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峰默默地坐在那里,眉头紧锁,脑海中的思绪如潮水般翻涌不息。他一遍又一遍地思考着眼前的状况,然而无论怎样绞尽脑汁,似乎都只有一个答案——答应对方的要求。
李婉柔才仅仅六岁而已,天真无邪的她还不懂得生活的艰辛;而自已呢?也不过才十三岁罢了。这样稚嫩的肩膀,能够承担起什么样的重担呢?若是想要像后世那样去学一门手艺谋求生路,那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要知道,在这古老的时代里,学习手艺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且不说能否拿到工钱,光是东家愿意供饭吃,就已经算是很不错的待遇了。
而且,大多数情况下,学艺的期限起码得从三年开始算起。即便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学有所成,还得继续无偿为东家效力好几年才能真正获得自由之身。
如此算来,前前后后少说也要耗费四五年的光阴。到那时,不仅分文未进,就连是否能够掌握真本领都难以预料。
可是,如果选择去给别人做义子,情况则大不相同。尽管需要干一些下人所做的杂务,但好歹还能有少许工钱可拿。
更何况,刚才那个男人已经明确表示过,等李峰和李婉柔长大之后,可以自主决定是留下还是另寻出路。
想到这里,李峰抬起头,目光坚定地看向面前的男人,毫不犹豫地说道:“我们答应。”
男人见李峰答应嘴角露出一抹微笑,随后道:“好,先将你妹妹放在马车上吧!现在还是要去寻一个郎中。”
只见李峰毕恭毕敬地对着面前的男人深深地躬身行了一礼,口中诚恳地说道:“多谢老爷。”那男人见状,微笑着伸出手来轻轻地揉了揉李峰的脑袋,语重心长地说道:“傻孩子,叫什么老爷呢?从今日起,你便是我的义子了,以后你既可以唤我作父亲,亦可称我为义父。”听到这话,李峰先是微微一愣,随即眼中闪过一丝惊喜之色,赶忙应声道:“是,义父。”
这时,男人忽然脸色一变,神情严肃地看着李峰问道:“方才听你提及襄阳府外发生了民乱,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李峰不敢怠慢,连忙将襄阳府外所发生之事详细地向男人讲述了一番。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待李峰叙述完毕之后,男人不禁长长地叹息了一声,感慨万分地道:“唉,这些百姓可真是苦命之人啊!原本我还打算前往襄阳府拜访一位德高望重的故人,如今既然出现了这般状况,那便暂且搁置此行吧。”顿了顿,男人转头看向李峰,接着说道:“对了,你且先登上马车,咱们一同去离此地最近的县城为你妹妹请来一位医术高明的郎中。”
李峰重重地点了点头,然后小心翼翼地登上了马车。此时此刻,他的内心内心满是忧虑和不安,因为尽管妹妹的高烧症状已经有所缓解,然而他却不敢心存侥幸,猜测妹妹的病情是否真的有好转了。
就连李峰自已也完全不清楚李婉柔究竟是染上了风寒,亦或是患上了其他更为严重的病症。在这个令人倍感无奈和抓狂的古代社会里,李峰深深地觉得,不管身患何种疾病,似乎都有可能夺走一个人的生命。
就在这时,伴随着马夫用力地挥动着他手中那根长长的马鞭,只听见“啪”的一声脆响,马车迅速调转方向,朝着离此地最近的那个县城疾驰而去。然而,此时此刻的李峰却浑然不知,在大明王朝广袤无垠的土地上,许多地方都已经爆发了规模不一的民乱。
这些民乱的起因各不相同,有的是由于官府在赈灾工作方面表现不力所引发的,百姓们忍无可忍;还有一些则是别有用心之人故意在人群之中煽风点火、巧言蛊惑所致。尽管目前这些民乱大多还仅局限于城外闹腾,但是当地的各级官员早已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一般,急得团团转,个个都如坐针毡。毕竟,谁也无法预料到这些饥饿难耐、情绪激动的灾民是否会突然对县城发起猛烈的攻击。
无独有偶,李峰等人即将前往的那个县城此刻同样正面临着类似的棘手状况。虽然暂时还没有出现民众直接攻打县城的局面,但城外却是一片喧嚣嘈杂,乱成一团糟。那些闹事的人们不停地制造各种混乱,使得整个县城周边的局势变得异常紧张和危险。
而此时的京师皇城内,刚刚登基的崇祯皇帝头非常的疼。
心情也是非常烦躁,他这个皇帝刚刚登基,虽然是皇帝,但权力却并没有牢牢的掌控在自已的手中。
每日面对魏忠贤都如履薄冰,甚至在皇宫内也不敢吃皇宫内的食物。
而是让自已的皇后在信王府每日烙上几张大饼带在身上。
如果饿了就咬几口怀中的大饼,甚至夜晚睡觉也是小心翼翼,生怕第二日睁开眼睛自已就一命呜呼了。
尽管崇祯皇帝内心极度渴望能够在夜间回到自已曾经居住过的信王府度过一宿,但那权倾朝野、令人畏惧的魏忠贤却巧言令色地以“天子不可在外过夜”这一理由硬生生地将其想法给阻拦了下来。
要知道,这位号称“九千岁”的魏忠贤,他的威名绝非浪得虚名。在整个朝廷之上以及宫廷内外,几乎无人胆敢忤逆他的意思,更别提驳他的面子了。如今的崇祯皇帝,就仿佛一只被困于精美笼子中的金丝雀,虽身份尊贵,却失去了自由,只能终日困守在那看似华丽却又充满束缚的皇宫之中。
与此同时,聪慧且隐忍的崇祯皇帝一直在暗中精心策划着铲除魏忠贤的计谋。因为他深知,只有让魏忠贤命丧黄泉,,自已才能真正掌握至高无上的权力,成为名副其实的天下之主。如此一来,许多悬而未决之事也能迎刃而解了。然而当下,崇祯皇帝正为陕西地区发生的一系列棘手问题而感到焦头烂额。
就在崇祯皇帝刚刚登上皇位不久之后,智勇双全的袁崇焕挺身而出,向其进献了一个雄心勃勃的“五年平辽计划”。听到此等宏伟规划,崇祯皇帝不禁龙颜大悦,对袁崇焕更是寄予厚望,信任有加。一时兴起之下,他毫不犹豫地大笔一挥,下令从户部调拨半数的钱粮给予袁崇焕,全力支持他去实现那个振奋人心的“五年平辽计划”。
但现在看着陕西的奏章,崇祯帝非常后悔当时将户部一半钱粮划拨给袁崇焕。
现在国库内的钱粮已经剩下没有多少,然而一封封请求朝廷拨付银钱的奏章却一封封的到来。
现在崇祯帝的案头全部都是请求拨款的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