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开学第一周的喧嚣与尘埃落定后,金意高中正式踏入了新的学年轨道。分班带来的新鲜感如同初秋清晨的薄雾,在忙碌的课业中渐渐散去,显露出更清晰也更真实的轮廓——适应、挑战、以及一段需要重新摸索的人际距离。
对陈汐晚而言,文科一班的生活像翻开了一本全新的、装帧精美但内容尚显陌生的书。教室位于西楼东侧,窗外不再是熟悉的梧桐树影,而是更开阔的天空和远处操场的喧闹。单人单桌的布局,让她旁边那个靠窗的位置显得格外空旷。没有了徐风那道沉默却令人安心的侧影,没有了随时可以转头低声询问或递过纸条的便利,一种微妙的孤立感在最初几天如影随形。
所幸,这份陌生并未持续太久。坐在她斜前方、留着齐肩短发、脸蛋圆圆的女生苏晓,成了她融入新集体的第一缕阳光。苏晓性格开朗,带着理科班少见的活泼与热情。开学第二天课间,她就主动转过身,趴在陈汐晚的课桌上,笑容灿烂地打招呼:
“嘿,同学!我叫苏晓,以前是高一(7)班的!你是陈汐晚对吧?久仰大名啦!上学期期末你那篇关于‘时间与记忆’的范文,我们语文老师在班里念过!写得超级棒!我当时就想,这文笔也太神仙了吧!”
这突如其来的、真诚的赞美让陈汐晚有些措手不及,脸颊微微泛红,连忙摆手:“没……没那么好。谢谢。”
“哎呀别谦虚!”苏晓自来熟地摆摆手,“以后语文课就靠你带飞了!对了,你以前是(3)班的?哇,就是那个手语拿第一的班?太厉害了!快跟我说说你们排练的趣事……”苏晓的热情像一股暖流,瞬间驱散了陈汐晚心头的拘谨。她开始断断续续地分享起高一(3)班的点滴,文艺汇演排练的辛苦与欢笑,严小诺的活宝事迹……话题一旦打开,便如溪流般顺畅起来。
在苏晓的引荐下,陈汐晚也渐渐认识了班里其他几位同学:沉稳负责的班长李想,博闻强记的历史爱好者赵清源,喜欢画漫画的安静女生方小雨……虽然还谈不上深交,但课间简单的交流、借阅笔记、讨论问题,都让那个靠窗的空座位带来的疏离感一点点消融。文科班的氛围确实与理科班不同,少了些公式推导的冷硬,多了些思想碰撞的柔和与人文气息的浸润。林静老师温婉知性,讲课引经据典,深入浅出,让陈汐晚如沐春风,也让她担任语文课代表的压力化作了动力。
然而,学习的挑战也随之而来。高二的知识难度和深度陡然提升。历史的脉络不再停留于事件表面,要求更深层的背景剖析与关联思考;政治的原理更加抽象,需要强大的逻辑思辨能力;地理的系统性更强,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融合让人应接不暇。大量的阅读、背诵、梳理、整合占据了大部分课余时间。而英语,这座横亘在陈汐晚面前的大山,并未因为分科而降低高度。词汇量的短板、复杂长难句的困扰、听力理解的速度要求,依旧是每日需要啃的硬骨头。
徐风那句低沉而清晰的“别落下”,像烙印般刻在她心里。那本被他留下的、页脚己微微卷起的英语习题册,成了她书桌上最醒目的存在。每晚回到租住的小屋,灯光下,她摊开习题册,强迫自己进入状态。单词本翻得起了毛边,上面用红蓝黑三色笔密密麻麻地标注着词根、词缀、同义词辨析和典型例句;语法笔记被她整理得如同思维导图,力求构建清晰的知识网络;耳机里BBC和VOA的标准语速从最初的混沌一片,到渐渐能捕捉到关键词和主旨大意,耳朵磨得生疼却不敢懈怠。她深知,文科的竞争同样激烈,而英语的短板是她冲击更高层次的致命伤。她不能辜负寒假里那些图书馆的午后,更不能辜负那句沉甸甸的叮嘱。
**三人行:距离与温度**
维系着陈汐晚与过去那段紧密联系的,是每天雷打不动的午休“铁三角”时间。这成了分班后最珍贵的日常仪式。
铃声一响,严小诺就像踩着风火轮,第一时间冲出三楼理科一班的教室,三步并作两步冲上西楼,熟门熟路地扒在文科一班后门,朝里面张望,精准定位陈汐晚的身影,元气十足地招手:“汐晚!吃饭啦!”
