凛冽的北风呼啸着掠过华北平原,却无法阻挡京汉铁路工地上热火朝天的景象。钢轨如同黑色的巨龙,在铁道兵们的汗水与号子声中不断延伸。西十岁的铁道兵王铁柱摘下结满冰霜的棉帽,用粗糙的手背抹去额头的汗水,望着远处驶来的蒸汽机车,眼底闪烁着兴奋的光芒。这是他参与铺设的第三段铁轨,每一根枕木、每一颗道钉,都凝结着他对未来的憧憬。
“铁柱!” 工头的喊声穿透寒风,“今晚加班铺最后一段,上头说洋行的钢材明早就到!” 王铁柱应了一声,转身抄起撬棍。他想起离家时妻子塞进行囊的布鞋,又想起儿子在信中说学校开设了铁路课程,心里涌起一股暖流。在这个钢铁与蒸汽交织的时代,他第一次觉得自己的劳作与国家的命运如此紧密相连。
与工地的火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沿线村庄的不安。在河北正定,白发苍苍的李老太爷拄着拐杖,颤巍巍地站在村口。望着不远处正在修建的铁路桥,浑浊的老眼里满是忧虑:“这铁轮一响,地脉都要被震断了!老祖宗的风水可怎么办?” 他召集全村老少,在祠堂里摆开香案,祈求神灵庇佑。然而,年轻人们却对这条 “钢铁巨龙” 充满好奇,偷偷跑到工地边缘,看着轰鸣的机器和忙碌的工人,心中暗暗向往外面的世界。
当第一列火车鸣着汽笛驶过正定县城时,整个村庄都沸腾了。村民们从西面八方涌来,看着这个冒着白烟的庞然大物呼啸而过,惊呼声、议论声此起彼伏。李老太爷的孙子小宝瞪大眼睛,拽着爷爷的袖子兴奋地喊:“爷爷快看!铁房子会跑!” 老人却面色阴沉,转身回了家,嘴里喃喃自语:“世道变了,世道变了……”
在城市里,铁路带来的冲击更为剧烈。汉口大智门火车站,人潮如织,汽笛声、叫卖声、行李箱的拖拽声交织在一起。茶馆老板老周望着站前广场上的新式旅馆和西餐厅,眉头紧锁。曾经,他的茶馆是往来客商歇脚的好去处,如今却门可罗雀。“这火车一通,洋人的玩意儿都跟着来了。” 他一边擦拭着蒙尘的茶碗,一边叹气,“再这么下去,咱们这些老营生可怎么活?”
然而,也有人敏锐地捕捉到了商机。商人陈启沅在火车站旁开了一家货运代理行,专门为往来客商办理托运。他戴着西洋眼镜,手持怀表,周旋于各国商人之间,生意做得风生水起。“铁路就是财富的动脉。” 他常对伙计们说,“只要抓住机会,不愁没钱赚。” 在他的带动下,火车站周边迅速形成了一片繁华的商业区,茶楼、客栈、商铺鳞次栉比。
铁路的开通,也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在上海,《申报》刊登了一则新闻:一位女子乘坐火车前往南京求学,这在以往是难以想象的。报纸上还介绍了火车的安全设施和乘车礼仪,引发了社会的广泛讨论。“女子抛头露面,成何体统!” 守旧派人士在茶馆里激烈抨击,而进步青年们却纷纷点赞:“这是文明开化的标志!”
在紫禁城,溥仪通过电报时刻关注着铁路建设的进展。当得知京汉铁路提前竣工时,他兴奋地在养心殿内来回踱步。“传旨,” 他对军机大臣们说,“朕要亲自乘坐首列火车,巡视沿途。” 消息传出,朝野震动。保守派大臣们纷纷上书劝阻,认为 “天子乘车辇,乃祖宗成法,不可轻废”。但溥仪心意己决:“铁路乃强国之本,朕要让天下人都看到,大清正在走向新的时代。”
首列火车出发当日,沿途百姓夹道观看。溥仪身着便服,站在车窗前,向欢呼的人群挥手致意。火车穿越崇山峻岭,驶过田野村庄,窗外的景色飞速倒退。他望着窗外,心中感慨万千:这条钢铁动脉,不仅缩短了地域的距离,更将开启一个全新的时代。而在这铁轮滚滚声中,古老的中国,正艰难而坚定地迈向现代化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