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果盆地的雨季裹挟着湿热扑面而来,林逸站在简易搭建的医疗帐篷外,看着远处绵延的难民营。疟疾、霍乱、埃博拉的阴霾笼罩着这片土地,空气中弥漫着消毒水与腐臭混合的刺鼻气味。
"林医生,又有新的患者!"当地志愿者玛丽抱着一摞病历冲进来,她蓝色的头巾下满是汗水,"这次是群体性发热,己经死了三个人。"
林逸接过病历,目光扫过症状描述:高热、出血倾向、多脏器衰竭。这些关键词像重锤般敲击着他的神经——这和前世那场夺走数十万人生命的神秘疫情极为相似。他深吸一口气,握紧了手中的听诊器:"立刻隔离所有患者,准备中药汤剂。"
"中药?"玛丽瞪大了眼睛,"可是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组说,必须用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
"来不及了。"林逸掀开帐篷布,望着排成长龙的病患队伍,"传统药物起效太慢,我们必须用中医的方法先稳住病情。"他迅速在白板上写下药方:石膏、知母、水牛角、赤芍...这是在《温病条辨》基础上改良的清气凉血方,专门针对温热疫毒。
药材的调配争分夺秒地进行着。林逸带着团队在临时搭建的药灶前忙碌,空气中很快弥漫起草药的苦涩香气。当第一锅汤药熬好时,远处突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
"停下!"一位戴着蓝色口罩的白人医生冲过来,他胸前的世卫组织徽章在阳光下闪闪发亮,"没有临床试验证明的药物,严禁使用!"
林逸转身,认出对方是世卫组织传染病专家大卫·汤普森。前世正是此人坚持使用尚未验证的疫苗,导致疫情进一步扩散。"汤普森医生,"他将一碗汤药递过去,"患者等不起双盲试验。"
"这是违反医疗的!"汤普森挥手打翻药碗,褐色的药汁溅在林逸的白大褂上,"我要求立刻停止这种危险行为!"
争执间,一名担架上的患者突然剧烈抽搐,口鼻涌出黑色的血液。林逸没有犹豫,抓起另一碗汤药强行灌下。所有人屏住呼吸,看着患者的痉挛逐渐平息。
"这...这不可能!"汤普森难以置信地看着监护仪,患者的生命体征正在缓慢回升。
"中医讲究急则治标。"林逸擦了擦脸上的药渍,"这些药材能清热解毒、凉血散瘀,为后续治疗争取时间。"他翻开随身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前世疫情的防治经验,"真正的危机不是现在的症状,而是三天后的器官衰竭期。"
夜幕降临时,林逸带着团队深入丛林。根据记忆,他要寻找一种生长在沼泽边缘的草药——紫背天葵。这种植物具有独特的免疫调节作用,是破解危机的关键。
手电筒的光束在泥泞中晃动,水蛭吸附在他们的裤腿上,毒蛇的嘶鸣在黑暗中此起彼伏。"小心!"玛丽突然抓住林逸的胳膊,一条竹叶青擦着他们的脚踝游过。
终于,在黎明前的黑暗中,他们发现了那片紫背天葵。林逸跪在地上,仔细辨认叶片的纹路:"就是这个,快挖!"
当满载草药的卡车返回营地时,疫情己经进入爆发期。数百名患者同时出现多脏器衰竭症状,世卫组织的专家组束手无策。而林逸的中药治疗组,却出现了奇迹般的转机。服用过紫背天葵配方的患者,死亡率比对照组降低了70%。
"林医生,这是怎么做到的?"汤普森看着数据,眼中满是震惊。
"《黄帝内经》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林逸熬着新的汤药,蒸汽模糊了他的眼睛,"我们不是在杀死病毒,而是帮助人体恢复抵抗力。"
随着治疗方案的推广,疫情终于得到控制。当最后一名患者康复时,难民营里响起了热烈的欢呼声。当地部落的长老将一串刻满图腾的木珠戴在林逸颈间:"您是我们的'姆瓦利'(神医)。"
返程的飞机上,汤普森递来一份邀请函:"世界卫生组织想邀请您参与编写新发传染病治疗指南。"
林逸望着舷窗外的非洲大陆,想起师父说过的话:"医无国界,仁心有疆。"他轻轻抚摸着木珠,微笑道:"我只有一个要求——把中医的智慧写进去。"
这次疫情,不仅让世界看到了中医在传染病防治中的独特价值,更在林逸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他知道,自己的使命远不止救治眼前的患者,而是要让传统医学的光芒,照亮整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