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花听完,只觉得心头的怒火一股脑的噌噌往上窜,牙齿咬的嘎嘣响。
又是王二宝,一家子欺负她娘一个人,简首是欺人太甚!
前世的她,就是因为父母性格温和,人太老实,弟弟又小,才使得她养成了泼辣性子。
每当家人被欺负时,总是她冲在最前面。
结婚后,又遇到了李二狗这个狗杂碎,好吃懒做,喝点酒就发疯。
几年的婚后生活,她都是与李二狗一路对打过来的。
翠花早就被练就成了扛揍小能手。
哪怕是打不过,被人揍得鼻青脸肿,鼻子打出血,她也嘴硬,不认输。
可以败,气势上绝对不能输。
前世的她从来没有想过依靠谁,也没有人可以依靠。
背后无人,一切只能靠自己。
前世如此,没想到,穿越到这里,依然还是被人欺负的命。
前两天的事情,她之所以没有告诉王巧姑杀人凶手是王二宝,就是担心她一气之下去找人理论,再被人欺负了。
如今,她都还没去找王二宝算账呢,他自己却作死。
正好,今天她就替死去的人来算算这笔账!
翠花强压下心头的怒火,软下声音,蹲下来看着王巧姑。
“娘,女儿如今长大了,你不必再为我出头。以后再有人欺负你,你就回来找我,我一定会为你出气的。”
她轻轻擦掉娘脸上的泪,温和笑道,“娘,我今天运气很好,不但挖了不少菜,还逮到了一只兔子。娘,我挖的有草药,你去弄来涂在脸上消消肿,然后把兔子剥了,今天晚上我们吃兔子肉。”
王巧姑的脸又红又肿,被女儿这样一摸,更是疼的她倒吸一口气。
翠花安慰好娘,站起来就准备往外走,被巧姑一把拉住。
“花儿,你要去哪儿?”
女儿虽然看着没有很生气,可是,那一双平静的眸子却让王巧姑不安。
这孩子怎么不哭了?
往常她都是哭着安慰自己的,今天有点反常。
不会是想替她出气吧?
应该不会,她胆子那么小。
翠花用手搓了搓脸,尽量缓和了面部肌肉的僵硬。
转过身换上一副笑脸。
“娘,我都好长时间没吃肉了,你赶紧把自己收拾干净,去把兔子杀了。我害怕,不敢杀。”
她转头看了看一旁裂开的木桶。
“庄稼旱的厉害,明天还得浇水,我去找人把桶修一修,一会儿回来就可以吃到香喷喷的肉了。”
“你去找谁修?”
王巧姑奇怪了,女儿平时很少出门,出去见了人也唯唯诺诺的低着头不敢说话,她能找谁去修?
“娘,你就别管了,我如今都长大了,也该帮着你分担一些事情了。你放心,我绝对不会去惹事,也不会让娘担心的。要不,我就去找村长,你觉得他会帮我修吗?”
翠花说话的语气平静,还带有一丝撒娇,丝毫看不出来有什么异常。
见女儿没有因为自己被欺负的事情生气,难过,王巧姑心里不知道是什么滋味。
是该欣慰,还是该失落呢?
算了,花儿不生气更好,那一家子可不是省油灯,她遇上了只会多一个人挨打。
村长虽然为她们主持不了公道,但是对她们母女还行吧。起码是村里唯一愿意搭理她们的人。
花儿去找他修桶,他就是帮不了忙,也不会说太难听的话。
让她去吧,也该锻炼锻炼了。自己不可能跟她一辈子,像这般温软的性子,以后嫁了人,还不得被婆家欺负死。
“那你去吧,路上小心点,村长要是没空,你就赶紧回来,别让娘担心了。”
翠花应了一声,提起坏掉的水桶就向门外走去。
转过身来,刚才还娇娇软软的女娃子瞬间变了脸色。
大眼睛里充斥着冲天的怒火,阴沉着脸的向村里大步走去。
王二宝的家住在村东头,翠花家在村子的北地。两家相隔距离不近,也不太远,但是得需要穿过村子。
拐过一个弯,来到进村的大路上,首到看不到自家的房子了,翠花才巡视起周围。
打架不能空手去,何况还是去捅人家老窝。他们人多,她一个人怎样都是吃亏。
可是又不能不去。
她娘都被人欺负啥样了,如果今天不吭声就这样过去了,以后那牛氏一家还不得更变本加厉。
她王翠花以后还怎么混!
今天她就是让大家看看,她们母女俩虽然没人护着,但也不是好欺负的!
看到路边也不知道是谁家,墙边竖着一根木棍,翠花走过去拿在手上,嗯,粗细,长短都刚好,不轻不重,还挺趁手。
今天如果不是空间被限制了,她定要拿个电棍出来,电死丫的!
翠花拿起木棍就走,刚好从旁边院子里出来一个女人。
“哎!你放下,你偷棍子干嘛……!”
翠花扭头,一个眼神扫过去,带着满满的杀气,女人浑身一哆嗦,剩下的话便彻底咽了回去。
这不是王翠花吗?丫头片子今天是咋回事?咋这么吓人呢?
王二宝的娘牛氏,是村里有名的泼妇,仗着自己有三个儿子,有人一旦得罪了她,就在人家门口堵着骂,一连能骂上好几天,绝对是王坡村里人见人躲瘟神一样的存在。
王二宝的爹王树根,是个怕媳妇的,也是个碎嘴子,说话时嘴巴有点歪,越激动歪的越厉害。
不仔细听都听不明白。
通常情况下都是牛氏在门口堵着骂,王树根在一边帮腔,歪着嘴瞪着眼,吐沫星子胡乱喷。
这两口子的人品在王坡村里就是一对臭狗屎,绝对的臭不可闻。
却没有人敢去招惹,或者说,没人愿意跟他们一般见识,因为一旦被粘上,就像是附在身上的蛆虫,不咬人,却能让人恶心死。
两口子人品不咋样,生的三个儿子却都是人模狗样的。
老大王大宝从小就聪明伶俐。
小的时候,村里有个老秀才,为了凸显自己与众不同,骚包的卖弄一下学问,当着众人的面念了一首诗,王大宝一下子就记住了,当时就背了出来。
老秀才连连惊叹,夸赞这孩子是个好苗子,聪明的不得了,如果培养好了,将来的前途不可限量。
老秀才的话把王树根两口子高兴疯了,决定送大儿子去学堂。
将来学业有成,哪怕是中个秀才,或者是举人,万一再踩了狗屎,中个进士,当个大官,那他们家就真的是祖坟冒青烟了。
于是,两人就托老秀才把王大宝送进了镇上最好的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