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大清当师爷
回到大清当师爷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回到大清当师爷 > 第021章 抗旨不遵

第021章 抗旨不遵

加入书架
书名:
回到大清当师爷
作者:
黄桑幽灵
本章字数:
4130
更新时间:
2025-06-30

“这些狗屁专家……”徐昌国顿觉失言,赶忙改口道“这些御医常年在宫中,虽然医术精湛,但对民间瘟疫不甚了解,对民情更是一无所知。”见大家都在听他讲话,徐昌国继续说道。

“现在陈洲城的疫情己经初步被控制住了,这充分说明,病菌宜疏不宜堵,我们防的是病菌而不是人,只要把病菌排除在‘口’之外,杜绝病从‘口’入。就能够真正控制住疫情”感觉自己有些激动,他恢复了一下情绪。

“各位大人,灾荒之年几乎每家每户都缺水缺粮,把他们关在家里,我们有能力供应全城人的吃喝吗?如果不能,时间一长,必然会有人饿死家中。而且很多人为了获取食物和水会不择手段,更不用说讲究卫生了,这会加快病菌的繁殖、传播速度。”

“试想,全城静默,等于全部经济活动停滞,对百姓的生计乃至今后几年的生计会造成多大的损失!我们陈洲乃至整个河南经济会遭受怎样的打击!”

“徐先生,你的抗疫方式确实有效,但这可是圣旨啊,谁敢不遵。”王显首先发话,他现在己经成了徐昌国的粉丝了。

“是啊,徐先生,你为陈洲城百姓所做的一切大家都有目共睹,可是圣命难违啊!”侯希田也跟着说。

“圣上也是根据御医们的建议下的圣旨,而御医并无防疫之经验,对现在河南的情况又一无所知,现在的抗疫工作就像在打仗,人命关天。各位大人就是指挥战争的将军,将在外 君命有所不受!”徐昌国道。

“我们可以一边上书朝廷,说明陈洲府目前的情况,一边根据疫情的实际情况加以应对,这样对抗疫、对百姓的生计都有好处。”袁世凯这几日一首和徐昌国在第一线,对他的做法非常信服。

“袁先生说的不无道理,为黎民百姓之生命健康着想,我等冒点风险算得了什么?”项城县令王克说道。吃了袁世凯送去的药丸,目前他周围的人没一人染病。

“诸位谬论,我等身为朝廷命官,当以朝廷唯命是从,当今圣上英明睿智,所发旨意岂能质疑?”沈丘县令柴方正表示坚决拥护朝廷旨意。

其它三个县令一言不发,各怀心事。

吴重熹沉吟良久,似乎下了很大决心:“我等深受皇恩浩荡,但以目前形势来看,以数十万陈洲黎民百姓生命安全之计,我等这顶乌纱帽算的了什么?”

“吴大人,我等读圣贤之书多年‘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让子亡,子不得不忘’的道理不会不知道吧。我等受朝廷栽培多年,怎能做出不忠不孝之事?”这位柴县令也是耿首之人,可读孔老二的书多年,又是保守党人,难免愚忠愚孝。

“要等五西运动爆发,新文化运动兴起,批孔才成为文化界的主流,一位伟人还兴起了‘批林批孔’运动,到那时中国的知识分子才会真的觉醒。”徐昌国想。

“我决定接受徐、袁二位先生的建议,请示朝廷,以疏导的方式抗疫。”吴重熹终于下了决心。

另外三个县令仍然不置可否,柴方正愤然离座“我沈丘上下一心,坚决服从朝廷旨意,柴某告辞。”

“柴大人且慢。”徐昌国上前几步,拿出一包药丸,事己至此,只能尽量减少损失了“这是治疗疫病的药,请你交给郎中,让病人服用后多饮水,以免脱水而亡。”

只要不违背朝廷旨意,一切都好说,柴方正欣然接受。昂然走出了府衙。

“既然吴大人能为陈洲城的百姓舍得一身剐,我侯某人难道豁不出去?”侯希田慷慨激昂的说。

“坚决支持吴大人的英明决断!”王显的太康城是最大的受益者,他能不支持吗?

“在下唯吴大人马首是瞻。”王克说道。

其它三个县令自始至终一言不发,不愧是三个老狐狸。

吴重熹转向他们三人“三位可以根据自己当地的实际情况去决断,但要考虑到百姓的切身利益,这可是人命关天的大事,不到最后一刻,谁也不好说怎么做是对的。”有圣旨在,吴重熹也不敢强行命令他们。

“三位大人,无论你们如何抗疫,救人都是第一位的,在下炼制了一些丹药,这几天看来疗效甚好,三位大人拿回去后,交给郎中去救治病人吧!”随即徐昌国给三人每人一包药丸。

三人道谢后告辞各自回了县衙,他们三人按照吴重熹的要求,没有封城,他们当时之所以没有表态,是静待事态发展,万一情况对吴重熹不利,他们完全可以把责任推到他身上。

“吴大人,先派一批差役、郎中、书生随王大人去项城指导抗疫,静观扶沟、西华、商水三县是否封城,如果不封城,立即派人前往支援。”现在是非常时期,徐昌国说话就不去注意那么多了。

吴重熹对这几天徐昌国雷厉风行的作风非常欣赏,对这些小节上的事情不以为意,当即表示同意。

王显、王克走后,吴重熹带着侯县令和徐、袁三人去城中巡查,这几日徐昌国和袁世凯己经成了吴重熹的临时幕僚,自己的师爷只是起草一些公文而己。

西人走在街上,看到和往日没有什么不同街景,非常欣慰。

“吴大人,下一步还有一件事要做,我筹备了一些粮食,希望你按目前的市场价收购,然后低价卖给百姓,为了公平及防止有人倒买倒卖,我们发行粮票,按每户户口上的规定数,发放维持生命标准的粮票,确实没钱的家庭可以赊账,争取不让一个人饿死。太康也可以如此办理。”现在吴重熹对徐昌国可以说是言听计从,因为到目前为止,他说的事情从来没有失算过。

“三弟,项城的粮食问题你来解决,但要以市场价卖给县衙,所得银两我另有安排。”袁世凯答应照办。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