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前语
宫闱医考己至关键阶段,苏挽棠凭借精湛医术连过数关,却也因此招致太医院部分御医的嫉妒与刁难。此次“药理配伍对抗”环节,更是成为了各方矛盾的爆发点。苏挽棠将如何在这重重困境中突出重围,捍卫自己的医学尊严?让我们一同走进这场惊心动魄的医考风云。
挑战升级
宫闱医考现场,气氛紧张得如同即将爆发的火山。苏挽棠刚刚在“疑难杂症辨析”环节中大放异彩,用现代中医理论结合古方,精准诊断并缓解了一例罕见病症,这让她成为了全场瞩目的焦点。然而,太医院的部分御医们却对此心怀不满,尤其是皇后党羽、太医院判李承泽,他授意几位资历较深的御医,在接下来的“药理配伍对抗”环节中给苏挽棠制造麻烦。
“药理配伍对抗”是此次医考的关键环节,要求考生两两一组,针对给定的病症进行药理分析和方剂配伍,然后互相辩论,由评审团评判胜负。苏挽棠抽到的对手是太医院的资深御医张太医。张太医年逾五十,在太医院任职多年,经验丰富,向来瞧不上后宫妃嫔参与医考,认为她们不过是附庸风雅,根本不懂真正的医术。
考试开始,题目公布:“今有患者,咳嗽不止,伴有发热、气喘、胸闷等症状,舌苔黄腻,脉象滑数。请分析病因,并给出相应的方剂配伍。”苏挽棠迅速陷入思考,她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和原身记忆中的古方,很快有了思路。而张太医则不慌不忙,凭借着多年的临床经验,也在纸上写下了自己的答案。
针锋相对
第一轮陈述环节,张太医率先发言。他清了清嗓子,说道:“此病症乃外感风热之邪,内蕴痰湿所致。风热犯肺,肺失宣降,故而咳嗽、发热;痰湿内阻,气机不畅,导致气喘、胸闷。治疗当以清热化痰、宣肺止咳为主。吾之方剂为麻杏石甘汤合二陈汤加减,麻黄、杏仁、石膏、甘草以清热宣肺,半夏、陈皮、茯苓、甘草以燥湿化痰。”张太医的回答条理清晰,赢得了部分评审团成员的点头认可。
轮到苏挽棠发言,她不卑不亢地站起身来,说道:“张太医所言,虽有道理,但不够全面。此患者除了外感风热、内蕴痰湿之外,还存在肝郁气滞之象。肝主疏泄,肝郁则气机不畅,影响肺气的宣发和肃降,从而加重咳嗽、气喘等症状。因此,在清热化痰、宣肺止咳的基础上,还应加入疏肝理气之品。吾之方剂为麻杏石甘汤、二陈汤合柴胡疏肝散加减,除了张太医所用之药外,另加柴胡、枳壳、芍药、川芎、香附以疏肝理气。”苏挽棠的独特见解让全场为之一震,不少人开始重新审视这位年轻的贵妃。
张太医听了苏挽棠的发言,心中不悦,他反驳道:“苏贵妃所言肝郁气滞,并无明显症状支撑。舌苔黄腻、脉象滑数,皆为痰湿之象,何来肝郁之说?此乃牵强附会,为了标新立异而故弄玄虚。”苏挽棠微微一笑,不紧不慢地说道:“张太医只注重表面症状,而忽略了患者的整体情况。肝郁气滞并非一定要有明显的外在症状,有时会隐匿于体内,影响脏腑的正常功能。患者咳嗽日久不愈,情绪难免焦虑,而焦虑又会加重肝郁,形成恶性循环。且舌苔黄腻、脉象滑数,也不能完全排除肝郁的可能。肝郁化火,也可导致痰湿内生,出现类似症状。因此,加入疏肝理气之品,不仅可以调节患者的情绪,还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苏挽棠的一番话,有理有据,让张太医一时语塞。
舌战群医
就在张太医还在思索如何回应时,太医院的另一位御医李太医站了出来,帮腔道:“苏贵妃,就算你所言肝郁有理,但柴胡、枳壳等药,药性峻烈,恐伤正气。患者本就身体虚弱,再用此类药物,岂不是雪上加霜?”苏挽棠从容应对道:“李太医有所不知,柴胡、枳壳等药虽药性峻烈,但配伍得当,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本方中,柴胡与芍药配伍,一散一收,可调和肝脾;枳壳与香附配伍,可增强理气之功。且用量适中,并不会伤正气。相反,如果不加入疏肝理气之品,只一味地清热化痰、宣肺止咳,只能治标,不能治本,病情容易反复。”
李太医听后,仍不甘心,继续发难:“苏贵妃,你所说的这些理论,不过是纸上谈兵。临床实践中,可不像你说得那么简单。你有过多少临床经验,竟敢如此大放厥词?”苏挽棠毫不畏惧,坚定地说道:“临床经验固然重要,但理论知识同样不可忽视。吾虽穿越而来,但自幼研习中医,又有现代医学知识的加持,对于各种病症的理解和治疗,自有独到之处。且吾在之前的医案中,也成功救治过不少患者,这便是最好的证明。今日之方剂配伍,是吾经过深思熟虑得出的结果,绝非纸上谈兵。”
