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场小雪过后,冬日的寒意渐浓,苏家的院子却总是暖融融的。
柳氏在厨房炖着羊肉汤,香气飘满了整个院子。苏文渊坐在窗边,就着暖阳看书,苏瑾在院子里练武,呼喝声驱散了冬日的沉闷。苏星则窝在暖炉旁,手里拿着萧景琰送来的那本《天工开物》,看得入了神。
“阿星,喝碗羊肉汤暖暖身子。”柳氏端来一碗汤,看着女儿专注的样子,忍不住笑道,“这书有那么好看?比你姐姐寄来的点心还吸引人?”
苏星接过汤碗,哈着热气说:“娘,这书里写了好多厉害的法子呢!你看,这里说用煤能炼铁,比木炭还好用;还有这个,用竹子做纸,又快又结实……”
她指着书上的插图,眼睛亮晶晶的。这些知识在现代或许寻常,在这个时代却是能改变生活的“奇思妙想”。
柳氏看不懂那些插图,却被女儿的兴奋感染:“咱们阿星看懂了就好,说不定以后又能想出什么好点子。”
正说着,苏瑾从外面进来,手里提着个布包,脸上带着笑意:“阿星,你看我带什么回来了?”
打开布包,里面是几个圆滚滚的红薯,还带着泥土的气息。“军营附近的农户种的,说今年收成好,送了我几个,烤着吃肯定甜。”
苏星眼睛一亮:“烤红薯!我来烤!”
她拉着苏瑾去院子角落,用砖头搭了个小土灶,把红薯埋在炭火里,时不时用小铲子翻一翻。苏文渊和柳氏也凑过来看热闹,看着火苗舔舐着炭火,听着红薯表皮渐渐裂开的“滋滋”声,冬日的寒意仿佛都被驱散了。
“熟了熟了!”苏星用木棍扒开炭火,金黄的红薯冒着热气,甜香扑鼻。她拿起一个,吹了吹,小心翼翼地剥开皮,里面的瓤又软又糯,咬一口,甜得眯起了眼睛。
“好吃!比城里买的还甜!”
一家人围在一起,分食着烤红薯,笑声在院子里回荡。苏文渊看着孩子们的笑脸,忽然想起一事:“对了,前几日县令来说,县里想办个‘技艺坊’,教百姓些手艺,补贴家用,问我有没有合适的人选主持。”
苏星心里一动:“教手艺?比如什么手艺?”
“绣活、木工、编织这些都算。”苏文渊说,“只是缺个懂行又细心的人牵头,既要会手艺,又得能教人。”
苏星脱口而出:“姐姐!姐姐的绣活好,又会教人,让她来试试好不好?”
苏瑾也点头:“清沅确实合适,她现在在温家也清闲,要是能帮着乡亲们,肯定乐意。”
柳氏却有些犹豫:“可她己经嫁入温家,抛头露面不太好吧?”
“娘,现在不一样了。”苏星拉着柳氏的手,“姐姐的绣活在城里都有名气,温家也支持她。再说,教乡亲们手艺是好事,官府都提倡的,没人会说闲话。”
苏文渊也觉得可行:“我明日去问问温家的意思,若是他们同意,清沅确实是最佳人选。”
事情进展得比预想中顺利。温家听说此事,不仅满口答应,温公子还主动提出帮忙筹备——他认识不少做木料生意的商户,能低价买到做工具的木料。
苏清沅接到消息,更是又惊又喜,当即回了娘家,和苏星一起琢磨“技艺坊”的章程。
“阿星,你说咱们先教什么好?”苏清沅看着妹妹,满眼信任。
“先从简单的开始。”苏星拿出纸笔,画了几个图样,“比如这种拼布坐垫,用碎布就能做,家家户户都用得上;还有竹编的篮子,改改样式,又好看又能装东西。这些易学,见效快,大家才有劲头学。”
她还建议:“咱们分男女班,女子学绣活、拼布,男子学木工、编织,最后做出来的东西,由技艺坊统一卖,赚了钱按件分成,这样大家才有干劲。”
苏清沅听得连连点头:“阿星,你这法子太周全了!我这就去跟县令说。”
县令对她们的章程十分满意,当即批了县里的旧粮仓做场地,还拨了些银子买工具。苏瑾帮忙修缮场地,苏文渊则负责登记报名的百姓,苏家上下都忙了起来。
开坊那天,来了不少百姓,看着场地里整齐的工具和苏清沅展示的样品,都跃跃欲试。
“温夫人,这坐垫真能用碎布做?”一个妇人摸着样品,不敢相信。
苏清沅笑着点头:“当然,我教你们怎么拼,保证好看又结实。”
苏星则在一旁教几个少年用竹子编篮子:“这里要留个小把手,提起来方便;底部编密点,放小米不会漏……”
看着大家学得认真,苏星心里暖洋洋的。她知道,这个技艺坊不仅能让乡亲们多份收入,更能让姐姐找到自己的价值——书里那个困于内宅的苏清沅,如今站在众人面前,自信又从容,眼里的光芒比冬日的阳光还要亮。
日子一天天过去,技艺坊渐渐有了名气。百姓们做的坐垫、篮子、绣品,不仅在本地热销,还通过温公子的关系卖到了邻县,不少人靠着这门手艺,冬天也能赚些银子贴补家用。
苏文渊看着县里的百姓日子越来越好,脸上的笑容也多了。县令更是多次称赞:“苏家真是咱们县的福星,苏大人清廉,苏公子勇武,苏姑娘聪慧,连新嫁过去的温夫人都这么能干!”
苏星窝在柳氏怀里,听着外面传来的笑声,手里捧着温家送来的点心,心里踏实极了。冬日虽冷,却挡不住日子里的暖意,更挡不住那些悄悄萌发的新希望。
她知道,这只是又一个开始。只要一家人同心协力,用智慧和双手去创造,无论寒冬多么漫长,春天总会如约而至,而属于他们的好日子,也会像技艺坊里的物件一样,越来越精致,越来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