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贞观:开局和蝗虫抢口粮
穿越贞观:开局和蝗虫抢口粮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穿越贞观:开局和蝗虫抢口粮 > 第10章 大唐第一顿烧烤是蝗虫餐

第10章 大唐第一顿烧烤是蝗虫餐

加入书架
书名:
穿越贞观:开局和蝗虫抢口粮
作者:
旷野的羊儿
本章字数:
6498
更新时间:
2025-06-10

不知不觉己走到了院子,众人围着有些破旧得石桌坐了下来。

不一会儿,忠仆陈忠便端来了几个用陶罐盛着的简单晚餐。

张佑安指着其中一个陶碗里蒸得平整、泛着粟米暖黄色的饼子,介绍道:“三位,这是混合面蒸饼。粟米粉里掺了两成晒干的蝗虫粉。蒸出来松软,细看能瞧见点虫粉颗粒,吃着有股子谷物香,可比纯粟米饼子更扛饿。”

李世民闻言,好奇地掰下一小块,仔细端详:“色泽质地,与寻常蒸饼无异。”

他放入口中咀嚼几下,果然口感松软,那蝗虫粉并无想象中的腥味,只有淡淡的谷物香气和一丝难以言喻的韧劲。

“嗯,确如小郎君所言。”

房玄龄早己饿得前胸贴后背——干粮都给了灾民,此刻也顾不得许多,抓起一块蒸饼就大口吞咽起来。

他心里嘀咕着:“生蝗虫都吃了,这还能比那更难下咽?横竖是粮食!”粗粝的饼子入腹,带来一阵踏实的饱足感。

这时,陈忠又端来一个竹碟,里面盛着炸得金黄、滋滋作响的物事,上面撒着些粗盐粒和炒香的花椒粉。

长孙无忌凑近一看,竟是些尚未长出翅膀的蝗蝻,顿时胃里一阵翻腾,眉头紧锁,带着难以掩饰的嫌弃:“小郎君,这……此物当真能入口?看着实在……”

他后半句“有碍观瞻”在舌尖打了个转,碍于身份又咽了回去。

“老傅,你放心大胆吃吧!”

张佑安咧嘴一笑,带着几分农家郎特有的狡黠和自豪,“这叫‘油炸飞蝗’,用的是刚蜕壳最嫩的蝗蝻,整个大唐,独此一份!有钱?嘿,目前来说,就是有金山银山,也未必能尝到!”

房玄龄看着竹碟里那翅膀炸得酥脆透亮、肉身紧实蜷缩的“烧烤”,好奇心终究战胜了那点微妙的膈应。

他首接伸手抓了一把:“老夫先尝尝!嘿!”他丢了几只进嘴,咔嚓一声脆响,眼睛瞬间亮了。

“咸香酥脆,还带着股焦香!比啃那干巴巴的肉干有意思多了!辅机,快尝尝!”

李世民也被勾起了兴致,也伸手抓了一把,细细品尝:“确有几分炒豆的香气,风味独特。”

长孙无忌见陛下和房玄龄都吃了,还赞不绝口,只得硬着头皮,用两根手指极其优雅地拈起一只最小的,仿佛拈着什么稀世珍宝却又避之不及,鼓足勇气闭眼放入口中。

牙齿咬下的瞬间,那极致的酥脆感和椒盐混合着蝗虫本身奇特的焦香在口中爆开,他猛地睁开眼,脸上露出难以置信的惊喜:“啧!啧!好香!竟是如此美味!老夫……老夫方才失礼了!”

他这下不再犹豫,又拈起几只。

最后,陈忠捧来一个陶罐,揭开盖子,一股混合着野菜清香的粟米粥特有的暖融融气息扑面而来。

“野菜粟米粥,”

张佑安介绍道,“熬了一个时辰,粟米都煮开了花,里面掺了新鲜摘的马齿苋和野苋菜叶子。”

房玄龄舀起一勺,吹着热气,送入口中。

粥体绵密滑润,粟米的甘甜包裹着野菜特有的清新微涩,在舌尖化开,温润熨帖,驱散了夜晚的微凉。

他忍不住赞道:“入口绵密,清香回甘,令人回味无穷啊。”

他看向张佑安,目光中带着真诚的赞许:“小郎君,你家的这顿饭,取材虽朴,然这味道与心思,却堪称上品。”

张佑安一听这话,眼睛更亮了,仿佛找到了知音:“老方,你这话可说到点子上了!人生在世,不就图活得有点滋味,有点乐趣吗?”

“这乐趣从何而来呢?”

他侃侃而谈,带着一种乡野哲人的通透,“你若去村子里平常人家,这粗茶淡饭,那就是填饱肚子的粗茶淡饭,吃起来没滋没味。但是在我这儿嘛,这粗茶淡饭里就有讲究了。”

他指着粥碗:“你们看这野菜粟米粥,材料简单吧?但粟米要熬足时辰,熬到开花,软糯粘稠;野菜得掐最嫩的尖儿,洗净焯水去掉涩味,在粥快好时才下锅,这样既保留清香又不失爽脆。火候、时辰、顺序,差一点都不行!这味道,啧啧,能是一般的粥能比的吗?”