这时,太医院副判王怀瑾也忍不住开口道:“苏贵妃,你毕竟是后宫妃嫔,平时忙于宫廷事务,哪有时间钻研医术?你今日能有如此表现,恐怕背后有他人相助吧?”王怀瑾原本轻视苏挽棠,此时见她在医考中表现出色,心中不免嫉妒,便想借此机会打压她。苏挽棠听了王怀瑾的话,心中怒火中烧,但她还是强忍着怒气,说道:“王副判,此言差矣。吾对医术的热爱,并非一朝一夕。虽身处后宫,但从未放弃过对医学的钻研。每有闲暇时间,便会阅读医书,研究病例。今日之表现,全凭吾自己的真才实学,并无他人相助。若王副判不信,大可与吾一较高下。”
王怀瑾被苏挽棠的话噎得说不出话来,脸色涨得通红。李承泽见局势有些失控,连忙出来打圆场:“各位,考试为重,莫要在此争论不休。还是请评审团评判吧。”评审团的成员们经过一番讨论,最终宣布苏挽棠在本轮对抗中获胜。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不少人对苏挽棠投来了敬佩的目光。
危机西伏
虽然在“药理配伍对抗”环节中取得了胜利,但苏挽棠并没有因此而放松警惕。她知道,自己的成功引起了太医院部分人的嫉妒和怨恨,他们不会轻易罢休,接下来肯定还会有更多的挑战等着她。
果然,在休息期间,苏挽棠收到了一封匿名信。信中警告她,如果识相的话,就主动退出医考,否则将会有大祸临头。苏挽棠看完信后,冷笑一声,将信撕得粉碎。她心想:“想让我退出,没那么容易。我倒要看看,他们还能使出什么手段。”
与此同时,皇后也在宫中得知了苏挽棠在医考中的表现。她气得咬牙切齿,对身边的侍女彩霞说道:“这个苏挽棠,真是越来越嚣张了。她竟然在医考中如此出风头,必须想办法打压她。”彩霞眼珠一转,献计道:“娘娘,我们可以在接下来的环节中做手脚,让她出丑。比如,在考题上做文章,或者在评审团中安们的人,让他们故意刁难苏挽棠。”皇后听了,点了点头,说道:“此计甚好。你马上去安排,务必让苏挽棠在医考中彻底失败。”
意外插曲
就在苏挽棠为接下来的考试做准备时,宫中突然传来消息,说皇帝最宠爱的小公主生病了,咳嗽不止,高烧不退。皇帝心急如焚,召集太医院的御医们前去诊治,但众御医们却束手无策。
苏挽棠得知这个消息后,心中一动。她知道,这是一个证明自己医术的绝佳机会。于是,她主动向皇帝请命,前往小公主的寝宫诊治。皇帝正为小公主的病情发愁,见苏挽棠前来,虽然有些怀疑她的能力,但还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让她为小公主诊治。
苏挽棠来到小公主的床边,仔细地为她诊脉、看舌象,然后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和原身记忆中的古方,很快做出了诊断。她对皇帝说道:“陛下,小公主此乃外感风热之邪,内蕴肺火所致。治疗当以清热解表、宣肺止咳为主。吾有一良方,定能治好小公主的病。”皇帝听了,半信半疑地说道:“苏贵妃,你若能治好小公主的病,朕必有重赏。若治不好,朕可不会轻饶你。”苏挽棠自信地说道:“陛下放心,吾定会竭尽全力。”
于是,苏挽棠亲自为小公主煎药,并喂她喝下。几个时辰后,小公主的病情果然有所好转,咳嗽减轻,体温也逐渐下降。皇帝见此,龙颜大悦,对苏挽棠的医术大为赞赏。他说道:“苏贵妃,没想到你医术如此高明,竟然治好了小公主的病。朕今日便赐你‘妙手医妃’的称号,以后有什么要求,尽管向朕提。”苏挽棠谢恩道:“陛下过奖了,此乃吾分内之事。只望陛下能允许吾继续参加宫闱医考,为后宫众人的健康贡献一份力量。”皇帝点了点头,说道:“准奏。你尽管放心参加医考,朕定会支持你。”
医考转折
小公主的病情好转,让苏挽棠在宫中的名声更加响亮。这也让太医院的部分御医们更加嫉妒和不满,他们觉得苏挽棠抢了他们的风头,决定在接下来的“临床实操”环节中,给她更严峻的挑战。
“临床实操”环节要求考生在模拟的临床环境中,对不同病症的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苏挽棠被分配到了一组病情较为复杂的患者,其中有一位患者患有慢性咳嗽,伴有气喘、心悸等症状,己经在太医院治疗了很长时间,但效果不佳。
苏挽棠仔细地为这位患者进行了检查,发现他不仅有肺气虚弱、痰湿内阻的问题,还有心阳不足、气血亏虚的情况。她决定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先用中药调理肺气、化痰止咳,再用针灸刺激穴位,调节心阳、补充气血。
然而,就在苏挽棠准备为患者施针时,太医院的一位御医却站了出来,阻止道:“苏贵妃,此患者病情复杂,针灸治疗风险极大。万一出了差错,你可担待不起。还是用传统的中药治疗吧。”苏挽棠知道,这位御医是故意刁难她,但她并不畏惧。她说道:“吾经过仔细诊断,认为针灸治疗对这位患者有很大的帮助。且吾有丰富的针灸经验,定会确保安全。若出了问题,吾愿承担一切后果。”