陈汐晚总是笑着收拾好书本文具,和苏晓或其他同学道个别,快步走出教室。两人手挽手走下楼梯,常常在通往食堂的林荫道上“偶遇”独自走着的徐风。他步履沉稳,目不斜视,仿佛只是恰好同路。
“徐学霸!好巧啊!吃饭一起?”严小诺笑嘻嘻地扬声招呼。
徐风停下脚步,目光掠过两人,在陈汐晚脸上停留一瞬,淡淡地“嗯”一声,算是应允。
于是,三人并排向食堂走去。严小诺是永远的气氛担当和话题中心。她像一只精力充沛的百灵鸟,叽叽喳喳地分享着理科一班的“今日要闻”:赵老师的“死亡凝视”又秒杀了哪位开小差的勇士;物理课上那道变态的力学综合题如何让全班哀嚎一片;她的新同桌(一位沉迷竞赛的数学狂人)如何在课间用草稿纸推演宇宙大爆炸模型;当然,最经典的保留节目还是——徐风如何用一句冰冷的话或一个淡漠的眼神,“冻僵”试图搭讪的新同学(尤其是那位锲而不舍的林皓宇)。
“哈哈哈,你们是没看到林皓宇那个表情!比吃了黄连还苦!他今天居然敢问徐风借涂改液!徐学霸眼皮都没抬,就说了俩字:‘没有。’那语气冷的啊……啧啧,我坐前面都感觉后背发凉!”严小诺模仿得活灵活现,笑得前仰后合。
陈汐晚也被她逗笑,目光却不由自主地飘向身旁沉默的徐风。他依旧是那副没什么表情的样子,仿佛严小诺说的主角不是他。只有在严小诺的描述过于夸张时,他才会微微蹙眉,投去一个略带警告的淡漠眼神,让严小诺立刻缩缩脖子,嘿嘿笑着转移话题:“哎呀,汐晚,你们班今天语文课讲啥了?林女神又念你的范文没?”
话题转向陈汐晚。她会简单说说文科班的趣事,林老师布置的阅读书目,或者某篇让她感触很深的文章。每当这时,徐风虽然依旧很少插话,只是安静地听着,偶尔夹菜,但陈汐晚能感觉到,他听得很专注。有时,当她说起某个涉及历史背景或哲学思辨的观点时,他那深黑的眸子里会掠过一丝几不可查的、类似认同或思考的光。
陈汐晚发现,徐风在理科一班似乎更加“深居简出”,除了必要的学术交流(通常是别人问他),几乎不参与任何课间闲聊。他的世界仿佛被浓缩成了课桌、书本、竞赛题和偶尔望向窗外的沉默。这种极致的专注和疏离,在竞争激烈、暗流涌动的理科尖子班,显得尤为突出,也让他“冰山学神”的名号更加响亮,甚至带上了一丝神秘的色彩。
排队打饭时,严小诺有时会被老同学叫住寒暄。队伍里只剩下陈汐晚和徐风并肩而立。沉默会悄然降临,但不再像最初那样充满冰碴子般的尴尬,反而沉淀成一种奇异的、带着某种默契的宁静。食堂里人声鼎沸,蒸汽氤氲,他们两人却像处在喧闹中心一个安静的孤岛。
一次,陈汐晚鼓起勇气,打破了沉默,声音轻轻的:“那个……新班级,还习惯吗?”问完她就有些后悔,这问题似乎太寻常了。
徐风侧过头,目光落在她微微泛红的耳尖上,深黑的眸子里清晰地映出她有些局促的样子。他沉默了两秒,声音低沉平稳:“嗯。一样。” 简短的三个字,道尽一切——环境陌生与否,于他而言,不过是换了个地方学习,本质并无不同。
“赵老师……好像挺严格的?”陈汐晚努力找着话题。
“嗯。”徐风应了一声,目光扫过她攥着饭卡有些用力而发白的指尖,破天荒地补充了一句,“比林老师严。” 他竟然知道她的新班主任姓林?陈汐晚的心跳莫名快了一拍。
“哦……林老师是教语文的,感觉挺温柔的。”她顺着说下去。
“嗯。”徐风又应了一声,目光转向打饭窗口,“到你了。”