他又指向那空了大半的炸蝗蝻竹碟:“还有这‘油炸飞蝗’,你们在大唐别处可吃不到!选材要最嫩的蝗蝻,早了晚了都不行;油温要控制得恰到好处,低了油腻,高了焦苦;这椒盐,是我自己配的,花椒要炒香碾碎,盐粒要粗些才够味!吃起来咸香酥脆,既有肉的鲜美,又有炒豆的焦香,这独一份的手艺,就是我的乐趣!”

李世民听得连连点头,深有感触:“小郎君此言甚是。人生于世,岂能仅为果腹而碌碌?这‘粗茶淡饭’中的讲究与心思,便是精神上的追求,是化凡俗为乐趣的智慧。小郎君这顿饭,倒真是给朕……给我们上了一课!”

他差点说漏嘴,好在无人察觉他瞬间的失言。

吃饱喝足,张佑安引着三人来到院内一侧的小阁楼。

阁楼虽小且简陋,却被打扫得一尘不染。忠仆陈忠早己为他们三人在地板上铺好了干净的草席,上面还细心地铺了层粗布,并备好了虽然单薄但浆洗得清爽的薄被。

李世民三人看着这虽简朴却处处透着用心的安排,对陈忠的周到细致暗暗点头,心中那份因借宿农家而产生的焦虑也稍稍平复了些许。

他们和衣躺在地铺上,透过阁楼那扇小小的木窗,仰望着夜空中璀璨的星河。旷野的虫鸣与微风拂过茅草的沙沙声清晰可闻,这与深宫高墙内截然不同的宁静,让君臣三人的思绪都集中在了今日偶遇的少年身上。

李世民望着深邃的夜空,轻声打破了寂静,声音在狭小的阁楼里显得格外清晰:“张佑安这个少年郎,今日一见,果然不凡。”

他的语气带着帝王特有的审视与发掘人才的欣喜,“其言其行,不仅有胆识、有急智,更难能可贵者,是心系黎民,胸有韬略。那治蝗三策,条理分明,切中要害,更难得的是那份‘谋国之言’的气魄!”

房玄龄在黑暗中接口,声音低沉而充满敬意:“陛下慧眼。此子于灭蝗一道展现的洞察与果决,实非常人可及。更难得的是其心性,生于乡野,却怀济世安民之志。观其言谈举止,质朴中透着大智慧,假以时日,必成大器。”

长孙无忌想起了自己家中那些锦衣玉食却未必有此等见识与担当的子侄,不由轻声感叹:“不仅如此,此子心思玲珑剔透,善于体察生活细微之处。就如今晚这顿看似寻常的饭食,经其手调理,便化腐朽为神奇,其中蕴含的‘于平凡处见真章’的道理,耐人寻味。这份将寻常事物经营出乐趣与价值的本事,亦是难得。”

李世民闻言,脸上露出了欣慰而笃定的笑容,那是对发现一块绝世璞玉的喜悦:“诚如卿等所言。张佑安,确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瑰宝。”

在张佑安身上,李世民仿佛看到了蓬勃的生机与无穷的可能性,那正是他心目中“贞观之治”所需要的新鲜血液和实干之才。

他思绪回转,目光变得锐利而坚定,声音虽轻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玄龄,辅机!”

“臣在。”房玄龄与长孙无忌在黑暗中应声,下意识地微微撑起身子,聆听圣谕。

“今日张佑安所献治蝗之策,条条切实可行,乃解燃眉之急的良方。时不我待,必须即刻推行全国!”

李世民的声音带着紧迫感,“玄龄,你心思缜密,条理清晰。回朝之后,由你主笔,将今日所闻的‘三字经’及其细则、操作要点、推广方略,分门别类,整理成一份详实、清晰、可操作性极强的章程。务必让各州县主官拿到手,便能明白无误地知道该做什么、怎么做!”

房玄龄在夜色中沉稳回应:“陛下放心,臣定当竭尽全力,将此治蝗良策梳理得条理分明、要点清晰,务求让各级官吏一目了然,以便迅速开展灭蝗事宜。只是……”他略作沉吟,“各地水土、民情、蝗情或有差异,在推行过程中,恐需地方官因地制宜,灵活掌握尺度,不可过于拘泥。”

李世民微微颔首,表示赞同:“卿虑周全,正当如此。原则必须坚持,细则可稍作变通。”

“辅机!”他转向长孙无忌。

“臣在。”

“你负责总揽协调,督令各道、州、县官员,必须严格依照章程执行,不得懈怠推诿!同时,要广开言路,密切关注各地推行实况。若有疑难阻滞,或发现章程中未尽完善之处,务必及时汇总呈报!朕要第一时间知晓,以便调整策略,确保万无一失!”李世民的语气斩钉截铁。

长孙无忌抱拳领命,声音沉稳有力:“陛下圣明!臣遵旨。臣定当严密督办,使此良策如臂使指,通达西方。必使各州县戮力同心,令此灭蝗之法落地生根,早日扫清蝗患,解民倒悬!”

李世民的目光再次投向窗外浩瀚的星河,语气凝重而坚定:“此次蝗灾,非比寻常,关乎万千黎庶之生死存亡,社稷之安稳根基。卿等务必殚精竭虑,将此重任办好、办实!朕在长安,静候佳音。”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