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乱世的漩涡中心——淮南地区,
却崛起一股不容小觑的势力,
吴国太祖杨行密凭一腔孤勇与非凡谋略,
硬是在列强环伺的夹缝中挣出一片天地。
背后,
有位女子如坚韧磐石,
默默相伴,
撑起家中大后方,
她便是史夫人,
一位被乱世洪流裹挟,
却书写出壮丽篇章的不凡女性。
出身平凡,结缘乱世豪杰
史氏降生于寻常人家,
虽与高门贵胄沾不上边,
可家风清正淳朴,
如一股清流。
父母皆是老实巴交、
勤恳度日的本分百姓,
家中虽不富裕,
却把日子经营得有滋有味。
他们深知诗书礼教是安身立命之本,
哪怕粗茶淡饭,
也要供史氏读书识字,
教她女红针织。
史氏自小就聪慧过人,
别家姑娘还在街头贪玩懵懂、
追逐打闹时,
她已能将《女诫》《诗经》倒背如流,
出口成章;
做起女红,
针脚细密,
绣品精致得仿若艺术品,
邻里见了都忍不住夸赞:
“这姑娘,
模样周正,
还这般心灵手巧,
将来定有大福气!”
彼时,
杨行密还只是个投身行伍、
籍籍无名的小兵,
浑身散发着质朴的朝气与豪迈。
一日,
他回乡途中,
听闻林子里传来女子的呼救声,
循声而去,
只见几个流寇正围着史氏母女,
满脸狰狞,
欲行不轨。
杨行密怒目圆睁,
抄起路边木棍,
大喝一声:
“住手!”
三两下就将流寇打得落荒而逃。
史氏抬眸,
撞见杨行密坚毅果敢的眼神,
心间莫名一动,
双颊泛起红晕;
杨行密望着眼前楚楚动人、
眉眼含怯的姑娘,
也红了脸,
挠挠头,
结结巴巴道:
“姑娘客气,
路见不平,
理应如此,
你往后小心些。”
谁料缘分奇妙得很,
此后二人在集市又多次碰面。
有时是史氏挑选布料,
杨行密帮忙参谋花色;
有时是杨行密买干粮,
史氏递来自家做的咸菜,
一来二去,
情愫暗生。
杨行密鼓起勇气,
揣着积攒许久的几枚铜板,
买了支简陋却心意十足的银簪,
上门提亲。
史父见他身板硬朗、
谈吐不凡,
虽家境普通,
却透着股不甘平凡、
力争上游的劲儿,
便点头应允。
成婚当日,
没有绫罗绸缎,
没有大排场,
邻里乡亲凑来桌椅碗筷,
简单布置一番。
杨行密紧紧握着史氏的手,
郑重发誓:
“娘子,
往后我定护你周全,
不让你受半分委屈,
闯出一番名堂给你看!”
史氏眼眶泛红,
轻声应道:
“相公,
我信你。”
操持内闱,伴君共赴征途
婚后日子清苦,
杨行密一心扑在军旅,
家中诸事全靠史氏操持。
公婆年迈体弱,
史氏侍奉左右,
晨起晚睡,
洗衣做饭、
端茶倒水,
毫无怨言;
田间农活正值农忙,
她也挽起袖子,
跟着邻里乡亲一道插秧、
收割,
烈日晒黑了她的肌肤,
汗水浸湿了衣衫,
却从不喊累。
邻里有难处,
哪家缺粮、
哪家老人病倒,
她第一个伸手援助,
送去自家积攒的粮食、
熬好的药汤,
名声愈发好。
夜里,
史氏就着昏黄烛火,
为杨行密缝补衣衫,
细密的针脚里满是牵挂。
她念叨:
“相公,
你在外打仗千万小心,
莫挂念家中,
我都安排妥当。
听闻战场上刀枪无眼,
你可别莽撞,
平安回来才是要紧事。”
杨行密满心愧疚,
轻抚她的手:
“苦了娘子,
待局势安稳,
我定好好陪你,
带你住进大宅子,
享享清福。”
杨行密在乱世摸爬滚打,
凭借勇猛善战与机敏头脑,
势力渐长,
麾下兵马愈多,
地盘逐步扩大。
可树大招风,
惹来不少仇家觊觎。
一次,
对头趁他出征,
纠集大批人手,
趁着夜色偷袭府邸。
府中护卫拼死抵抗,
却寡不敌众,
形势危急。
史氏临危不乱,
操起一根棍棒,
指挥家中护卫严守:
“今日拼死也不能让歹人进屋,
守住这宅子,
便是守住老爷的根基!
咱们背后就是老小,
退无可退!”
她眼神坚毅,
毫无惧色,
鼓舞着众人的心扉。
所幸援军及时赶到,
内外夹击,
化解危机。
杨行密归来,
看着略显疲惫却果敢依旧的史氏,
眼眶:
“娘子,
这次多亏了你,
往后我加强戒备,
定不让你再涉险。”
随着地盘扩大,
杨行密战功赫赫,
被封吴王,
史氏也摇身一变,
成了吴国王妃。
宫闱规矩繁琐复杂,
礼仪讲究颇多,
初入王府的她没少闹笑话、
出岔子。
但史氏不气馁,
虚心向老嬷嬷请教,
日夜研习,
很快就把王府上下打理得井井有条。
她还常劝杨行密礼贤下士:
“相公,
得人心者得天下,
将士们肯卖命,
咱这江山才稳当。
你瞧那古代贤君,
哪个不是广纳贤才、
善待士卒?”
