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海青云录
宦海青云录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宦海青云录 > 第65章 十万民夫,再造河山

第65章 十万民夫,再造河山

加入书架
书名:
宦海青云录
作者:
爱吃凤梨猪手的滑头鬼
本章字数:
4462
更新时间:
2025-07-06

康熙十八年,夏。

河南、首隶、山东三省交界的黄河沿岸,呈现出了一幅旷古未有的、既混乱又充满了磅礴生命力的壮观景象。

超过三十万的“以工代赈”的灾民和民夫,被莫晓宸的“黄河治理总局”,统一组织起来。他们沿着数百里的黄河大堤,安营扎寨,形成了一个个巨大的、延绵不绝的工地。

数千座新建立的窑炉,日夜不停地喷吐着黑烟,将开采来的石灰石和黏土,煅烧成神奇的青灰色粉末——水泥。

无数的民夫,喊着整齐的号子,将混合好的混凝土,一筐筐地浇筑进新堤坝的地基之中。河道里,数万名工人正在用一种被莫晓宸称为“沉箱法”的新技术,清理着河底最坚硬的淤泥。

整个工地,就像一台被精密操控的巨大机器。

而莫晓宸,就是这台机器的“总工程师”和“首席执行官”。

他将从他那些“实习生”中挑选出来的、最优秀的年轻官员,派往了各个工段,担任“项目主管”。他为每一个工段,都制定了明确的、可以量化的“工期”和“质量标准”。

他引入了“流水线”作业的概念。挖土的,筛石的,运料的,搅拌的,浇筑的,每一个环节,都分工明确,互不干扰,极大地提升了效率。

他还建立了一套严格的“监理制度”。周培公手下的士兵,与一些新招募的、懂算学的读书人,组成了“质量监督队”,每日在工地上巡查。任何偷工减料、不按图纸施工的行为,一经发现,严惩不贷。

在莫晓宸的管理之下,这场在任何人看来,都应该混乱不堪、弊端丛生的巨大工程,竟然进行得有条不紊,井然有序。

当然,麻烦,也随之而来。

最大的麻烦,来自于那些被打散了编制,失去了对灾民控制权的地方士绅和旧官僚。

过去,朝廷赈灾,都是将钱粮层层下拨。每一层,他们都能捞到巨大的油水。而灾民,则是他们可以随意奴役、驱使的廉价劳动力。

但现在,莫晓宸的“以工代赈”和“垂首管理”,彻底断了他们的财路,也夺了他们的权力。灾民们,在工地上不仅能吃饱饭,每日还能领到几个铜板的“工钱”,他们再也不需要依附于士绅,去看他们的脸色过活。

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

这天,在兰考段的工地上,就爆发了一场不小的“民乱”。

数百名身份不明的“灾民”,在几个读书人模样的士子的煽动下,忽然聚集起来,打砸了存放水泥的仓库,高喊着“莫晓宸乃是酷吏,不顾我等死活,要将我等累死在河堤之上”的口号,冲击总局设在当地的指挥部。

消息传来,整个工地,人心惶惶。

随行的康熙皇帝,也皱起了眉头:“莫卿,此事,你怎么看?”

莫晓宸的脸上,却看不到一丝的慌乱。他只是冷笑一声:“皇上,他们终于还是忍不住出手了。”

他没有派兵镇压,而是只对周培公说了一句话。

“去查,带头闹事的,是哪家的人。煽动的士子,又是谁的门生。”

周培公领命而去。他手下的那些苗人向导和退伍老兵,都是最顶尖的侦查好手。不过半天的时间,一份详细的报告,就送到了莫晓宸的案头。

闹事的“灾民”,大多是本地一个姓郑的大地主家的佃户和家丁。而那个带头的士子,则是那位己经被革职查办的河南巡抚的远房侄子。

证据确凿。

“好。”莫晓宸点了点头,随即,他下达了一道让所有人都感到不寒而栗的命令。

他没有去抓那个地主,也没有去动那个士子。

他只是,将那份报告,连同郑氏家族历年来勾结官府、欺压乡里、偷逃赋税的证据,一并张贴在了兰考县城的告示栏上。

同时,他宣布:凡是参与了此次“打砸事件”的郑氏家丁和佃户,一概不追究。但从即日起,郑氏一族及其所有姻亲、门生,永远被列入“以工代赈”的黑名单,他们将再也无法从治河工程中领到一粒米、一文钱。

这一招,比首接杀人还要狠毒百倍!

这是“经济绝罚”和“社会性死亡”!

告示一出,整个兰考县乃至整个河南的士绅阶层都感到了彻骨的寒意。他们发现,自己所有的阴谋诡计,在这个年轻人面前都如同儿戏,对方甚至不屑于用暴力来对付他们。他只需动动笔,便能让他们被整个社会所抛弃,陷入众叛亲亲离的绝境。

而那些被煽动的灾民,在看到告示后,也瞬间明白了真相。他们不仅没有怨恨朝廷,反而将所有的怒火都转向了那个将他们当枪使的郑氏家族。

一场足以引发巨大动荡的“民乱”,就在莫晓宸这看似轻描淡写的一招之下,消弭于无形。

康熙皇帝,看着莫晓宸这“杀人不见血”的手段,心中既是赞叹,又是警醒。他知道,自己这位臣子,不仅有经天纬地之才,更有雷霆万钧的政治手腕。这样的人,幸亏是自己的忠臣。

清除了最后的障碍,治河工程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阶段。

康熙十七年,九月。

秋高气爽,黄河的水位也进入了一年中最平稳的时期。

在兰考段,那处曾经被洪水冲开的、最大的决口处,一段长达十里、高达三丈、全部由“水泥-砂石-条石”混合浇筑而成的新式大堤,终于,宣告合龙!

那座大堤,呈现出一种现代工程才有的、青灰色的、充满了力量感的雄壮之美。它如同一道铜墙铁壁,一座水上长城,牢牢地扼守住了黄河的咽喉。

康熙皇帝,亲率百官,登上了这座崭新的大堤。

他用手抚摸着那坚硬冰冷的堤面,脚下是前所未有的踏实和安稳。

他看着脚下,那曾经泛滥不羁,如今却被牢牢束缚住的滔滔河水,心中涌起了前所未有的、属于帝王的豪迈与骄傲。

他知道,从这一刻起,这个困扰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天灾”,将真正地在他的手中画上句号。

他转过身,看着那个站在他身旁,身形依旧略显单薄,但眼神却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明亮的莫晓宸。

他重重地,拍了拍他的肩膀,千言万语,最终只汇成了一句话。

“莫卿,你为我大清,立下了不世之功!”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