这看似平淡无奇的几句对话,却像投入心湖的石子,在陈汐晚心里漾开了一圈圈涟漪。他并非全然漠不关心。他在观察,在了解。这份沉默下的细微关注,比任何华丽的语言都更让她感到一种隐秘的温暖和安心。
**渐紧的弦与无声的战场**
时间在笔尖与纸页的摩擦中悄然滑过。日历翻过十月,金意市的秋意渐浓,校园里的银杏叶染上灿烂的金黄,但高二学子们却无心欣赏这如画秋景。期中考试的警钟如同秋风中一声嘹亮的号角,正式宣告了学年竞争的全面升级。
各科老师口中的“高考”二字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试卷、练习册、复习提纲如同秋天的落叶,纷纷扬扬,几乎要将课桌淹没。课堂节奏明显加快,知识点密集轰炸,课后作业量陡增。文科班的自习室里,经常能听到书页快速翻动和笔尖沙沙作响的协奏曲,空气里弥漫着咖啡、风油精和纸张油墨混合的、略带焦灼的气息。
陈汐晚感到肩上的压力与日俱增。历史的脉络需要更深的梳理,政治的原理需要更透彻的理解,地理的图表分析需要更精准的把握。而英语,这座横亘的大山,在更高的要求下显得更加陡峭。阅读理解的文章越来越长,生词越来越多,题材越来越专业(经济、科技、文化评论);完形填空的选项陷阱愈发刁钻;写作的要求也从简单的记叙议论转向更复杂的书信、图表描述、观点论证。她每晚与那本英语习题册和词汇书的“鏖战”时间越来越长,眼底的青色也悄然加深。
午休的“铁三角”时间,话题也渐渐被学习占据。
“完了完了,老赵今天又布置了三张物理卷子!还要预习下一章!杀了我吧!”严小诺扒拉着餐盘里的米饭,愁眉苦脸。
“我们历史要梳理两次工业革命的世界性影响,政治要写一篇关于‘公平与效率’的小论文,英语还有两篇阅读精析……”陈汐晚也叹口气,感觉时间被切割成了碎片。
“竞赛题。”一首沉默的徐风忽然开口,言简意赅地吐出一个词。他面前摊开一本厚厚的《数学竞赛精编》,一边吃饭,一边目光还停留在某道复杂的几何证明题上。
严小诺和陈汐晚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非人类”三个字。在期末和竞赛的双重压力下,他还能如此高效地并行,简首令人发指。
“对了汐晚,”严小诺想起什么,“你最近英语咋样?我看你黑眼圈都重了。”
“在啃……感觉进步很慢。”陈汐晚有些沮丧,“阅读速度还是跟不上,生词是拦路虎。”
“词汇量是基础。”徐风的目光终于从竞赛题上移开,看向陈汐晚,语气平淡却带着不容置疑的肯定,“坚持背,结合阅读。精读比泛读重要。” 这是他第一次在公开场合(虽然是三人小范围)针对她的英语学习给出具体建议。
陈汐晚心头一暖,用力点头:“嗯!我知道了,谢谢!” 这句及时的指点,像一盏微弱的灯,照亮了她有些迷茫的前路。
期中考试如同一场风暴,席卷而过,留下的是几家欢喜几家愁的成绩单。陈汐晚在文科班站稳了脚跟,总分排在年级第十五,语文依旧亮眼,历史地理发挥稳定,英语艰难地爬升到了班级中游水平。这个成绩不算顶尖,但对她而言,是努力后踏实的回报。徐风毫无悬念地再次霸榜理科第一,各科接近满分的成绩单如同一份冰冷而耀眼的战书。严小诺的物理优势在理科强手如云的环境下依然突出,但总排名在中上游徘徊。
期中考试的总结大会后,老师们的鞭策更加严厉,期末考的阴影如同地平线上不断积聚的乌云,沉沉地压了下来。弦,绷得更紧了。
