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治十二年,三月十九,礼部赐宴。
三月二十,以陈青阳为首的三百新科进士在执事官导引下,入宫面圣。
奉天殿内。
陈青阳穿上了皇帝朱祐樘御赐的状元冠带朝服,其他进士获赐宝钞五锭。
鸿胪寺官引众进士,向皇帝朱佑樘行四拜礼,陈青阳率领诸进士上表谢恩。
三月二十一日,陈青阳等三百名进士,前往国子监拜谒孔庙,进士碑林题名。
一连串繁琐的仪式,陈青阳觉得累得不行。其他进士,则是毕生荣耀的表情。
殿试结束之后,按照惯例,状元陈青阳授翰林院修撰,从六品。
榜眼丰熙、探花刘龙、授翰林院编修。
伦文叙考中了庶吉士。王守仁(阳明)不知道是无意,还是运气不好。他没有考中庶吉士,被分配到了工部观政(实习)。
陈青阳得中状元,名扬四海,但他并没有忘记和王守仁约定之事,那就是搭救程敏政、唐伯虎二人。
王守仁并不认识唐伯虎,他的父亲王华和程敏政却是老相识。
以他看来,程敏政绝非出卖考题收受钱财之辈。
王守仁几日前将陈青阳、伦文叙请到家中谈话,三人大致认为,程敏政是冤枉的,唐伯虎是骄傲自大、祸从口出。
陈、王、伦三人议定,若有机会奏明皇上,此事或可转圜。
陈青阳登门杨府,拜谢恩师杨廷和。
会试考官虽然不是杨廷和,但这数月来杨廷和的眷爱之情、关心之意,陈青阳铭感五内。
当然陈青阳来此,亦是想让杨廷和带着自已,去拜会李东阳。
杨廷和知晓来意后,严肃的说道:“青阳,此事牵扯甚大。你与程、唐二人素不相识,最好不要卷进去。”
陈青阳道:“科考舞弊之事,定有隐情。学生蒙陛下拔擢,恩师提点,宠命优渥,得授翰林。岂敢惜身爱命,辜负圣意隆恩?!”
杨廷和道:“青阳啊,你是年轻人,热血报国自是好事。但是案情尚未调查清楚,谁也不能排除舞弊嫌疑。我可是听闻,徐经已经招供了,说是重金贿赂程敏政管家,偷来了考题。”
陈青阳道:“北镇抚司刑讯逼供手段,可是闻名天下。想那徐经,不过是一读书人,富贵子弟。严刑拷打之下,只怕让他招什么都成!”
杨廷和思虑了一番,终究做不到袖手旁观、见死不救。
杨廷和连夜带着陈青阳,去拜会李东阳。
一见李东阳,陈青阳当即拜倒:“学生参见恩师!”
李东阳扶起陈青阳,转身对着杨廷和笑道:“介夫啊,不是老夫跟你抢弟子。实在是青阳之才,过于出类拔萃。上至陛下,下至读卷官、考官,大家不约而同的公认青阳为大才。会试阅卷之时,我就隐约猜测第一名是陈青阳,拆封比对,果然是他。你说巧是不巧?”
杨廷和道:“这就如毛遂故事一般。青阳应试,就像锥子装在口袋中,锋芒立刻就会显露。李公慧眼识英,当世伯乐也。”
说完,二人哈哈大笑。
李东阳道:“青阳,你请介夫带你前来,不只为拜谢我吧?”
陈青阳道:“学生来此,自是拜谢恩师。若说有其它什么事,也不过是想替恩师分忧罢了。”
李东阳笑道:“臭小子,好大的口气!老夫有什么烦心事,需要你这个乳臭未干的翰林院从六品修撰帮忙?”
陈青阳道:“老师当朝次辅,国之伟器而能力超群,焉有需要学生帮忙之理?惟程公程敏政涉嫌舞弊之事,您身为主考官,受制回避,难以措手。学生不才,与程大人、唐伯虎素无瓜葛,愿直达天听,为其陈情。”
“贤徒所言甚是。你有何言,可开脱程敏政之罪。”,听到陈青阳能让程敏政摆脱牢狱之灾,李东阳将信将疑的问道。
陈青阳低言了一会儿,李东阳、杨廷和抚掌大赞道:“说辞虽不甚好,但为今之计,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商议已定,为了第二天一起进宫,陈青阳、杨廷和都没有回府,三人谈笑到半夜,才迷糊睡着。
~~~
乾清宫里。
皇帝朱祐樘刚刚睡醒,太监、宫女正在给他梳洗之时,首领太监何建进来跪下说道:“启奏陛下,内阁李东阳、翰林院杨廷和、新科状元陈青阳求见!”
朱祐樘早就想单独见一见陈青阳,现在听报其正在门外,不由得喜道:“快快请进殿来!”
李东阳、杨廷和、陈青阳迈着四方步,恭敬的走进乾清宫。
李、杨二人,一使眼色,陈青阳立即随着他们跪了下去:“参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众爱卿,免礼平身。”
皇帝朱祐樘仔细打量了陈青阳一番。
陈青阳长着一张国字脸,长相用戏文里的词来形容就是:面如冠玉,唇若涂丹,丰神飘洒,器宇轩昂。
朱祐樘暗暗赞罢陈青阳相貌,微笑说道:“李阁老、杨学士,二位带着状元郎,见朕何事?”
李东阳道:“特为会试舞弊一案而来。”
朱祐樘怫然不悦:“此案正着锦衣卫审理,尚未有定论。三位卿家,可是听到了什么风声?”
陈青阳躬身道:“小臣蒙陛下赏识,刚入翰林,并未听到任何风声。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臣此来,只为分析案情,惟陛下圣断!”
朱祐樘哈哈一笑:“卿文才高妙,还会析辨案情?难不成是包龙图转世?!”
陈青阳道:“臣,初出茅庐一书生,何敢与包青天相比!陛下英明神武,却是远胜两宋帝王!”
龙屁一拍,皇帝朱祐樘开怀大笑。
“会试舞弊之事,卿试言之。”
“臣以为,唐伯虎是被冤枉的!”
“何出此言?”
“恕臣直言,自我大明开国以来,科举考试,北方学子历来考不过南方。应天之地,更是群英荟萃。臣于翰林院中初步了解,应天乡试解元进京会试,十之八九,必中进士。”
“唐伯虎为应天乡试第一名,臣听说他的乡试文章精致典雅,主考官梁储极为欣赏,将其文章抄录带回京师传阅,广受赞誉。以唐伯虎之才学,名列前茅虽未必,名落孙山却也不太可能。盛名之下,唐伯虎断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贿赂偷题。此科不中,尚可三年后再考;科举舞弊,事发则身败名裂。孰轻孰重,唐伯虎应该还是分得清的。”
“爱卿之言,听着有理。但事情却未必如卿所料。朕这里给你透个底,徐经已经招供,用钱买通了程敏政的家奴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