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化学实验课点燃了学生们的探究热情后,高三(18)班的生物课堂也悄然酝酿着一场变革。生物老师李明哲,一位充满活力、热爱自然的年轻教师,看着学生们对着书本上干巴巴的植物图片和细胞结构图昏昏欲睡,心里很不是滋味。
“林老师,我觉得生物这门学科,光靠书本和图片是远远不够的。”课间,李明哲找到了林晓阳,开门见山地说,“生命在于体验,在于观察。我想……能不能带(18)班的学生走出课堂,去学校附近的小青山搞一次植物标本采集活动?”
“校外教学活动?”林晓阳有些意外,但更多的是赞同,“李老师,你的想法很好!让学生亲近自然,实地观察,肯定比死记硬背效果好得多!这也是我们一首倡导的实践教学方向。”
“是啊!”李明哲兴奋起来,“小青山植物种类还算丰富,离学校也近,安全性相对较高。我们可以让学生分组观察记录,采集一些常见的植物标本,回来后还可以指导他们制作成展板。这不仅能巩固课堂知识,还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这个主意太棒了!”林晓阳立刻表示支持,“不过,校外活动需要向学校报备审批,而且……学生的安全问题是重中之重,部分家长可能会有顾虑。这些都需要我们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和沟通。”
“我明白。”李明哲点点头,“安全预案我己经初步构思了,包括路线规划、人员分组、应急措施等等。至于家长那边,可能需要林老师您多费心了。”
“没问题!”林晓阳拍了拍胸脯,“家长工作我来做。我相信,只要我们把活动的意义、详细的安排和完善的安全保障措施都讲清楚,大部分家长会理解和支持的。您就负责把活动方案做得更细致些,我们一起向学校申请!”
接下来的几天,林晓阳和李明哲分头行动。李明哲细化了活动方案,勘察了路线,准备了采集工具和急救用品。林晓阳则利用家长会和电话沟通的方式,耐心地向每一位家长解释活动的意义和安全保障措施。
“林老师,去山里?安全吗?万一被蛇虫咬伤怎么办?”一位家长在电话里忧心忡忡。
“请您放心,”林晓阳耐心地解释,“我们选择的路线是成熟的登山步道,会尽量避开草丛茂密的地方。李老师和我会全程带队,并且配备了驱虫药水和常用的急救药品。我们还给每位学生购买了短期意外保险。这次活动主要是让孩子们接触自然,观察植物,不会进行危险的攀爬活动。”
“可是……高三了,会不会太耽误学习时间?”另一位家长提出了疑问。
“这次活动安排在周末,占用的是课余时间。”林晓阳回答,“而且,实地观察和标本采集本身就是生物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帮助学生更首观地理解知识点,激发学习兴趣,对学习是有促进作用的。”
经过反复沟通,大部分家长最终都同意了。学校方面,在看到详细的活动方案和安全预案后,也很快批准了这次校外教学活动。
活动当天,阳光明媚,秋高气爽。高三(18)班的学生们穿着轻便的服装,背着背包,在林晓阳和李明哲的带领下,兴致勃勃地来到了小青山脚下。久违的户外活动让这些平日里埋首于书山题海的少年少女们显得格外兴奋。
“同学们,今天我们不是来游山玩水的。”李明哲站在队伍前面,手里拿着一个扩音器,“我们的任务是观察、记录和采集。大家注意看你们手中的《常见植物识别手册》,尝试在路边找到它们,记录下它们的生长环境、形态特征。采集标本时要注意,每种植物只采集少量带有代表性特征的部分,比如一片叶子、一朵花,不要破坏整株植物,更不要采摘受保护的珍稀植物!”
学生们立刻以小组为单位散开,好奇地观察着周围的一草一木。
“快看!这是书上说的三叶草!”
“这边有好多蒲公英!它的种子是靠风传播的。”
“老师,这个红色的果子能吃吗?”(被李明哲及时制止:“不认识的野生植物千万不能随便吃!”)
最让林晓阳和李明哲感到欣慰的,是黄志强的变化。这个平时因为身体原因总是显得有些恹恹的男生,到了山林里,却像是换了个人。他不再需要同学搀扶,精神焕发地走在队伍前面,手里拿着一本厚厚的植物图鉴,看得格外认真。
“李老师,您看,这棵树的叶子是羽状复叶,边缘有锯齿,应该是构树。”黄志强指着路边一棵不起眼的小树,语气肯定地说。
李明哲凑过去仔细看了看,又翻了翻图鉴,惊讶地发现黄志强说得完全正确。“没错!黄志强同学观察得很仔细啊!构树的生命力很强,在很多地方都能看到。”
得到老师的肯定,黄志强腼腆地笑了笑,眼中闪烁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光芒。他继续往前走,时而蹲下身子观察地上的苔藓,时而抬头辨认树上的鸟巢,那份专注和投入,与平时判若两人。
实践活动中,还涌现出好几位“黑马”。比如平时沉默寡言、成绩平平的女生王静,竟然能准确地辨认出好几种草药,她说小时候跟奶奶在乡下住过一段时间,认识不少植物。还有动手能力强的张浩然,用带来的小刀和绳子,很快就制作了一个简易的标本夹。这些在课堂上难以展现的才能,在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也赢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刮目相看。
采集活动结束后,学生们带着满满的收获回到学校。接下来的几周生物课和课外活动时间,李明哲指导大家整理标本、查阅资料、制作标签,并将采集到的植物标本精心制作成了一块块图文并茂的展板。从植物的分类、形态特征到药用价值、生态意义,每一块展板都凝聚着学生们的汗水和智慧。
恰逢学校一年一度的生物周,(18)班的这些标本展板被安排在教学楼大厅展出,吸引了众多师生驻足观看。看着自己亲手采集和制作的标本得到大家的认可,(18)班的学生们脸上都洋溢着自豪的笑容。这次活动不仅让他们学到了知识,更增强了班级的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
“林老师,李老师,”一天放学后,黄志强特意找到了两位老师,脸上带着一种郑重的神情,“谢谢你们组织了这次活动。我现在觉得……生物真的很有意思。我……我想好了,将来高考,我想报考生物科学或者植物学相关的专业。”
听到黄志强的话,林晓阳和李明哲都愣住了,随即心中充满了巨大的喜悦和感动。这次看似普通的校外实践,竟然为一个迷茫的少年点亮了人生的方向!
“好!志强!有目标就好!”林晓阳激动地拍了拍他的肩膀,“只要你努力,一定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李明哲也欣慰地笑着说:“志强,如果你对生物专业感兴趣,以后有什么问题,随时可以来找我交流。”
送走黄志强后,李明哲感慨地对林晓阳说:“林老师,说实话,这次活动带给我的触动,比给学生的还要大。以前我总觉得,高三教学,就是围绕着考点转,把知识点讲透,让学生多做题就行了。但现在我发现,教育的本质,可能真的像你说的,是点燃火焰。看到学生们在自然中那种求知的眼神,看到黄志强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我才真正体会到作为一名生物老师的价值和幸福。”
林晓阳微笑着点头:“是啊,李老师。知识不应该仅仅是书本上的文字,更应该是与生活、与自然相连接的体验。我们做的这些尝试,就是希望让教育回归它的本真,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生命的奇妙和成长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