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国昌开始推行“集体经济”计划——每户留出两成收成作为公产,用于来年种子改良和水利维护。
这一提议遭到保字辈一些人的强烈反对。在他们看来是动摇了几百年的土地私有传统。
“此乃与民争利。”袁保廉再次带头反对
徐昌国早有准备:“诸位可知为何西洋诸国船坚炮利?因其有‘公司’之制。众人集资,共享其利。今袁氏家族如果各自为政,良种、水利终难持久。”
在袁世凯的强力推行下,“公田制”最终得以实行。
徐昌国望着项城金黄的麦田,思绪万千——在这个即将天翻地覆的时代,自己这个穿越而来的蝴蝶,究竟能掀起多大的风暴?
徐昌国深知,仅仅靠农业,项城乃至整个中国,都难以摆脱积贫积弱的困境。
在徐昌国来到项城的这些日子里,他发现因为捻军起义加上连年灾荒、瘟疫……许多家庭都没有男劳力,有的甚至几个孩子跟着奶奶艰难度日,饿死人的事情时有发生,虽然一些像袁家这样的豪绅大户舍粥救济,但也是杯水车薪,看着饿得有气无力的孩子们,真是让人于心不忍!徐国昌决定帮助他们,虽然自己能力有限,帮一个算一个,帮一家算一家。
一日,徐国昌与袁世凯在新建的水渠边漫步,看着清澈的渠水灌溉着大片田地。徐昌国指着远方成片种植,长势良好的棉花和桑田,开口道:
“三弟,农业乃立身之本,己初见成效。然此等丰年,粮棉丰收,若仅以原粮、生棉、生丝贱卖它处,袁家所得不过蝇头小利。丰收未必能富民。更遑论强乡、强国。”
袁世凯敏锐地捕捉到了徐世昌话中的深意“先生之意是……?”
“加工增值。”徐国昌斩钉截铁。“将袁家所产之棉纺成纱、织成布。将所产之蚕茧剥成丝、织成绸。如此其利可增数倍乃至十数倍!袁家之富,方能根基稳固,惠及长远。此乃‘实业兴邦’之始。”
这个理念对袁世凯既新鲜又极具诱惑力。
还有一事需要你与袁氏族人商议。恰逢蝗灾、旱灾,此时又是青黄不接的季节,许多家中无男丁的老弱妇孺,面临着被饿死的风险,虽然你们也时常舍粥救济,但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这里不是山区,连野菜、树皮都被吃光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现在正是养蚕季节,把袁家村及其周围各村,家中只有女人和孩子的家庭统计出来,把蚕子分发到他们家中,每日采摘桑叶时分发食物,待收缴蚕茧时统一算账,这样即可以救人无数,又解决了养蚕场地问题。”
“再说,往年这个时候都要组织护田队护青,浪费大量人力物力,还时有死伤,今年长工、佃户的吃饭问题解决了,假如周围所有人没有饥饿之忧,就省去护青之力了!”
“这个二哥放心,我们袁家也是耕读世家,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的道理还是懂的,何况对于我们来说并无损失。”袁世凯拍着胸脯说。
“只是这纺纱织布、剥丝织绸,需机器、厂房、工匠,项城一穷乡僻壤,如何着手?”
“三弟勿忧。”徐昌国胸有成竹,“机器可循序渐进,先以改良土法、半机械化入手,降低成本,立足本地市场。厂房可借用祠堂、公房或新建简易工棚。工匠可召集本地心灵手巧之妇孺,加以培训。至于启动资金……”徐昌国看向袁世凯,又指了指脚下的水渠与土地,“公田制所集之公产,正是兴办‘集体实业’之本钱,此乃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徐昌国没有推行超时代的技术(如蒸汽机),他怕如此会带来蝴蝶效应。
“我们的粮食肯定会丰收,而且以后年年都会如此,所以我打算建个酒厂,余粮用来酿酒,今后这一片的农民都富裕了,也就有需求了。”
“咱们还要在袁寨和刘家峪开办新式学堂,为实业,也为你将来的事业培养人才。”
袁世凯越听越兴奋,说道:“二哥,我和袁家人说好了,这所有的一切都是你的功劳,集体收益有你的一成。”
“三弟,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只希望你将来为国家为民族做出贡献,我不会要你们的股份!”自己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回去了,刘家峪的一成股份就够徐母颐养天年了。
“二哥……!”袁世凯感动不己。
有了袁世凯的鼎力支持和公产作为后盾,徐世昌的“实业计划”正式启动。他首先选择了技术门槛相对较低、原料充足、市场广阔的棉纺织业作业为突破口。
他凭借记忆,指导木匠和铁匠打造了一批效率更高的脚踏纺车和改良织布机。厂房则利用了袁氏家族一处闲置的大仓库,稍加改造,分区设置为纺纱、织布、浆染、成品西区。徐昌国深知,在项城这样传统观念浓厚的地方,让妇女大规模走出家门做工是巨大的挑战。他提出了以工代赈的策略:公田制保障了基本口粮,而进入纺织工坊上工的妇女,可按件获得额外的工分,这首接增加了家庭收入。他亲自说服了袁世凯的夫人于氏,由她出面说服各村有威望的妇女代表,晓之以情,动之以利。同时,徐昌国承诺工坊会严格分区管理,注重女工安全与名声。
徐昌国亲自担任总工程师,他从各村挑选了数十名年轻、手巧的姑娘和少量男工,进行集中培训。
他引进了简单的流水作业概念,将纺纱、络筒、整经、织布等工序分开,专人专责,提高效率。
他制定了严格的质量标准,对纱线的粗细均匀度、布匹的密度、幅宽都有明确要求,杜绝了传统粗布粗糙不匀的弊病。
各个行业他都亲力亲为,如法炮制,酿酒、丝绸……
项城本地市场有限,徐昌国利用袁家的人脉关系将:项城布、袁氏丝绸、宝丰酒……样品送至开封、周口、甚至天津的商号,凭借其优良的性价比,很快获得了第一批订单。
昔日略显沉寂的袁氏庄园附近,三处工坊人声鼎沸。
工坊附近设立了简易的“义学”,放工的孩童在识字。公产盈余的部分,开始资助孤寡和修缮道路。整个项城弥漫着一种前所未有的生机和希望。
“二哥,此情此景,袁某恍如隔世!”袁世凯站在纺织工坊门口,看着里面忙碌而有序的景象,声音己经有些哽咽。
“这、这简首是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
徐昌国笑道:“三弟过誉,此乃众人之力,公产之基,昌国不过稍加引导,实业之利,初见端倪。然此仅为根基,未来之路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