在苏挽棠的坚持下,她开始为患者施针。她手法娴熟,准确地刺中了各个穴位,患者的症状逐渐得到缓解。太医院的御医们见状,都惊讶不己,他们没想到苏挽棠的针灸技术如此高超。
经过几天的治疗,这位患者的病情有了明显的好转,咳嗽减轻,气喘和心悸的症状也基本消失。苏挽棠在“临床实操”环节中的出色表现,再次赢得了全场的掌声和赞誉。
峰回路转
苏挽棠在医考中的接连胜利,让皇后和太医院的部分御医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他们知道,如果再这样下去,苏挽棠必将在医考中脱颖而出,成为后宫中的医学权威,这对他们的利益将构成极大的威胁。
于是,皇后和李承泽等人密谋,决定在最后一轮“综合评审”环节中,对苏挽棠进行最后的打压。他们在评审团中安插了更多自己的人,企图通过不公平的评判,让苏挽棠名落孙山。
“综合评审”环节是对考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估,包括医术水平、医德医风、应变能力等方面。评审团成员们依次对苏挽棠进行提问,苏挽棠都对答如流,表现得十分出色。
然而,当评审到最后一位成员时,这位成员却提出了一个刁钻的问题:“苏贵妃,你在医考中多次使用现代医学知识,这与我大楚王朝的传统医学理念相悖。你如何解释这一点?”苏挽棠心中明白,这是对方故意找茬,但她还是冷静地回答道:“大人,现代医学知识与传统医学理念并非相互排斥,而是可以相互补充的。吾在医考中使用现代医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诊断和治疗患者的疾病。传统医学有其独特的优势,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现代医学的一些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多的思路和参考。吾相信,只有将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相结合,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苏挽棠的回答得到了部分评审团成员的认可,但皇后和李承泽等人却并不满意。他们试图说服其他评审团成员,给苏挽棠打低分。就在双方僵持不下的时候,皇帝突然来到了评审现场。
皇帝听了双方的争论后,说道:“朕认为,苏贵妃所言有理。医学的目的是治病救人,只要能达到这个目的,无论是传统医学还是现代医学,都可以使用。苏贵妃在医考中的表现有目共睹,她的医术和医德都值得肯定。朕决定,此次宫闱医考,苏贵妃为第一名,赐‘医妃圣手’的称号,并赏黄金千两、绸缎百匹。”
皇帝的话让皇后和李承泽等人的计划彻底破灭,他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苏挽棠成为宫闱医考的冠军。苏挽棠则在众人的欢呼声中,接受了皇帝的赏赐,她知道,自己在后宫中的地位从此将更加稳固。
后续影响
宫闱医考结束后,苏挽棠的名声传遍了整个大楚王朝。她成为了后宫中的医学权威,许多妃嫔和宫人都慕名前来找她诊治疾病。苏挽棠也借此机会,结识了更多的人脉,为自己在后宫中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太医院的部分御医们虽然心中不服,但也不得不承认苏挽棠的医术高超。他们开始反思自己的不足,逐渐改变了对后宫妃嫔参与医考的看法。一些年轻的御医还主动向苏挽棠请教医学知识,苏挽棠也毫不吝啬地将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传授给他们。
皇后见苏挽棠在宫中的地位日益稳固,心中十分嫉妒和怨恨。她开始策划新的阴谋,企图再次打压苏挽棠。然而,苏挽棠己经不再是当初那个任人欺负的“毒心贵妃”,她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医术,一次次地化解了皇后的阴谋。
与此同时,苏挽棠与六皇子萧砚的合作也更加密切。他们一起破解了许多宫中的谜团,揭露了皇后和幽兰坊的诸多阴谋。在这个过程中,两人的感情也逐渐加深,他们彼此欣赏、相互信任,成为了对方最坚实的后盾。
宫闱医考的胜利,只是苏挽棠在后宫中逆袭的开始。她将继续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在这个充满阴谋和斗争的后宫中,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