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波诡云谲的政治斗争中,最致命的刀,往往不是来自战场,而是来自你的枕边。
我们的皇太孙朱允炆,在经历了朝堂上的一系列风波后,即将迎来他人生中最残酷的一课。而给他上这一课的,是他最敬爱的人。
坤宁宫内,檀香缭绕,气氛凝重。
大明朝的国母,那个陪着朱元璋从一个放牛娃走到九五之尊的传奇女性,马皇后,己经走到了她生命的尽头。
她躺在病榻上,昔日慈祥的脸庞此刻苍白如纸。
她屏退了所有伺候的宫女太监,只留下了她最疼爱的孙子——朱允炆。
“允炆……”马皇后的声音,微弱得像风中的烛火,仿佛随时都会熄灭。
“皇祖母,孙儿在。”朱允炆跪在床前,紧紧握着那双曾经无比温暖,此刻却冰冷干枯的手,泪水在眼眶里打转。
马皇后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回握住他的手,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异常清明的光。
她盯着朱允炆,一字一句地说道:
“孩子……人心,隔着肚皮……最亲近的人,也要……多留个心眼……”
她喘了口气,似乎用尽了全身的力气,补上了最后一句:
“……尤其是,那些……那些看似柔弱的女人……”
说完这句话,她的手猛然松开,头一歪,便溘然长逝。
这位陪伴了大明皇帝一生的女人,用她最后的生命,给自己的孙子留下了一句意味深长的箴言。
这句话,像一根淬了毒的刺,深深地扎进了朱允炆的心里。
马皇后的国丧,让整个大明都沉浸在悲痛之中。
然而,悲伤还未散去,另一件不幸的事情,降临在了东宫。
朱允炆的太子妃,那位出身名门望族,一向以温婉贤淑著称的黄氏,突然小产了。
太医们战战兢兢地给出的诊断是:太子妃因思念皇祖母过度,悲伤伤身,不慎滑胎,属于“意外”。
一切看起来都顺理成章,合情合理。
但朱允炆,却无论如何也无法平静。
皇祖母临终前那句“小心女人”的话,如同魔咒一般,在他耳边反复回响。
真的是意外吗?
一个巨大的疑团,在他心中悄然升起。
朱允炆没有声张,他暗中命令锦衣卫指挥使蒋瓛,秘密调查太子妃流产的真相。
调查的重点,很快锁定在了一名负责照顾太子妃饮食起居的贴身宫女身上。
这名宫女名叫采莲,是太子妃从娘家带进宫的心腹。据其他宫人反映,在太子妃小产前几天,采莲的行为有些反常,似乎心事重重。
然而,就在锦衣卫准备对采莲进行“问询”的前一天晚上,意外再次发生。
采莲,被发现溺死在了御花园的荷花池里。
巡夜的太监说,是她自己不小心“失足”落水的。
又是一个“意外”。
所有线索,就这么干净利落地断了。
事情,变得越来越诡异。
接连的“意外”,反而让朱允炆更加坚信,这背后一定有一只看不见的黑手在操纵一切。
他没有放弃。
他让锦衣卫秘密搜查了采莲的住处,以及近期所有太子妃娘家黄氏家族与宫中往来的信件。
搜出来的东西很多,但大多是些寻常的问候和家常。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这次又要无功而返时,一位懂些“奇术”的锦衣卫小旗,发现了几封信的纸张有些异样。
朱允炆立刻想到了自己“神器”里那些关于化学的知识。他让人取来蜡烛,将那几封看似正常的家书,放在火上小心翼翼地烘烤。
奇迹发生了。
在火焰的温度下,原本空白的信纸背面,竟然缓缓浮现出了一行行用特殊墨水(类似柠檬汁)书写的、细密的字迹!
当看清那些密信上的内容时,朱允炆感觉自己如坠冰窟,浑身的血液仿佛都被冻住了。
信,是太子妃的父亲,当朝的黄侍郎,写给远在北平的燕王府的!
信中,黄氏家族卑躬屈膝地向燕王府纳上“投名状”,表示愿意成为燕王在京城的内应。而燕王府则许诺,若将来“大事得成”,黄氏一族,便是从龙第一功臣,可享三代世袭罔替的富贵!
而太子妃的这次流产,正是黄氏家族为了向朱棣表忠心,暗中通过采莲下药所致!
他们的目的歹毒至极——就是要确保皇太孙朱允炆,在短期内无法诞下嫡长子,动摇其储君之位的根基,为远在北平的朱棣,争取宝贵的准备时间!
朱允炆拿着那些如同催命符一般的密信,来到了太子妃的寝宫。
他没有歇斯底里地质问,也没有暴跳如雷地发怒。
他只是平静地坐下,给太子妃讲了一个“前朝宫闱秘闻”的故事。
故事里,也有一位太子妃,也有一个野心勃勃的母族,也有一次“意外”的流产。
故事的情节,与太子妃的遭遇,惊人地相似。
太子妃起初还强作镇定,脸色煞白地听着。但当朱允炆将那些用火烤出来的密信,一封封地摆在她面前时,她所有的心理防线,彻底崩溃了。
她“扑通”一声跪倒在地,痛哭流涕,泣不成声。
她承认了,是她的父亲和兄长,利欲熏心,为了攀附未来的“新君”,不惜牺牲自己亲生女儿腹中的骨肉。
看着眼前这个曾经深爱,此刻却无比陌生的女人,朱允炆的心,碎了。
就在他准备下令,将黄氏一族满门抄斩,将太子妃打入冷宫之时,他脑中灵光一闪,突然想起了什么。
皇祖母临终前,似乎在塞给他那句箴言的同时,还往他袖子里塞了一个小小的、硬硬的东西。
他急忙从自己珍藏的衣物中,找到了那个被遗忘的锦囊。
打开一看,里面是一封马皇后的亲笔信。
信中,马皇后早己洞察了黄氏家族的狼子野心,并且己经暗中搜集了他们与燕王府来往的所有罪证。
但她没有揭发,而是选择在临终前才用那种隐晦的方式提醒朱允炆。她的目的,是希望朱允炆能亲手处理这件事,既能借此在后宫立威,也能让他真正明白“最险枕边人”的道理,快速地成长起来。
然而,信的末尾,却还有一行字,让朱允炆的心再次提到了嗓子眼:
“此信看过即焚。另有一物,藏于我那顶凤冠的夹层之中,关乎你父皇(太子朱标)当年一桩天大秘事。不到万不得己,切勿示人!”
朱允炆大惊失色,立刻命人取来马皇后生前佩戴的那顶凤冠。
他小心翼翼地拆开凤冠的内衬夹层,却发现里面——空空如也!
那件关乎他父亲,关乎大明国本的“秘物”,竟然不翼而飞了!
**(六)尾声**
黄氏一族,最终被以“谋逆”之罪严惩,太子妃也被废黜,打入了冷宫。
朱允炆通过这次雷霆手段,彻底掌控了后宫,再无人敢小觑这位年轻的储君。
但他的心中,却留下了两个巨大的谜团。
马皇后留下的那件“秘物”,到底是什么?又是被谁,在什么时候神不知鬼不觉地偷走了?
这个谜团,像一朵乌云,笼罩在他的心头。
解决了太子妃的问题,朱允炆却面临着一个更现实、也更紧迫的困境——他需要尽快有自己的子嗣,以稳固国本,堵住天下悠悠之口。
然而,巨大的精神压力和后宫留下的心理阴影,让他在生育方面,似乎遇到了一些难以启齿的“小麻烦”。
就在他为此烦恼不己的时候,有人,向他悄悄进献了一份号称能“包生儿子”的“生子秘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