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敏政!”
“臣在!”
“你虽无泄题之心,但管家不严,致使家奴盗题外泄,影响科考公正。念汝辅弼多年,朕不忍加罪。着革去卿礼部右侍郎、翰林院掌院学士之职,以三品衔致仕,归家修养,以娱晚年。”
程敏政哽咽拜服:“罪臣谢陛下隆恩!”
看着程敏政的神态,皇帝朱祐樘心肠登时软了下来:“卿家奴犯案,臣工早晚都知。朝野汹汹,朕实难让卿再居庙堂。你且还家休养生息,他日若有机缘,朕当酌情起用。”
程敏政,皇家两代老师,兢兢业业教书。
怎么着也得讲些情面,客套话该说还得说。
至于择机起用,则是朱祐樘的宽慰之语。
换做别人出这档子事,不杀头也得罢官流放。
如果他日起用程敏政,反对非议之声肯定不绝于耳。
重重困难,皇帝朱祐樘可不打算克服。
毕竟程敏政又不是什么安邦治国大才,朱祐樘不可能冒着朝堂对立的风险,再请他出仕。
溺水之人一根稻草也是指望,程敏政怀当即谢恩:“陛下厚爱,臣万分感激!”
处置完程敏政,轮到唐伯虎、徐经。
陈青阳看着皇帝朱祐樘,希望唐、徐二人处罚不要太重。
陈青阳期盼未来还可以重用他们。
朱祐樘道:“唐伯虎、徐经!”
“小民在!”
“你二人虽无作弊之事,但张狂任性、恃才傲物,结交权贵扰乱考试风气,总是实情。上天有好生之德,朕岂无怜才之意?念尔等修学不易,朕从轻发落,保留汝二人举子身份,罚十年内不得参加会试,以绝朝野非议!”
“小民叩谢陛下法外之恩!”,唐伯虎、徐经悻悻回道。
虽然脱离牢狱之灾,但是清白被毁,十年后纵然考个状元,也免不得终生被人议论。
处置了程敏政、唐伯虎、徐经三人,皇帝朱祐樘继续下旨:“程敏政家奴程福受贿泄题,打入死牢,秋后问斩!作弊13名考生,革去举人功名,黜充吏役!”
“户科给事中华昶所言不实,调离京师,改任南京太仆寺主簿。”
轰动一时的科考案终于处理完毕,皇帝朱祐樘以仁善之心尽力保全涉案人员。
身为皇帝,朱祐樘必须做足姿态,向天下人表明:大明帝国科举公正取士,作弊行为必会严厉打击。对有违朝纲法纪的人员,宁枉勿纵,严厉处罚,绝不姑息!
经过会试舞弊一案,皇帝朱祐樘更加赏识陈青阳。
这么好的人才,只用来在翰林院起草诏书简直是暴殄天物。
朱祐樘颁布谕旨,令陈青阳兼任左春坊左赞善(詹事府属官),辅佐太子朱厚照读书。
朱祐樘还下了特诏,恩许陈青阳有事即可进宫面圣。
这可是内阁阁员才有的待遇。
陈青阳虽是状元,但现在也只不过是总从六品小官,此等殊荣自是羡煞旁人。
李东阳、杨廷和很高兴,程敏政家奴泄题,还能退休回家,结果不算太差。
但李、杨二人担心的是幕后的主使。
华昶肯定是无意中被人利用。
利用华昶的幕后主使非同小可。
李、杨对于这样的对手,不敢掉以轻心。
~~~~
来时繁华,去时凄凉。
唐伯虎、徐经,黯然之下,准备启程回家。
无颜见江东父老,也必须回去。
十年之前,翩翩少年,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十年之后,沧桑中年,彼时会试,尚能中否?
出发前,陈青阳来给唐伯虎、徐经二人送行。
见到陈青阳,唐、徐二人感觉非常复杂。
本来都是应试举子,如今陈青阳状元及第、风光无限,二人却监禁一月、扫地还家。
唐伯虎、徐经不是傻子。
他们出来后打听到,如若没有陈青阳的极力周旋,二人极可能会革去功名,流放边关,永不叙用!
现在的结果,已经是不幸中的庆幸。
唐伯虎躬身行礼:“多谢陈兄仗义相助之恩!寅没齿难忘!”
徐经亦道:“多谢陈兄救助之恩!”
陈青阳道:“唐兄、徐兄,不必客气!小弟以前虽与二位不识,但久闻贤兄大名,神交久矣!”
“适逢二位兄台遭难,小弟敬重兄台为人,深信必是冤枉,故而周旋,也没帮上什么忙。赖陛下英武,二兄脱难。俗语有云‘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二位兄台且做努力,他日成就定在陈某之上!”
唐伯虎感叹:“陈兄连中三元,已是大明八十年以来第一人。我等再狂妄,拍马也望不着陈兄项背!”
陈青阳慷慨道:“科举考试,不过区区文章。大丈夫立于天地之间,当有益于世,有利于民!”
“想我朝杨公杨士奇,早年屡试不第,以布衣之身入仕,辅弼五朝,继世迪德,海内晏安。大明士子至今仰望。”
“二位贤兄,举人身份尚在,已经胜于杨阁老。即使不中进士,又何损为民丹心?!人生在世,但能济世安民,何必执念于文章虚名?!”
唐伯虎、徐经互相望了望,深佩陈青阳的高论,齐声赞道:“陈兄所言是也!”
陈青阳抬手道:“贤昆仲且先还乡。待科举风波平息,吾当寻机上奏,保举二位为官,福国利民!
“陈兄待我等之情,在下不知如何回报。他日如有所用,唐某赴汤蹈火、万死不辞!”
唐伯虎、徐经,抱拳作别陈青阳,离京而去。
有了陈青阳的开导和承诺,二人对未来又生出美好憧憬。
身为学子,没有几个人愿意终老林泉之下。
谁不想建功立业,上报国家、下安黎庶,青史留名,受后人万世景仰?
陈青阳想改变这个时空的历史。
他不忍唐伯虎之才埋没。
原时空,唐伯虎因科举案牵连入狱,被贬为吏,耻而不就之后,游荡江湖,坎坷跌宕。
别人只记得他的《桃花庵歌》:“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羡慕他的潇洒不羁。
陈青阳却不是这般感受。
陈青阳孤儿出身,未曾享受过天伦之爱。
穿越前的二十一年,虽是自强自立,但也孤独惶惑。
少年时读到唐伯虎的《临终诗》:“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又何妨?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飘流在异乡。”,陈青阳深为唐伯虎的孤独遭遇而难过。
现在的陈青阳,暗下决心:既然穿越到了明朝,就绝不会眼睁睁看着唐伯虎郁郁而终。
伯虎兄,我帮你摆脱沉沦!
伯虎兄,希望你也能助我实现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