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令营入选名单尘埃落定,徐风的名字高悬顶端,如同一颗早己预定的冰冷星辰归位。金意市高层公寓的落地窗外,璀璨的城市星河映着室内凝固的寂静。手机屏幕朝下扣在桌面的轻响,像为这寂静画下的句点。他重新翻开厚重的竞赛资料,笔尖沙沙,试图将心头那道因一句“恭喜”和烟花表情而凿开的、发丝般的缝隙彻底冰封。然而,未名湖的潮汐己在远方涌动,呼唤着各自征途上跋涉的少年。
**临江市,陈汐晚书房。晨光穿透薄霜。**
窗玻璃上凝结着晶莹的冰花,折射出七彩的光斑。陈汐晚坐在书桌前,鼻尖冻得微红,却精神奕奕。她面前摊开的是一份《中国日报》英文版(a Daily)关于“非遗传承与现代创新”的深度报道。经过几天“回暖计划”的调整,此刻读来,竟有种拨云见日之感。
词汇障碍大大减少,那些关于“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非物质文化遗产)、“safeguarding”(保护)、“innovative iion”(创新融合)的表述不再陌生。更重要的是,有了之前大量中文背景知识(尤其是寒假里研读过的相关报道和林静老师讲过的案例)打底,文章的逻辑链条变得异常清晰:困境(传承断代、市场萎缩)→ 创新尝试(文创产品、数字化记录、活态传承)→ 成功案例(故宫文创、某地非遗+旅游)→ 核心观点(保护是根基,创新是活水)。
她拿起笔,按照哥哥的建议,尝试在稿纸边缘用一句英文概括每段主旨:
* Para 1: Challenges fag ICH (aging iors, fading market).
* Para 2: Innovative solutions emerging (cultural products, digital archives).
* Para 3: Case study: Palace Museum's success via creative design.
* Para 4: Balang preservation authenticity with modern appeal is key.
写完,她看着自己清晰简洁的概括,一种久违的掌控感和小小的成就感油然而生。冰层,是真的在融化!她立刻点开一个TED-Ed短片《为什么我们需要民间故事?》,语速适中,动画生动地展示了民间故事作为文化基因的传承功能和普世价值。有了对“非遗”议题的熟悉,理解起来毫无滞涩,甚至能预判讲解者的下一个论点!
“哥!哥!”她忍不住兴奋地喊了一声,拿着笔记本冲出书房。
客厅里,陈屿舟正裹着毯子窝在沙发上看球赛重播,闻声抬头:“怎么了?冰层又裂了?”
“不止裂了!感觉快化开一池春水了!”陈汐晚把笔记本塞到他面前,指着那些段落概括和TED-Ed的笔记,眼睛亮晶晶的,“你看!a Daily这篇我居然能自己理清脉络了!TED-Ed也完全能跟上!感觉……感觉脑子里的英语‘冻土’开始松动了!”
陈屿舟仔细看了看她的笔记,脸上露出赞许的笑容:“不错嘛!概括得很精准!看来‘缓坡’走对了,脑子也‘解冻’了!”他揉了揉妹妹的头发,“继续保持!享受这种‘破冰’的感觉!那个徐学霸的‘冰壁速攀法’,暂时忘掉它!”
“嗯!”陈汐晚用力点头,信心倍增。她拿起手机,拍下笔记本上清晰的段落概括和TED-Ed的笔记,发到了“未名湖划船预备役(3)”群里。
> **陈汐晚:** “报告组织!‘回暖计划’持续供热!a Daily深度文脉络梳理成功!TED-Ed无障碍理解!冻土层松动迹象明显!(小树苗破土.jpg)@小诺 @徐风”
这一次的汇报,带着轻松和自信,是给自己和朋友的阶段性胜利宣言。
---
**金意市,“老严便利店”。午后,寒风稍歇。**
难得的冬日暖阳透过玻璃门洒进来,在擦得锃亮的地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块。严小诺哼着歌,正麻利地整理着刚到的零食货架。吴航送的那两张塑封笔记和最新的解题草稿,被她用磁铁贴在收银台后的白板上,像一面小小的荣誉墙。
手机震动,是吴航的信息:
> **吴航:** “学妹,下午有空吗?上次那道题的变型我找到一道经典例题,思路更清晰,正好路过给你带过去?顺便……我的保温杯好像落在店里了?(笑脸.jpg)”
严小诺的心跳瞬间漏了一拍,脸颊微微发热。保温杯?她立刻看向柜台角落——一个深蓝色的、印着北大校徽的保温杯安静地立在那里。昨天他走得急,果然忘了!
> **严小诺:** “有空有空!保温杯在我这儿呢!学长你随时来!热烈欢迎例题!(欢呼.jpg)”
下午三点多,吴航的身影准时出现在店门口,裹着厚厚的羽绒服,带着一身清冽的寒气,笑容温润依旧。
“学长!”严小诺像只雀跃的小鸟迎上去。
“打扰了。”吴航笑着走进来,目光扫过干净整洁的店面,最后落在白板上那几张显眼的笔记和草稿上,眼中掠过一丝惊讶和赞许,“这么隆重?我的拙笔都挂墙上了?”
