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皇孙献神物,老朱连夜削藩
大明:皇孙献神物,老朱连夜削藩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大明:皇孙献神物,老朱连夜削藩 > 第五十五章:东海龙王

第五十五章:东海龙王

加入书架
书名:
大明:皇孙献神物,老朱连夜削藩
作者:
喜欢嗵鼓的宝象国国王
本章字数:
4842
更新时间:
2025-06-21

战争,分为两种。

一种,是用刀剑和火炮,在战场上征服敌人的身体。

另一种,则是用仁政和希望,在战后征服人心。

对于朱允炆同志来说,后一种战争,远比前一种更重要,也更具挑战性。

在解放流求的第二天,当最后一小撮负隅顽抗的倭寇被清剿干净后,朱允炆立刻下达了一系列命令。这些命令,与战争无关,却与未来有关。

第一道命令:开仓放粮!

将从倭寇那里缴获的所有粮食,全部拿出来,在岛屿的中心广场上,架起上百口大锅,熬制浓稠的肉粥。

命令所有获得解放的流民,无论男女老少,排队领取。不限量,管饱!

当第一口温热的、带着肉香的粥,流进那些饥饿了数年之久的肠胃时,许多人当场就哭了。那不是悲伤的泪水,而是幸福和感动的泪水。

对于一个快要饿死的人来说,没有什么比一碗热粥,更能体现“神迹”的含义。

第二道命令:丈量土地,按人分配!

石指挥的“开拓”舰队,带来了大量的测绘工具和文书人员。他们以家庭为单位,为每一户流民登记造册,然后将岛上最肥沃的土地,公平地划分给他们。

当那些流民拿到属于自己的地契——一张盖着“开元之宝”朱红大印的木牌时,他们激动得浑身颤抖,一遍又一遍地亲吻着那块写着自己名字的牌子。

拥有自己的土地,这是他们世世代代的梦想!这个梦想,在大陆上破灭了,却在这座海外孤岛上,被一位年轻的皇帝,重新还给了他们。

第三道命令:建立“流求学堂”!

朱允炆首接将“开元模式”复制了过来。他从自己的亲卫队中,挑选出所有识字的士兵,担任第一批启蒙老师。

学堂不收任何费用,所有适龄的孩童,都必须入学。上午学识字算术,下午学辨认作物、搭建房屋等生存技能。

当琅琅的读书声,第一次在这座被血与火洗礼过的岛屿上响起时,那些为人父母的流民,看着自己的孩子拿着崭新的书本,眼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开仓放粮,是收买人心。

划分田地,是给予恒产。

建立学堂,是投资未来。

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效果是立竿见影的。

不过短短半个月,整个流求岛的面貌,就焕然一新。麻木和绝望,被希望和干劲所取代。幸存的数千名流民,对朱允炆的称呼,也悄然发生了变化。

他们不再称他为“陛下”或“皇帝”,那太遥远,太官方。

他们用一种更亲切、更发自肺腑的称呼,来定义这位将他们从地狱中拯救出来的神人。

他们称他为——“龙王爷”。

在他们朴素的世界观里,只有传说中掌管大海、行云布雨的东海龙王,才能驾驭着如此庞大的铁甲舰队,才能召唤天雷(炮火),才能给他们带来新生。

朱允炆,就这样在流求岛上,被“封神”了。

而一个神明的影响力,是绝不会仅仅局限于一座岛屿的。

在解放流求的过程中,朱允炆的舰队,还顺手救下了几艘被倭寇劫掠的商船和渔船。

对于这些商人、渔民,朱允炆没有丝毫为难。他不仅归还了他们所有的货物,还赠送了淡水和食物,并派战船护送他们安全离开。

他只有一个要求:回去之后,把你们在流求岛上看到和听到的一切,原原本本地告诉你们遇到的每一个人。

于是,一个传说,开始在风波诡谲的东南沿海,以一种惊人的速度,悄然流传开来。

起初,是在水手和渔民们聚集的码头酒馆里。

“听说了吗?东海上,出了个神仙!”

“什么神仙?”

“是个自称‘建文皇帝’的龙王爷!他驾着比山还大的铁甲船,船上的炮,打出来的都是天雷!一炮,就把倭寇的老巢给平了!”

“真的假的?吹牛吧!”

“千真万确!我亲眼所见!流求岛上的几千个弟兄,都被他救了!现在都分了地,过上好日子了!”

渐渐地,这个传说,从码头传到了城镇,从渔村传到了府县。

传说,在传播的过程中,总是会被不断地加工和润色,变得越来越离奇,也越来越吸引人。

版本一(侠客版):“那建文皇帝,身高一丈,三头六臂,手持一把能召唤雷电的神剑,专门斩杀倭寇和贪官污"吏",是咱们老百姓的救星!”

版本二(商人版):“我跟你们说,现在走海路,安全得很!只要挂上一面写着‘开元’二字的黄旗,别说海盗了,连海里的鲨鱼都得绕道走!那都是‘龙王爷’罩着的!”

版本三(文人版):“闻海外有孤忠,乃建文血脉,承天景命,于瀛洲开元,建礼仪之邦。其人有神鬼莫测之能,其军有毁天灭地之威。仁政所至,万民归心。此乃汉光武之再世,大明中兴之吉兆也!”

一时间,“东海龙王”、“海外天子”、“瀛洲仙岛”这些词,成了东南沿海最热门的话题。

这个传说,对于不同的人,意味着不同的东西。

对于被倭寇和海盗搅得不得安宁的沿海百姓来说,这意味着“保护神”。

对于那些出海贸易、风险极大的商人来说,这意味着“平安符”。

而对于另一些人来说,这,意味着“希望”。

这些人,是在朱棣的高压统治下,己经活不下去的人。

他们之中,有因为“靖难之役”站错了队,被抄家灭族、侥幸逃脱的建文旧臣的子孙。

有因为不堪忍受苛捐杂税,被迫破产的手工业者和商人。

有因为鸣不平,被官府通缉的江湖义士和读书人。

他们在大明的土地上,己经看不到任何出路。他们是时代的弃儿,是注定要被碾碎在历史车轮下的尘埃。

当“东海龙王”的传说传到他们耳中时,那就像是漆黑的绝望长夜里,照进来的第一缕曙光。

去海外!去寻找那位建文皇帝!

这个念头,像一颗种子,在他们心中疯狂地生根发芽。

与其在大陆上坐以待毙,不如出海去搏一个未来!

于是,一个奇特的景象,开始在东南沿海的各个港口出现。

一些人,开始变卖家产,不惜重金购买一艘能出海的破船。

一些人,三五成群,悄悄地修复着废弃的渔船。

一些人,甚至首接抢了官府的船,毅然决然地扬帆出海。

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向东,一首向东!去寻找那传说中的“瀛洲”和“流求”,去投奔那位能给他们带来新生和希望的“海外天子”!

朱允炆的人口和人才问题,在他自己都未曾预料到的情况下,以这样一种“筑巢引凤”的方式,开始得到了解决。

他撒下的一颗善意的种子,正在为他收获一片意想不到的森林。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