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的喧闹渐渐平息,清河县的街巷却比往日更添了几分生气。得益于免税政策,家家户户粮仓充盈,村头老槐树下,闲聊的百姓们脸上不再是菜色,连说话的底气都足了几分。以往身形瘦弱、劳作时佝偻着背的汉子们,如今腰板挺得笔首,妇女们也能匀出些粮食,给孩子们蒸上几个白面馒头。集市上熙熙攘攘,卖力气的短工们供不应求,往日愁眉苦脸找活计的景象一去不返。
秦恒站在县衙的城墙上,望着这番景象,心中既欣慰又忧虑。欣慰的是百姓生活确有改善,忧虑的是清河县的长远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秋风卷起几片落叶,他低头看着手中的竹简,上面记载着清河县目前的人力、物力数据 —— 兴修水利虽能从根本上改善农业,但需要大量人力长时间投入,以当下的储备,贸然动工只会拖垮根基。
“殿下,铁匠铺那边说兵器打造进度己完成三成。” 顺子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秦恒转过身,若有所思道:“如今清河县能站稳脚跟,靠的是斩马刀、香皂和棉布。可作坊式生产终究有限,若想做大做强……” 他目光落在远处零星分布的工坊上,突然有了主意。
第二天一早,秦恒便召集了陈福、顺子以及清河县里经验丰富的烧窑师傅、泥瓦匠等人。众人围坐在县衙大堂,满脸疑惑地看着秦恒在地上画出奇怪的图案。
“今日叫你们来,是要做一样前所未有的东西 —— 水泥。” 秦恒指着地上的图纸,“这东西以石灰石和黏土为主要原料,经破碎、配料、磨细制成生料,然后在高温下煅烧成熟料,再加入适量石膏磨细,便能成为遇水变硬,比石头还坚固的材料。”
烧窑师傅皱着眉头,挠了挠头:“殿下,这听着玄乎得很,从未听说过石头和泥土能烧成这样的东西。”
“万事皆有可能。” 秦恒语气坚定,“陈福,你即刻安排人去采办石灰石和黏土;顺子,带人搭建简易的煅烧窑炉;各位师傅,咱们一起研究如何把控火候与配比。”
在秦恒的指挥下,清河县郊外很快忙碌起来。工人们推着独轮车,将开采来的石灰石和黏土源源不断地运到场地。秦恒亲自上阵,示范如何将原料破碎、混合均匀。窑炉搭建好后,第一次烧制正式开始。
然而,事情并没有想象中顺利。第一次烧制出来的熟料,磨细后加水搅拌,根本无法凝固。烧窑师傅急得首冒汗:“殿下,莫不是哪里出了差错?”
秦恒盯着烧制后的残渣,沉思良久:“火候不够,石灰石没有完全分解。加大柴草用量,延长烧制时间,再试一次!”
第二次烧制,窑炉内的温度比之前更高,火焰熊熊燃烧了整整一天一夜。当打开窑炉的那一刻,众人紧张地围上前。秦恒取出一块熟料,敲碎磨细,加入清水搅拌。熟料虽然有了些凝固迹象,但表面坑坑洼洼,硬度也远远不够。
“黏土和石灰石的配比不对。” 秦恒用手指碾碎一块凝固物,“重新测量原料,这次黏土的量减少两成。”
第三次烧制时,众人更加谨慎。每一块原料都仔细称量,窑炉的火候也由经验最丰富的师傅亲自把控。可当成品出来,水泥凝固后出现了大量裂缝,一掰就碎。泥瓦匠蹲在地上,捧着碎块叹气:“这可如何是好?”
秦恒捡起一块碎片,对着阳光查看:“是煅烧时间过长,导致熟料过烧。而且加入石膏时水温不对,影响了凝固效果。” 他拍了拍身上的尘土,“最后一次,严格按照新调整的流程来!”
第西次烧制,整个场地弥漫着紧张的气息。秦恒守在窑炉旁,不时查看火候;顺子来回运送调配好的原料;烧窑师傅额头的汗珠滴落在地上,仍目不转睛地盯着窑口。经过漫长的等待,当窑炉缓缓打开,秦恒取出一块熟料,磨粉、加水、搅拌。这一次,混合物均匀细腻,随着时间流逝,逐渐变得坚硬如石。用铁镐敲击,只留下浅浅的痕迹。
“成了!” 秦恒眼中闪过欣喜的光芒,在场众人忍不住欢呼起来,有人蹲下身子反复抚摸着凝结的水泥块。
烧窑师傅颤抖着双手,从地上捡起一小块水泥,凑到眼前仔细端详,嘴里喃喃自语:“这…… 这真的是石头和泥土变的?比我烧了一辈子的青砖还硬!” 泥瓦匠则抄起一把瓦刀,用力砍向水泥块,只听 “当” 的一声,瓦刀被震得脱手而出,水泥块却只掉了几星碎屑,他瞪大了眼睛,惊叹道:“我的老天爷!用这东西砌墙,怕是连攻城锤都撞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