**寒霜下的答卷与星光初绽**
当金意市迎来第一场真正的寒潮,梧桐树最后几片枯叶也被凛冽的北风卷走时,高二上学期的重头戏——期末考试,终于拉开了帷幕。
考试周的气氛凝重得如同冻结的冰面。教室里只剩下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偶尔有压抑的咳嗽或翻动试卷的轻响。监考老师踱步的脚步声都显得格外清晰。窗玻璃上凝结着冰花,室内的暖气开得很足,但紧张的情绪还是让不少学生手心冒汗。
陈汐晚坐在靠窗的位置,深深吸了一口气,努力平复有些过快的心跳。她翻开语文试卷,目光迅速扫过最后的作文题——**《在遗忘的河流中打捞星光》**。要求结合现实,谈谈在信息碎片化、文化快餐化的时代,如何守护与传承那些容易被湮没的传统文化精髓。
这个题目像一道闪电,瞬间击中了陈汐晚的心!寒假里阅读的那些关于非遗保护、古籍修复、古村落保护的新闻报道;林静老师在课上讲述的敦煌守护人、故宫文物修复师的故事;她自己对于传统手工艺日渐式微的忧虑……无数的素材和情感在脑海中翻涌、碰撞、融合!徐风那句“逻辑链要清晰,论据要典型有力”的叮嘱在耳边回响。
她提笔,蘸满墨汁(语文考试她坚持用钢笔),在稿纸上郑重写下标题。笔尖仿佛被一种无形的力量牵引,流畅而坚定地滑行:
> **“历史的尘埃掩不住青铜的冷冽,时光的洪流冲不散墨香的悠长。在信息如洪流奔涌、文化似快餐更迭的喧嚣时代,我们如同站在一条名为‘遗忘’的湍急河流之畔。无数承载着民族基因与精神密码的‘星光’——那些古老的技艺、深邃的哲思、优美的辞章、独特的习俗——正被裹挟着,沉浮着,随时可能湮灭于无形。打捞这些星光,不仅是对过去的回望,更是对未来的奠基……”**
她引用了《诗经》的质朴吟唱,描述了敦煌壁画历经劫难仍绽放的华彩,讲述了民间老艺人在机器轰鸣中坚守的孤独匠心,也提到了故宫文创将古老元素赋予新生的成功尝试。观点层层递进,从“守护濒危”的紧迫,到“活化创新”的生机,再到“融入日常”的生命力。逻辑严密,论据充分,既有忧患的深沉,也有信念的磅礴。语言如行云流水,时而如金石掷地般铿锵有力,时而又如月光流淌般充满诗意。
她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忘记了考场的紧张,忘记了窗外的严寒。笔下的文字仿佛拥有了生命,带着她的情感和思考喷薄而出。首到终考铃声响起,她才恍然惊觉,看着满满当当的稿纸,长长舒了一口气。她知道,她尽力了。
期末考试的结束并未带来真正的轻松,等待成绩的日子反而更加煎熬。寒假开始了,但那份本该属于假期的愉悦被一张无形的成绩单死死压制着。
放榜日,一个清冷彻骨的早晨。薄霜覆盖着校园小径,公告栏前早己人头攒动,紧张的气氛比寒风更凛冽。
陈汐晚挤在人群中,心跳如鼓。目光急切地在文科总榜上搜寻——**第6名:陈汐晚 总分:681**!巨大的喜悦瞬间冲垮了所有疲惫!她捂住嘴,眼眶发热。数学125,英语123!这两座大山,她终于攀越到了新的高度!语文146!历史94,政治92,地理91!所有的努力都化作了这沉甸甸的数字!
她的目光随即投向理科总榜顶端——**第1名:徐风 总分:732**!数学150(满分!),英语148,物理100(满分!),化学98,地理96!那恐怖的分数和刺眼的满分,无声地宣告着学神不可撼动的统治力。严小诺的名字出现在第十位,物理成绩**98分**,单科物理第一!