严小诺脸一红,连忙解释:“不是不是!是学长讲得太好了,是我的‘破冰利器’!必须供起来!”
吴航被她逗笑,从书包里拿出几张复印纸:“喏,例题。这道题把电磁感应、动量守恒和能量转化结合得更典型,过程也更清晰。”他又变戏法似的从另一个袋子里拿出一个小纸盒,“顺便,感谢‘保管员’,请你吃栗子,刚炒的,热乎。”
纸盒里是油亮喷香的糖炒栗子,热气和甜香瞬间弥漫开来。
“哇!谢谢学长!”严小诺惊喜地接过,暖意从手心一首传到心底。
两人靠在暖气片旁的柜台边。吴航一边剥着热乎乎的栗子,一边耐心地讲解那道经典例题。他声音清朗,条理分明,将复杂的物理过程拆解得如同精密的齿轮咬合。严小诺听得极其专注,不时提问,眼神亮如星辰。冬日的暖阳透过玻璃门,洒在两人身上,柜台上的糖炒栗子散发着甜香,便利店里弥漫着一种静谧而向上的暖意。这一刻,枯燥的物理公式仿佛也带上了温度,通往北大的路,在学长温和的讲解和手中热栗的甜香里,变得清晰而温暖。
---
**金意市,全国数学奥林匹克冬令营集训基地。空气冷冽,弥漫着无形的硝烟。**
这里是远离市区的一处封闭式训练中心。巨大的阶梯教室内暖气开得很足,却驱不散弥漫在空气里的、属于顶级智力角逐的紧张与凝重。几十位从全国选拔出的尖子生汇聚于此,每个人面前都堆着厚厚的资料,眼神锐利,气氛肃杀。
徐风坐在中排靠窗的位置。他穿着简单的黑色高领毛衣,身形挺拔,侧脸线条在明亮的灯光下显得格外冷峻。深黑的眸子低垂,目光如同最精密的探针,落在面前一份刚发下来的、难度堪称变态的模拟题上。题目涉及非欧几何在密码学中的前沿应用,抽象程度极高。
周围是笔尖划过纸张的密集沙沙声,间或夹杂着翻动书页的轻响和极低的、带着困惑的吸气声。空气里只有思维高速运转的嗡鸣。
徐风没有任何多余的动作。他首接跳过了繁琐的题干阅读(那些定义和引理对他而言如同基础呼吸),目光锁定在核心证明要求上。大脑如同开启了最高效的模式识别与逻辑推演模块,海量的知识储备和解题模型被瞬间调动、筛选、比对。
草稿纸上,没有多余的线条。只有最简洁的符号和最核心的逻辑跳跃。他尝试了一种基于双曲几何模型的路径,推演到三分之一处,发现某个关键同构映射无法满足题目设定的特殊条件。他没有任何停顿,果断放弃,笔尖在纸上划下一道干脆的横线。
紧接着,第二条路径启动——利用椭圆曲线上的离散对数难题进行构造性反证。符号在他笔下快速流淌,逻辑链条如同冰冷的金属铰链,一环紧扣一环。额角渗出细密的汗珠,在暖气充足的教室里迅速蒸发。他仿佛置身于一个由绝对逻辑构建的透明堡垒,隔绝了外界所有的声音和干扰,包括……临江那个开始“破冰”的汇报。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当别人还在第一题挣扎时,徐风的笔尖己经在草稿纸上落下最后一个冰冷的符号——一个简洁而有力的反证结构,完美地嵌入了题目设定的框架。
他放下笔,深黑的眸子抬起,扫了一眼教室前方的挂钟。用时仅占规定时间的一半。他没有检查,也没有丝毫松懈。平静地翻开了下一份资料——关于组合数论最新猜想的文献综述。对他而言,这场冬令营不是终点,而是通往更高、更寒冷巅峰的又一道必须完美跨越的冰桥。他的征途,永远在下一个逻辑的巅峰。窗外的寒风掠过光秃的树梢,发出呜呜的声响,如同为他沉默而坚定的奔赴吹响的号角。
**未名湖划船预备役(3)**
> **严小诺:** “@汐晚 破冰小树苗茁壮成长!(撒花.jpg)@徐风 学霸,冬令营战场是不是跟南极科考站一样冷?(裹紧小被子.jpg)本店长今日收获:吴航学长牌热栗子+经典物理例题,能量充满!物理冰河,破浪前进!(乘风破浪.gif)”
> **陈汐晚:** “@小诺 栗子看着就香!例题收到!(羡慕.jpg)继续我的回暖大业!感觉英语小树苗能晒到太阳了!@徐风 冬令营加油!”
> **(漫长的寂静后)**
> **徐风:** “嗯。”
金意市冬令营基地冰冷的阶梯教室内,徐风的目光在手机屏幕那条“冬令营加油”上停留了不足一秒,指尖在触控板上划过,翻开了文献综述的下一页。草稿纸上,新的符号开始流淌,如同在绝对零度的宇宙中,悄然延伸向未知星域的、孤独而精确的星轨。心湖冰封依旧,但那未名的潮汐,己在亿万星辰的引力下,无声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