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作品相关
世界观&设定集(一)
--
主要国家:
一:阿兹托克
-阿兹托克(帝国):
首都:法兰克福(?--1226)、柏林(1226--?)
陪都:维也纳
体制:绝对君主制(?--1226)、‘特殊道路[SonderWeg]’(1226--1267.11)、君主制军政府(1267.11--?)
气候:
雨季:9月到次年5月、雪季:5月至9月
简介:
在1240年的陶里达战争后成为整片大陆最为强大的国家,曾与群岛国家一起带领了整片大陆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的进步,拥有波利施卡和第聂伯罗两大殖民地,并创建了持续二十五年的黄金时代,但社会矛盾也随着发展而积累。
1267年受到‘血腥之冬’(帝国官方的叫法)波及,在大规模抗议后的半年后逐渐陷入内战,在内战持续了十五年后整个国家几近崩盘。
-阿兹托克(反抗军)
首都:里昂
体制:共和国(1268.2--1271)、军政府(1271--1274)、公司国家(1274--1283)
简介:
血腥之冬的成果之一,尽管革命之初受到人民欢迎,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和战局的僵持,最初的革命者开始被边缘化并被军工寡头所取代,并意图通过战争制造难民来获取存量利润。
-阿兹托克(蓝色矢车菊)
首都:无
体制:抵抗组织(1267.6--?)
简介:在1267年‘血腥之冬’波及至帝国陪都时,当地的知识分子试图通过温和手段来终结‘特殊道路’,但换来的却是严苛的镇压和对国会的彻底压制,阿兹托克残余的知识分子反对者旋即加入了该组织,并意图在内战中寻求自己的位置,尽管支持者的数量可能并不算多。
-阿兹托克(七月雪绒花)
首都:无
体制:抵抗组织(1267.7--?)
简介:‘维也纳镇压’后,支持蓝色矢车菊的军队遭到了清洗,第15山地师的残部逃窜至了南部海岸国家与帝国的交界处,并持续游击活动至今。
二:群岛国家
-群岛国家(凯尔特兰)
首都:布里斯托尔
体制:绝对君主制(?--1239)、军政府(1239--1244)、绝对君主制(1244--1269.6)、军政府共和国(1269.6--1281)、共和国(1281--?)
简介:‘血腥之冬’的策源地,1239年爆发第一次革命,但随着阿兹托克在陶里达战争的胜利以及帝国军队在朴茨茅斯港的登陆而破产,二十四年后的第二次革命引爆‘血腥之冬’,整片大陆的所有国家都受到了波及。
-群岛国家(南贝尔法斯特)
首都:都柏林
体制:军政府(1269.12--?)
简介:君主制时期凯尔特兰的殖民地之一,在‘血腥之冬’爆发后,贝尔法斯特宣布从群岛国家独立,并和凯尔特兰爆发了十余年的独立战争,直到1281年停战条约签订为止。
三、南部海岸
-南部海岸(亚德里亚君主国)
首都:萨格勒布(?--1245)、贝尔格莱德(1245--?)
体制:绝对君主制。
统治着除南部沙漠外的喀尔巴阡山以南及第聂伯河地区,凯尔特兰1239年革命时曾与阿兹托克和第聂伯罗大公国(此时为亚德里亚君主国的附庸)短暂成为盟友共同镇压革命者,但是随着1240年第聂伯罗的归属问题与阿兹托克爆发了第一次陶里达战争,事实上失去了对第聂伯罗的统治权。
1267年‘血腥之冬’后,亚德里亚君主国持续陷入动荡。
--分割线--
--剧透预警,以下内容建议读完第二卷之后查看--
四:殖民地/统管区/直辖领及其抵抗组织
注意:殖民地-统管区-直辖领是一个逐步递进的过程,越往后控制程度越深,最终的目的是并入阿兹托克。
-波利施卡统管区(阿兹托克)
行政中心:克拉科夫
体制:军政府(1220--?)
阿兹托克早期的殖民地之一,盛产铁矿石及多种有色金属,多家军工企业驻扎于此地,被称为‘帝国的军火库’。
从表面上看,在三代人的同化与熏陶下,无论是文化还是语言,波利施卡的方方面面似乎都与阿兹托克融为了一体...
-白玫瑰(前波利施卡君主国)
行政中心:无
体制:抵抗组织
活跃在波利施卡的抵抗组织之一,因为帝国持续不断的镇压,残部已逃窜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