比较木讷,情商不高,向上向下管理都很失败。
当然也可能人家不是木讷,出身大家族的人情商怎么可能低呢?
人家只是单纯的懒得理你。
论身份,你我相识,论财力,娘家也不缺钱。
毕竟人家和那些想讨好李治,依仗李治的宠爱一步登天的妖艳贱不同,人家的身份是自己给的,不是因为她嫁给李治才感到荣幸,而是李治娶了她才感到荣幸。
只可惜,王皇后最后的结局并不好,或许是被武媚陷害,或许是另有隐情,但不管如何,她的结局忍不住让人唏嘘。
...
晋王府。
三天之后便是晋王的大婚之日,晋王府上上下下张灯结彩,都在认真为婚礼准备着,所有人都忙得不可开交。
虽然忙,但所有的宫女内侍嘴角都带着笑容,他们是在替晋王开心嘛,当然也有关系,但最主要的还是陛下大气。
陛下大手一挥,所有晋王府的人都得到一笔赏赐。
有了赏赐,干活自然卖力。
就在众人忙碌之时,李治却呆呆的坐在自己的婚房内。
他有些茫然的看着周围的一切,那鲜红的喜字显得格外刺眼。
三天后自己就要成婚了?
李治用力揉了揉脸,还是有些不敢相信,可眼前无处不在的鲜红装扮又在时刻提醒他。
成婚的对象是一个从未见过的女子。
她是高是矮,是胖是瘦,是娇俏可爱还是冷漠淡然?
李治不清楚,也没有人告诉他,所有人都沉浸在晋王即将大婚的喜悦,但没有人关心他到底愿不愿意成这门亲。
一想到今后几十年便要和一个未曾谋面的女子度过,一想到二人成亲的那一刻才是第一次见面,一想到两个毫不相干的人从今往后便要成为最亲密的人。
李治的心里没来由的涌出一阵烦躁。
太原王氏的小娘子己经入长安数日,只不过成亲之前二人不允许见面。
李治无数次想要偷偷去瞧一瞧她,但最后又放弃了这个荒唐的想法。
她长什么样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她身上的那层光环在就可以了。
就在李治沉思之时,贴身内侍瑞安悄悄进来。
“大王,太子殿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