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五十年:京畿血鉴
乾隆五十年:京畿血鉴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乾隆五十年:京畿血鉴 > 第129章 朱砂铅粉:盐商家族的罪恶链条

第129章 朱砂铅粉:盐商家族的罪恶链条

加入书架
书名:
乾隆五十年:京畿血鉴
作者:
紫气东来黄貔貅
本章字数:
3248
更新时间:
2025-07-07

顾维桢换上素净长衫。

指间的绣布收妥,河流与标记己烙印心中。

那张网的第一个节点,指向扬州盐商汪家。

他未去汪府。

顾维桢走进瘦西湖畔一间茶楼。

说书人正讲着才子故事,满堂喝彩。

他拣个靠窗位置,一壶碧螺春,几碟干果。

顾维桢耳中并非说书人声音。

他施展“闻音辨形录”。

嘈杂人声在他耳中层层剥离。

不同声线的情绪、质地,变得清晰可辨。

街角飘来一阵稚嫩童谣。

“红漆船,白玉帆,汪家大盐送上天。”

“吃了盐,脸发麻,夜里莫听鬼娃娃……”

几个孩童拍手唱着,歌谣天真,调子透着诡异压抑。

“脸发麻。”

顾维桢的手停在半空。

这是神经被毒物侵蚀的初期症状。

民间歌谣,有时是百姓无声的状纸。

他付了茶钱,起身步入隔壁古玩店。

片刻后,顾维桢手里多了一方前朝端砚。

汪家家主汪文博,附庸风雅,最好此物。

投其所好,是敲开大门最快的砖。

汪府门房见了端砚,不敢怠慢。

通报后,将顾维桢引入偏厅奉茶。

顾维桢落座。

他借打量西周陈设的机会,目光扫过院中水井。

汪文博很快便到。

一个养尊处优的胖子,脸上带着商人特有的精明。

“这位公子瞧着面生,不知是?”

“在下顾维桢,一介游学书生,久闻汪员外雅名,特携薄礼拜会。”

他将端砚推了过去。

汪文博眼睛一亮,着端砚。

他脸上笑容真切几分。

一番客套后,顾维桢状似无意提起。

“扬州园林甲天下,汪府景致更是别出心裁。”

“方才路过院中,那口井的井台石雕,似乎大有来头?”

汪文博脸上闪过一丝不自然。

他随即笑道:“顾公子好眼力。不过一口家常用井,没什么特别的。”

越是掩饰,越是可疑。

顾维桢起身,走到窗边,假意欣赏窗外景色。

他袖中指尖,一缕内力悄然探出。

内力如丝线般无声渗入空气,飘向那口水井。

“五石验毒功”启动。

井水的气息顺着内力回溯,在他体内流转一圈。

一股微弱却清晰的燥热感,是朱砂。

另一股阴冷的凝滞感,是铅粉。

含量极低,远不足以致死。

这不是毒杀。

这是标记。

不,比标记更复杂。

他回想起医书中的记载。

微量的朱砂与铅粉,能抑制腐败,延长储存。

用毒物为私盐防腐保质。

好一个恶毒又天才的法子。

他辞别汪文博,没有回家。

顾维桢又绕回那间茶楼。

他要等一个人。

黄昏时分,一个穿着汪府下人服色的老仆出现。

老仆提着空鸟笼,走进茶楼。

正是白天在汪府引路之人。

顾维桢招手,邀他同坐。

老仆受宠若惊,连连摆手。

顾维桢将一锭银子放在桌上,推了过去。

“老丈,我初来扬州,对盐商掌故很感兴趣,想向您请教一二。”

银子的光芒让老仆推辞变得犹豫。

他坐了下来。

“我们汪家做盐,那是几代人的手艺,”老仆喝了口茶,话匣子打开,“讲究多着呢。”

“官盐和私盐,井水和河水,那用的料都不一样。”

“哦?有何不同?”顾维桢顺势追问。

“这可是秘密,”老仆压低声音,神神秘秘地,“有些盐,是要给顶顶金贵的人送去的。”

“不能见光,也不能放坏了。”

“老爷专门配了‘防腐的方子’,用红色的粉末和白色的粉末,一点点,撒进去。”

他用指甲比划着剂量。

“金贵的人?比知府大人还金贵?”

老仆嗤笑一声,脸上是与有荣焉的神秘。

“知府算什么。每隔一月,京里都回来人,坐着没标记的黑马车,首接进后院。”

“谁也不许靠近。”

“听说是宫里的贵人,宗亲!”

顾维桢的心沉了下去。

漕运、私盐、河工命案,如今又牵扯出皇室宗亲。

这张网,比他想象的还要深。

“那些贵人,很信任汪家?”

“那是,咱们的盐,做得干净,手脚也干净。”

老仆说到这里,忽然停住。

他端起茶杯的手抖了一下。

老仆目光越过顾维桢肩膀,看向茶楼门口。

两个汪府家丁,正冷冷盯着他。

老仆脸上的血色瞬间褪尽。

顾维桢没有回头。

他拿起茶杯,轻轻吹散水面热气。

“茶凉了。”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