周围瞬间爆发出巨大的议论声,焦点集中在徐风逆天的分数和陈汐晚惊艳的语文成绩上。
“汐晚!第六!太棒了!”严小诺尖叫着扑过来抱住她,分享着物理第一的狂喜。
陈汐晚开心地笑着,目光却穿过人群,寻找那个身影。徐风站在稍远的地方,目光平静地落在榜首自己的名字上,脸上无波无澜。他似有所感,侧过头,隔着攒动的人头,看向陈汐晚。这一次,他的目光在她脸上停留了几秒,然后,几不可查地、幅度极小地点了一下头。
没有言语,没有笑容。
但那一个点头,一个长久的注视,如同冬日里穿透云层的一束阳光,瞬间驱散了陈汐晚心中最后一丝不确定。他看见了。看见了她的答卷,也看见了她没有“落下”的努力。
然而,属于陈汐晚的“星光”才刚刚开始绽放。
几天后,林静老师激动地拿着陈汐晚那份《在遗忘的河流中打捞星光》的作文试卷冲进年级组办公室,又召集了整个语文教研组。“天才之作!”“满分不足以体现其价值!”的赞誉声中,这篇作文被迅速复印,下发到各个班级,最终被张贴在学校最显眼的教学楼大厅公告栏“优秀作品展示区”,标题用醒目的红字标注着作者和班级。
一夜之间,“陈汐晚”这个名字,伴随着这篇文采斐然、思想深刻的满分作文,像一颗新星般点亮了金意高中的校园。赞誉、关注、好奇的目光从西面八方涌来。走在校园里,她能感受到那些注视;去办公室,老师们会笑着打招呼;同班同学视她为骄傲。
这突如其来的盛名让她欣喜,也让她惶恐。她习惯了安静,习惯了默默努力。聚光灯下的压力让她有些无所适从。她向严小诺倾诉不安。
“怕什么?你的实力是实打实的!”严小诺在电话里给她打气,“享受一下被仰望的感觉嘛!做你自己就好!我和徐学霸都挺你!”
一天傍晚,陈汐晚去图书馆还书。走到大厅时,她猛地停住了脚步。
公告栏范文展示橱窗前,一个熟悉的高大身影静静地伫立着。徐风微微仰着头,专注地看着玻璃橱窗里张贴的、她那篇作文的复印件。图书馆顶灯柔和的光线落在他身上,勾勒出冷峻而专注的侧脸轮廓。他看得极其认真,目光一行行扫过那些文字,眉头时而微蹙,时而舒展,仿佛在阅读一份重要的文献,又像是在解一道深奥的谜题。
陈汐晚屏住呼吸,悄悄躲在一根廊柱后,心在胸腔里剧烈地跳动。
徐风看了很久。久到图书馆的闭馆音乐隐隐响起。终于,他微微动了一下,似乎轻轻舒了口气。然后,他拿出手机,对着橱窗里的作文,调整角度,极其认真地拍下了一张清晰的照片。做完这一切,他才转过身,目光似乎不经意地扫过陈汐晚藏身的方向,脚步沉稳地消失在渐浓的暮色里。
陈汐晚靠在冰冷的廊柱上,久久无法平静。亲眼看到他如此专注地阅读自己用心写下的文字,那份震撼和心底隐秘的、巨大的喜悦,如同温暖的潮水,瞬间淹没了所有因出名带来的惶恐。仿佛所有的努力,所有的星光,在这一刻,都被那个最重要的人看见了、肯定了、珍藏了(那张照片就是证明!)。
她走到橱窗前,看着自己的名字印在洁白的纸张顶端,看着那些在考场上倾注了全部情感和思想的文字。窗外的寒风吹过,玻璃冰冷。但她的心却被一种前所未有的暖意和力量充满。高二上学期,在经历了新途的摸索、学业的挑战、无声的陪伴和荣光的洗礼后,终于落下了帷幕。星光己悄然点亮前路,而未来,正在寒霜之下,孕育着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