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一场大雨,退却热浪,带来湿意,让这闷热的京城不再那么难堪。
“陛下,奴婢已差人去召陈翰林。现在雨还没有停。站在门口,容易打湿龙袍。”
“行了,别唠叨,这么点小雨,朕就是站到外面也没事。”弘治皇帝朱祐樘不耐烦的说道。
何建这奴才,婆婆妈妈,一点不懂雨中情调。
朕要是连这点小雨都忌讳,还怎么治理天下?
奴婢们是够忠心,可惜有时候不那么中用,若能两者兼备,得,那还得是陈爱卿。
朱祐樘在等着陈青阳。
陈青阳没有朱祐樘那么好心情,因为每天为朱厚照授课都不轻松。
陈青阳有时候难免会想,朱厚照顽劣,若是笨点该多好,比如像刘禅那样,可能更好教育。
这边课还没讲完,那边就招呼过去,真不把自已当外人。
陈青阳讲完《论语》,来到了乾清宫。
按照惯例,君臣二人走完礼仪流程。
朱祐樘关心儿子学业:“太子今日书读的如何?”
陈青阳道:“通读顺畅,文章涵义,太子如今颇能领会。”
“太子会背诵经书否,比如《论语》?”
陈青阳微感诧异,难道皇上忘了约定的快乐教育,不需要死记硬背。
陈青阳道:“微臣从未要求殿下记诵经书!”
朱祐樘当然记得寓教于乐,陈青阳教书成效很好,只是作为父母,都希望自已的孩子更优秀。
朱祐樘道:“朕没别的意思,只是觉得太子好学之余,若能记住这些典籍,出口成章岂不更好!”
可怜天下父母心,陈青阳理解皇上爱子心切:“殿下如今愿意学习,潜移默化,于无形中即可学到不少章句。”
说到这里,陈青阳想起来件事,觉得还是越快办了越好。
“陛下,可还记得汉语拼音标注?”
朱祐樘笑道:“朕怎么可能忘?”
皇上记得就好办些,陈青阳道:“汉语拼音之事标出了文字该如何读,读什么音。但因为书籍有个不足,不利于推行识字教育。”
朱祐樘急道:“有何不足?”
煌煌史册,浩浩典籍,从古至今,书籍浩如烟海,陈青阳竟说有不足,真的让人难以接受。
陈青阳:“现存书籍,无论是历朝史书,还是《永乐大典》,书籍文字皆是从上到下,从右到左,不利于加注拼音,也不利于断句!”
“可这已实行千年,大家早已习惯啦。”朱祐樘道
“司空见惯的事,就一定是对的吗?千年以来,没有断句符号,学生都是口口相传,或者根据自已理解去断句,读起来总是要思索何处停顿,劳神费力而无用。”
“臣前者为太子断句之横版《论语》,想必陛下已阅。您觉得是否可行?”
朱祐樘想起,儿子得意洋洋的向自已夸赞学业,当时他拿着《论语》,抑扬顿挫如流水一般,令自已十分震撼。
莫说九岁孩子,就是十五岁孩子,也读不到如此顺畅。儿子指着书中符号,告诉自已是先生所授之断句符号让自已看书再无窒碍。
朱祐樘道:“朕觉得爱卿之断句标注,开创前人之所无,有利大明子民学习文化典章。不过若现在全部更改,只怕朝臣接受不了。”
陈青阳心里话,不只朝臣接受不了,恐怕您看着也不怎么顺眼。
“臣觉得,好的东西还是要用,不能因为某些人不喜欢,就顾忌太多!”陈青阳恳求道。
“陛下,您想,汉语拼音与标点符号并用,识字难度大大降低,未来也许我大明随便拉出一个人,都可能识字。”
“朕相信会有这么一天,现在你还是尽心教太子吧”,朱祐樘害怕陈青阳分心,影响太子学业。
陈青阳道:“微臣定当鞠躬尽瘁为殿下讲学!不过更改书籍书写方式事,并不费事。臣打算,先用汉语拼音与断句符号标注横版四书五经,讲这些知识转授予礼部、翰林院才俊,然后刻印,刊行天下,开文化革新之风。”
见陈青阳没有要求现在就更改书文方式,朱祐樘松了口气,兹事体大,先试试可以,不行就算。
朱祐樘道:“爱卿时刻不忘文化传承,朕岂有不准之理!随后朕给礼部下旨,由你负责标注、教授,刻印三万本,驰送两京一十三省所有府县!”
陈青阳跪下:“臣代天下读书人感谢陛下!”
朱祐樘笑道:“先不忙着谢,朕今天叫你来还有事商议。”
陈青阳早知如此,继续慷慨道:“请陛下明示!”
朱祐樘道:“今年户部开支大,现在还不到半年,国库银子只剩一千万两,根本支撑不到年底。爱卿有没有什么办法,把今年扛过去!”
得,刚答应个小请求,就抛来个大难题!
大明的财政问题又不是一天啦。
自太宗文皇帝开始,开支无度就成了顽疾,纵有仁宗朱高炽百般腾挪,永乐朝也不过是得过且过。
这也是为什么仁宗皇帝一上台,就叫停了郑和下西洋,实在是支撑不起。
待到‘大明战神’、‘瓦剌留学生’朱祁镇一通折腾,财政更是难以为继。
财政的本质问题,陈青阳现在还不敢和朱祐樘说,毕竟丫的就是重要原因!
“户部收支出现问题,历来都是两条路:开源,节流。开源就是想尽办法挣钱,节流就是消减开支、裁汰冗员。不知陛下倾向于哪个?”
朱祐樘尴尬笑道:“当然最好是开源了。”
其实陈青阳希望朱祐樘说,开源节流一块弄。
但他知道,朱祐樘软弱,又好面子,不到万不得已不会选节流。
历来节流这种招骂的事都是大臣去干,皇帝作壁上观。
若成了,就夸爱卿办事得力、国之栋梁;若不成,就说臣子曲解朕意,肆意妄为!
拥有现代经济金融知识的陈青阳,开源对他不叫事,他还有更好的办法。
陈青阳道:“开源有好几种法子,最快的是增加税赋!”
朱祐樘试着问道:“田税还能加?”
“妄加田税,有损朝廷清名!”
朱祐樘道:“爱卿别卖关子,有啥妙计,快快献出!”
“商税。还有国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