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了。
宝船旗舰的甲板上,火光跳动,映照着郑和那张阴晴不定的脸。
他的脚下,躺着几具天工遗民的尸体,和几个被五花大绑、浑身是伤的俘虏。
而他的目光,却死死地锁定在甲板中央,那个被小心翼翼地摆放着的、从俘虏身上搜出来的黑色“铁疙瘩”上。
——龙骨水雷。
几名最大胆的工匠,正在郑和的授意下,试图拆解这个诡异的东西。但他们忙活了半天,除了卸下几颗螺丝,根本无法理解其内部那精巧到令人发指的结构。
“公公……这……这里面,好像没有火药引线……”一名老工匠,擦着冷汗,颤声说道,“倒是有几块会发光的骨头,和一堆缠绕在一起的铜线……小人……小人从未见过如此构造……”
郑和挥了挥手,让他们退下。
他缓缓地蹲下身,亲自审视着这枚水雷。
他伸出手指,轻轻地触碰了一下那几根突出在外的、细长的撞针。
就是这个东西,一旦被触碰,就能引爆这枚“水下天雷”。
郑和的后背,猛地窜起一股寒意。
他无法想象,如果不是自己足够谨慎,提前在水下布防,如果自己的舰队,在明天清晨,毫不知情地闯入那片由成百上千个这种“天雷”组成的死亡雷区……
那会是何等可怕的后果?
不需要接舷,不需要炮战。
他的无敌舰队,这支代表着大明帝国最高荣耀的舰队,就会在一次又一次莫名其妙的剧烈爆炸中,被撕成碎片,沉入冰冷的海底!
他,郑和,以及数万名大明最精锐的水师将士,将以一种最窝囊、最不明不白的方式,葬身鱼腹!
想到这里,即便是这位七下西洋、见惯了生死风浪的统帅,也不禁感到一阵后怕。
他站起身,目光如电,射向了那名被俘的、职位最高的遗民小队长。
“说!”郑和的声音,不带一丝感情,“这种武器,是谁教你们造的?你们的背后,到底是谁!”
那名遗民小队长,被打得遍体鳞伤,却依旧昂着头,眼中满是仇恨和不屈。
“要杀就杀!休想从我口中,知道任何关于陛下的事情!”
“陛下?”郑和敏锐地抓住了这个词,“朱允炆?”
遗民的眼中,闪过一丝慌乱,随即闭上了嘴,一副宁死不屈的样子。
郑和冷笑一声。他有的是办法让硬骨头开口。
他没有再用酷刑,而是换了一种方式。
他亲自审问了那些在白天被俘虏的、来自大陆的流民。
一个时辰后。
郑和独自一人,回到了他那间宽大的指挥室里。
他屏退了左右,一个人,静静地坐在黑暗中。
他的内心,掀起了比白天那场海战,还要猛烈无数倍的惊涛骇浪。
从那些流民的口中,他拼凑出了一个让他感到难以置信,甚至有些颠覆三观的故事。
他知道了,那个叫朱允炆的青年,是如何在短短数年之内,将一座人人畏惧的荒岛,变成了一个拥有十万人口、人人有饭吃、有地种、孩子有书读的世外桃源。
他知道了,有一种叫“格物院”的地方,能用一种叫“科学”的方法,解释火山雷电,能点石成铁,能让钢铁巨兽自己动起来。
他知道了,在瀛洲,没有所谓的贵族和平民,所有人,都要遵守一部叫《开元律》的法典,即便是皇帝的亲信犯了法,也要被送去矿山服苦役。
他知道了,那个被他们称为“逆贼”的朱允炆,在那些被他“解放”的子民眼中,是救苦救难的“龙王爷”,是带来新生的“神明”。
……
这一切的一切,与他所认知的大明,与他所效忠的那个朝廷,形成了何等鲜明、何等刺眼的对比!
郑和开始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与迷茫。
他一首以为,自己执行的,是一场剿灭“前朝余孽”和“海外乱匪”的正义之战。
可现在,他却发现,自己要剿灭的,似乎是一个……更先进、更公平、也更具活力的文明?
他开始怀疑,自己正在执行的这个命令,是否,真的对大明好?
铲除了朱允炆,然后呢?
让那些好不容易过上好日子的流民,重新变回流民?让这座充满希望的岛屿,重新变回荒岛?
这,真的是在维护大明的江山社稷吗?
还是……仅仅是在维护他朱棣一个人的皇位?
就在这时,副将陈瑄走了进来,打断了他的思绪。
“公公,”陈瑄的脸上,带着一丝兴奋和残忍,“那帮逆贼的底牌,己经被我们看穿了!末将有一计!”
“我们可以将计就计!假装对他们的水雷阵一无所知。明天一早,我们派出一支小舰队,佯装闯入雷区,引诱他们的主力舰队前来决战!”
“等他们进入我们预设的包围圈后,我们西面合围,用我们绝对的优势兵力,将他们一举全歼!”
这是一个很毒辣,也很有效的计策。
以郑和的指挥能力,和宝船舰队的实力,成功的可能性,在九成以上。
陈瑄兴奋地等待着郑和的夸奖和命令。
然而,他看到的,却是郑和那陷入了长久沉默的、无比复杂的眼神。
郑和看着桌上那枚冰冷的、结构精巧的水雷。
他的思绪,却飘回了遥远的南京,飘回了北京。
他想起了朱棣登基之后,那一场场惨烈的、株连九族的政治清洗。想起了方孝孺被灭十族时的惨状。
他想起了为了修建北京城和疏通大运河,被活活累死的数十万民夫。
他想起了朝堂之上,那些只知阿谀奉承的官员,和日渐嚣张的锦衣卫。
他想起了朱棣那越来越刚愎自用、越来越听不进劝谏的脾气。
大明,真的越来越好了吗?
郑和不知道。
他只知道,自己身为内臣,对皇室的忠诚,是他一生的信条。朱棣对他有知遇之恩,他理应为他赴汤蹈火,万死不辞。
可是……
可是,他对大明这个国家,对这片土地上亿万的百姓,也同样怀着深沉的、不可动摇的热爱与忠诚。
如果,皇帝的意志,与大明的未来,发生了冲突呢?
他,该如何抉择?
这个念头,像一道闪电,劈开了郑和坚守了一生的信仰壁垒。
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痛苦与挣扎。
“公公?公公?”陈瑄看着陷入呆滞的郑和,不解地呼唤着。
郑和缓缓地回过神来。
他看了一眼陈瑄,又看了一眼那枚水雷。
最终,他没有采纳陈瑄的计策。
他只是疲惫地挥了挥手,说出了一句让陈瑄目瞪口呆的话。
“传令下去。”
“今晚,任何人,不得擅自出击。”
“一切……等天亮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