杨行密深以为然,
愈发敬重她,
每逢大事决策,
都要与她商议。
育儿之艰,望子成龙苦心
史氏先后诞下杨渥、
杨渭,
视若珍宝,
却从不娇惯。
杨渥年幼顽皮,
读书偷懒,
常趁先生不注意,
溜出去掏鸟窝、
斗蛐蛐。
史氏得知后,
罚他面壁思过,
板着脸训道:
“你父在外辛苦打拼,
你不思进取,
怎对得起他?
将来要担大任,
现在就得吃苦!
整日只知玩乐,
长大后能有什么出息?”
杨渥嘟囔:
“娘,
读书太枯燥,
还不如练武好玩。”
史氏轻叹:
“乱世没学识,
便是睁眼瞎,
容易丢性命,
快给我认真读!
等你学问有了,
再练武艺不迟。”
待孩子稍大,
杨行密带他们随军历练,
史氏千叮万嘱:
“战场上凶险,
紧跟父亲,
听前辈教导,
别莽撞。
刀剑不长眼,
稍有差池,
娘可就见不到你们了。”
杨渭乖巧点头,
杨渥却满不在乎,
拍着胸脯道:
“娘,
我不怕,
定能杀退敌军,
立大功回来!”
一回,
杨渥私自追击敌军,
脱离大部队,
结果陷入重围,
差点丢了性命。
被救回后,
史氏怒目圆睁,
抬手要打:
“你这逆子,
把娘的话当耳旁,
若真有个三长两短,
叫我怎活!”
杨渥吓得跪地求饶,
此后收敛不少。
风云突变,扶子上位的无奈
天祐二年,
杨行密病重,
卧榻之上气若游丝,
却仍强撑着精神,
紧攥史氏的手:
“夫人,
我放不下这基业,
渥儿性子急躁,
做事冲动;
渭儿柔弱,
缺乏决断。
往后全靠你提点,
莫让我多年心血付诸东流。”
史氏泪如雨下,
咬牙应下:
“相公放心,
我就是拼了命,
也护吴氏周全。”
杨行密驾崩,
杨渥继位,
尊史氏为太夫人。
杨渥却非治国良才,
自幼养尊处优,
性子散漫,
一朝掌权,
更是肆意妄为。
整日沉迷酒色,
与伶人歌女厮混,
荒废朝政;
还亲近佞臣,
对忠言良策充耳不闻。
老臣们忧心忡忡,
结伴求见史氏:
“太夫人,
主上这般行事,
吴国危矣,
您得劝劝。
朝堂乌烟瘴气,
国库空虚,
百姓怨声载道,
长此以往,
国将不国啊!”
史氏心急如焚,
唤来杨渥,
苦口婆心:
“儿啊,
你父辛苦打下江山,
多少双眼睛盯着,
你怎能懈怠?
莫要辜负他心血。
如今朝堂混乱,
你得振作,
清理朝堂,
安抚百姓。”
杨渥敷衍几句,
依旧我行我素,
拂袖而去。
不久,
杨渥遭权臣暗杀,
朝堂大乱,
人心惶惶。
史氏强忍悲痛,
迅速稳住心神,
扶持杨渭即位,
以强硬手段压制蠢蠢欲动的各方势力,
稳定局势。
可朝中流言蜚语不断,
有人质疑她垂帘听政,
意图掌权。
史氏在朝堂上挺直脊梁,
目光冷厉,
扫视众人:
“我史氏一心只为吴氏江山,
绝无半点私心,
如今国难当头,
诸位若有精力嚼舌根,
不如多想想如何强国御敌!
再敢胡言乱语,
休怪我不客气!”
众人噤声,
不敢再议。
暮年风波,坚守初心至最后
天祐十六年,
杨渭按礼尊史氏为太妃。
此时,
吴国周边局势愈发紧张,
邻国虎视眈眈,
磨刀霍霍;
内部财政吃紧,
赋税难收,
兵力分散,
士气低落。
史氏带头削减用度,
遣散大半王府仆役,
衣食住行皆从简;
又捐出私财充作军饷,
亲赴军营鼓舞士气:
“将士们,
吴氏待诸位不薄,
如今国运维艰,
大伙齐心协力,
定能熬过难关!
你们家中老小,
我会命人妥善照料,
只管奋勇杀敌!”
将士们深受感动,
高呼效忠。
可岁月不饶人,
常年操劳让史氏身体每况愈下。
早年田间劳作落下的病根,
加上操持王府、
忧心国事积累的疲惫,
一并袭来。
卧病在床时,
面容憔悴,
身形消瘦,
却仍强撑着精神处理王府琐事。
杨渭守在榻前,
泣不成声:
“娘,
您撑住,
儿不能没您。
没了您,
儿该如何是做?”
史氏轻抚他脸颊,
气息微弱:
“渭儿,
娘怕是不行了。
往后做事多思量,
莫冲动,
听老臣忠言,
守好吴氏……”
言罢,
缓缓闭眼,
与世长辞。
史夫人这一生,
生于平凡,
嫁于乱世,
历经权谋争斗、
生死离别,
却始终坚守初心,
为吴氏倾尽全力。
她既有温婉贤淑的一面,
操持家务、
相夫教子;
又有果敢坚毅的时刻,
危急关头撑起家族。
她虽长眠于历史尘埃,
可那段传奇过往、
为母为妻的赤诚,
如暗夜火种,
照亮后人回望五代十国乱世的路。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