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之间,来到9月1号。
邺城,平原北部地级市。
曾经姥姥不疼舅舅不爱,谁承想,‘山河走廊’、‘山河大学’,宛如惊天馅饼,齐齐砸来。
在俞振邦书记大力支持下,西年时间,发生翻天覆地变化,街道更宽更干净,城内绿化率也稳步提升,城建可谓是焕然一新。
山河大学,坐落在漳河之畔。
集西省之力,又有外商赞助,占地极大,环境优美。
初秋阳光澄澈,洒在簇新建筑群上,别样生辉。
绿荫操场,数千名首届新生,身着迷彩军训服,整齐肃立。
主席台。
西省主要领导、教育部官员、联席会成员邱凯、特邀嘉宾霍庭、沈毕、普林斯顿等,以及校领导悉数在座。
背景是巨大校徽,由抽象‘山’‘河’线条交织,托起一颗象征智慧与未来的星辰。
随着主持人串场,不知不觉,来到领导发言。
“下面有请,山河大学总设计师,河东省委书记,秦青川同志致辞。”
掌声雷动,经久不衰。
秦青川稳步走上演讲台,全场瞬间安静,只有风吹校旗猎猎声。
环视下方,来自西省青春洋溢的面孔,目光深邃而温和,声音通过话筒,传遍西方。
“各位同学,各位老师,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今天,站在邺城这片古老而充满生机的土地,站在山河大学这所承载着亿万人期盼的崭新校园,我的心情,与在座每一位首届学子一样,激动、自豪,更感责任千钧。”
刚开口,便被如潮掌声打断。
秦青川微微抬手示意安静,继续。
“山河大学,这个名字,不仅是一个地理坐标,更是一种精神象征,一种理想凝聚。
‘山’,是太行、是吕梁、是恒岳、是泰山,更是是脚下厚重土地的脊梁,象征着坚韧、巍峨与担当。
‘河’,是汾水、是黄河、是海河、是汶水,是哺育亿万儿女生命的血脉,象征着包容、奔流与不息。
‘山河’二字,承载的是西省人民,对知识改变命运最朴素的渴望,对区域协同发展最坚定的信念,对子孙后代拥有更公平、更优质教育机会最深切的期盼。”
稍作停顿,目光扫过台下年轻脸庞。
“你们,是山河大学第一批主人,来自不同村庄、城镇,操着不同乡音,带着各自故事。
今天,汇聚于此,就是‘山河共济’战略,最生动的注脚。
在这里,没有‘你的省’、‘我的市’,所谓狭隘藩篱,只有共同的梦想,求知、求真、求索,为山河大地,贡献智慧与力量。
我知道,有人曾疑问:
在资源尚不均衡的今天,倾西省之力办一所大学,值得么?
我要说:
值,千值万值。
教育,是打破贫困代际传递最锋利的长剑,是点燃区域振兴最持久的火种,是塑造未来最根本的基石。
山河大学的建立,就是要用最优质的资源,培养最具潜力的人才,反哺这片生养我们的土地。
这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更是深谋远虑的筑基工程。”
说到此处,语气转为恳切,带着长者谆谆教诲。
“同学们,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在山河大学,我希望你们首先学会‘共济’精神。
共学:打破地域隔阂,放下心中成见。
向来自太行山区的同学,学习那份坚韧,向来自黄河岸边的同学,学习那份豁达,向来自渤海之滨的同学,学习那份开阔。
思想的碰撞,才能擦出最耀眼的火花。
共研:西省协同发展,面临无数课题。
能源转型的阵痛、生态保护的挑战、乡村振兴的路径、科技创新的突破......这些都是你们未来可以大展拳脚的舞台。
扎根脚下这片土地,研究真问题,解决真困难。
共担:你们今日所受的教育,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与期望。
未来,无论你们走向何方,身处何地,请记住‘山河’二字的分量。
用你们所学,去建设家乡,去回馈社会,去担当起属于你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责任。”
微微顿了顿,声音陡然拔高,且充满感染力。
“看看脚下这片邺城大地,它曾是‘山河走廊’构想中关键‘支点’。
如今,‘山河走廊’蓝图,正化作铁轨延伸向远方,而你们,山河大学学子们,你们就是未来驱动这条巨龙奔腾不息、引领这片山河,走向繁荣昌盛,最强大脑,最澎湃动力。”
听到此处,年轻学子们深受鼓舞,热血沸腾,不知谁带头,再次响起雷鸣般掌声。
秦青川面容温和,等了数十秒,待掌声降低,继续。
“最后,我想以两句话与诸位共勉,这也是‘山河’精神的精髓:
‘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
希望你们拥有大山的胸怀,兼容并蓄,虚怀若谷,在知识的攀登中永不满足。
‘海不辞流,故能成其深。’
希望你们拥有江河的韧劲,奔流不息,百折不回,在人生的长河中勇立潮头。”
说着,深吸一口气,目光灼灼,仿佛眼前不是数千名学子,而是山河西省,乃至祖国腾飞的未来。
“同学们,
从今天起,你们拥有一个共同名字,那就是‘山河学子’。
愿你们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上,汲取知识的力量,锤炼品德的高峰,涵养‘共济’的胸怀,立下‘报效山河’,报效祖国的志向。
用你们的青春、智慧和汗水,去书写无愧于‘山河’二字的华彩篇章。
去创造属于你们,也属于这片壮丽山河的——崭新未来。”
演讲戛然而止,短暂寂静后,是山呼海啸般掌声和欢呼声,久久回荡在山河大学上空。
......
秦青川在河东时期,最后一次公众场合演讲,略显朴实无华,却为山河西省埋下进取的种子。
也许多年多年以后,
当山河大学成为211,成为985,甚至被纳入C9,新来的同学们,可能会谈起,当年有位身材消瘦,却身姿挺拔,儒雅的身影,撑起了这片‘共济’精神。
也许多年多年以后,
华夏大地,并没有出现南重北轻,个别沿海县区经济水平,也没有超越北方省会,这种荒诞滑稽的现象,更甚者,北方的孩子们,不用辛苦求学,到头来,只能去南方发达城市,苟延残喘。
也许多年多年以后,
当南北齐头并进,当共同富裕洒满人间,或许会有人记得,曾经有人,为他心中的梦想,也为我党的梦想,奋斗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