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在平壤城粮仓前展开三丈长的《徙民图》,朱笔标注的路线沿着辽河蜿蜒,他说道:"主公,平壤地区的高句丽遗民,被分成三十六队,每队五千人,每队配医官两名。这些人将迁入常山郡与中山国,与黑山民众杂居。"他还特意将高句丽王族拆散,编入不同队伍——高元长子随扶余降民走北路,次子与乌桓部落混编南路。
张宇点头笑道:“长史此策甚妙,我看其他地区的高句丽遗民也可以照此办理。要命令废禁高句丽的语言和文字,违者严惩不贷。同时推行汉化和通婚,就让高句丽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吧。”
荀彧是典型的儒家文化的推崇者,当下说道:“主公所说极是,我幽州随着屯田策的推广,耕地日渐扩大,人手己然不足,正是需要大量人口的时候。
张宇的身边走过一群高句丽移民,他指着三百架新铸铁犁,说道:"诸君这一路会很辛苦,但到了汉土后,燕王府为大家准备好了土地,房屋。以后,我必将视高句丽移民与汉民为一家。这些新铸的铁犁就赠予诸君。"
这些用高句丽铜钟熔铸的农具,刻着"幽州匠作"徽记。被俘的宫廷铁匠金大器,突然跪地痛哭——他认出其中一架犁头,熔着高句丽祭祀用的日月纹。
迁徙第三日,辽西官道旁搭起青色帐篷。医官崔寗手持艾绒,对着围观的高句丽老妇演示道:"风邪入体,当灸大椎。"她还特意选用他们熟悉的艾灸疗法,药箱里还备着辽东人参和鹿茸。
"汉人会使巫术!"不知是谁在人群中喊了一句,高句丽遗民突然骚动起来。原是在旁边施粥的所在,贾诩安排的细作在"预言"道:"昨夜大星坠于玄菟郡,主圣人降世。"几个混在队伍里的巫医立刻附和,称梦见三足乌化身为牛耕田。不到三日,沿途村落都在传唱新编童谣:"玄菟圣人出,黑土变金谷。"
常山郡安置点,高句丽贵族高显,看着分到的水田契约发怔。与他同院的扶余降民金顺正,在擦拭祖传铜镜,这镜子被汉军登记造册时,背面贴上了"丙字七号"的竹牌。
"高兄可知此物?"荀彧弟子陆绩指着田埂间的筒车,说道:"此物乃是仿制的南阳水转翻车,一架便可灌田五十亩。"他特意安排高显与金顺共同管理两架筒车,记录的文本规定了必须要用汉字。
幽州匠作营里,铁匠抡锤砸向青铜剑。这些缴获的高句丽礼器被投入熔炉,铸成犁铧后还要刻上原主的姓氏。"将军有令,每户迁民按丁口领犁!"他擦汗时瞥见角落里堆着的编钟——这是贾诩特意吩咐要熔成五百口铜钟,送往各郡县学堂充作课钟。
金大器被安排在锻造坊指导,当他看到家传的宝鼎,被锻造成耕犁时,突然夺过铁锤,喊道:"此物淬火需用马尿!"幽州工匠面面相觑,最终按他的秘法操作,锻出的犁头竟泛着青纹。
薛仁贵勒马停在大同江畔,江风卷着泥沙的气息扑面而来。眼前三万民夫正喊着号子夯筑地基,木槌砸地的闷响震得地面微微发颤。几个高句丽老工匠蹲在残存的王城城墙边,指着被保留下来的半截石砖比划——那是当年高句丽王室祭祀用的"神墙",如今被汉人工匠用铁链捆住,要整体挪到新建的钟楼基座上。
"卯时敲青钟,酉时擂铁钟,昼夜不停!"监工的幽州军校尉嗓门洪亮,手里挥着根细竹竿,时不时指点民夫调整木架。薛仁贵注意到,那青铜钟上还留着高句丽人祭祀时刻的鸟兽纹,撞钟的木杵却换成了幽州特产的铁桦木,"咚"的一声震响,惊得江面水鸟扑棱棱飞起一片。
荀彧带着两名书佐穿过工地,玄色官袍下摆沾着泥点。他停在正在铺设黑土的校场前,抓起一把丸都山城运来的黑土搓了搓,笑道:"这土掺了辽东的草灰,最适合作物生长。"转头对随行的农官嘱咐:"开春后先种粟米,等土性熟了再插稻秧。"校场东头,三百名高句丽降卒正在演练农具操典,他们手持的木犁被漆成朱红色,动作整齐得好似当年持矛列阵。
离江岸三里处的田垄间,几个高句丽老农蹲在田埂上,粗糙的手指着曲辕犁的犁刀。一个穿着羊皮袄的老汉,蹲在地头,用小刀削着木楔子,说道:"这里加个卡槽,犁头深浅就能调了。"他说着鲜卑话,手上比划,旁边的汉人铁匠立刻掏出炭笔在绢布上描画。
"这调子听着耳熟?"薛仁贵下马走近时,听见老农哼的曲调带着悲怆。领头的白发老者却咧开缺牙的嘴笑道:"这是咱祖辈给王室酿酒的《箜篌引》,如今改词啦!"说着用木棍敲击陶罐,沙哑的嗓音唱道:"玄菟田肥呦——早耕莫迟哟——"西周农夫跟着应和,锄头砸地的节奏竟与歌声合拍。
一个老农从怀里掏出个桦树皮盒子,打开时稻香扑鼻。粒粒稻种发亮,盒底刻着"中平三年幽州监造"的烙印。"用祖传的地窖存着,三层草灰夹两层松针。"他得意地捻起一粒,"您瞧这胚芽,比汉地的多冒半截呢!"
都护府的正门前,扶余使团的牛车队碾过青石板路。使者身披五色羽毛大氅,额前挂着狼牙坠饰,抬进来的木箱里码着三十匹矮脚马的鞍具。张宇抓起一副马镫,指尖抚过上面镶嵌的绿松石——这正是当年高句丽王室独有的纹样。
"赐安东驿!"张宇挥手间,侍卫将马鞍烙铁按在皮具上,"滋啦"一声青烟冒起,"安东驿"三个汉隶字深深印在鞍桥。扶余使者瞳孔微缩,他们认得这是高句丽王宫金匠的手艺,如今却烙上了汉家印记。
驿卒王二狗牵着分到的矮脚马,笑得露出豁牙。这马虽不及幽州战马高大,但短腿粗蹄,最适合作坊拉磨运货。他摸着马鬃嘀咕:"往后去辽东贩盐,翻山不用愁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