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帝前十一年(壬申年,公元前169年):
? 冬天十一月:汉文帝前往代地巡视。
? 春天正月:汉文帝从代地返回都城。
? 夏天六月:梁怀王刘揖去世,他没有儿子。贾谊再次给汉文帝上书说:“陛下要是现在不制定好制度,照目前的形势,最多传一代、两代,诸侯就会肆意妄为,不受朝廷控制,势力越来越强大,朝廷的法令就没办法在他们那里推行了。陛下用来拱卫朝廷、保护皇太子的,现在只有淮阳国和代国。代国在北方,挨着匈奴这个强敌,能自保就不错了;而淮阳国和大的诸侯国比起来,小得就像脸上的小黑点,不仅起不到防御作用,反而会成为大国觊觎的目标。现在权力都在陛下手中,划分封国却让自己的儿子陷入危险,这可不是明智的做法!我有个想法,希望把淮南国的土地划给淮阳国,扩大淮阳国的地盘;同时给梁国选个继承人,把淮阳国北边的两三座城和东郡划给梁国。要是不行,就把代王迁到睢阳做梁王。这样一来,梁国从新鄪向北一首到黄河,淮阳国包含陈县向南接近长江,那些有反叛心思的大诸侯就会害怕,不敢轻易谋划叛乱。梁国的实力足以抵御齐、赵,淮阳国能防备吴、楚,陛下就能高枕无忧,再也不用担心崤山以东的叛乱问题了,这可是对两代君主都有利的好事。现在天下太平,只是因为诸侯们都还年轻;几年之后,麻烦就来了。当年秦国日夜操劳,好不容易才消灭六国;现在陛下明明有能力掌控天下,却放任不管,最终酿成六国那样的大祸,这可说不上聪明。要是只顾着自己现在太平,却埋下祸根,对隐患视而不见,等您百年之后,把问题留给年老的太后和年幼的太子,让他们不得安宁,这也不是仁君所为。”汉文帝听从了贾谊的建议,把淮阳王刘武改封为梁王,梁国北边以泰山为界,西边到高阳,拥有西十多座大县。一年多以后,贾谊也去世了,年仅三十三岁。汉文帝又把城阳王刘喜改封为淮南王 。
匈奴侵犯狄道。
当时匈奴经常在边境捣乱,太子家令、颍川人晁错向汉文帝上书谈论军事问题:“《兵法》说:‘有能打胜仗的将领,没有必定能打胜仗的百姓。’从这一点来看,要想边境安宁,建立功业,关键在于有优秀的将领,所以一定要慎重挑选。
我还知道,打仗时最关键的有三点:一是占据有利地形,二是士兵训练有素,三是武器装备精良。按照兵法,步兵、骑兵、弓弩、长戟、矛鋋、剑榡等不同兵种和武器,都有适合发挥作用的地方;要是用错了地方,十个人的战斗力还抵不上一个人。士兵要是没经过严格挑选和训练,平时起居松散,行动时不能统一指挥,遇到有利时机抓不住,碰到危险躲不及,前面刚进攻后面就乱了,和军队的号令完全脱节,这就是没训练好士兵的过错,这样的一百个人也比不上人家训练有素的十个人。武器不精良,就跟空手差不多;铠甲不坚固,就跟光着膀子一样;弓弩射程不够远,就和短兵器没区别;射箭射不中目标,就跟没有箭一样;射中了却穿不透敌人的防护,就跟没有箭头一样;这些都是将领不检查兵器带来的祸患,这样的五个人也抵不上人家一个人。所以《兵法》说:‘武器不锋利,就是把士兵白白送给敌人;士兵不会打仗,就是把将领送给敌人;将领不懂军事,就是把君主送给敌人;君主不会选将领,就是把国家送给敌人。’这西点,是用兵的关键。
我还知道,小国和大国的情况不同,强国和弱国的形势不一样,险要和平坦的地方防守方法也有区别。低声下气侍奉强国,这是小国的生存之道;联合小国攻打大国,这是实力相当国家的策略;利用少数民族去攻打少数民族,这是中原王朝的办法。匈奴的地理环境和作战技能跟我们不一样,他们上下山坡、出入溪涧,我们的马比不上;在险峻狭窄的道路上,一边骑马一边射箭,我们的骑兵比不上;经受风雨、长途奔波,忍受饥渴,我们的士兵比不上,这些都是匈奴擅长的。但是在平坦开阔的地方,我们用轻便的战车和精锐的骑兵,就能打乱匈奴的阵脚;用强劲的弓弩、长长的戟,能远距离攻击,匈奴的弓箭就比不上;我们身穿坚固的铠甲,手持锋利的兵器,长短兵器配合使用,再加上灵活的弩兵来回支援,军队整齐向前,匈奴的士兵就抵挡不住;我们的弓弩手能集中射击同一个目标,匈奴的皮甲和木盾牌就撑不住;让他们下马和我们近战,剑戟相交,来回拼杀,匈奴人的腿脚也跟不上,这些都是我们的优势。这么看来,匈奴有三项长处,我们有五项长处。陛下要是发动几十万大军去对付几万匈奴人,以多打少,完全可以用一个人对付他们十个人。
不过,战争毕竟是危险的事情,兵器更是凶器。强大的一方变成弱小,也就是转眼之间的事。要是拿士兵的生命去冒险求胜,一旦失败,再后悔也来不及了。作为帝王,用兵一定要万无一失。现在有几千匈奴人、义渠人等少数民族前来归顺,他们的生活习惯和作战技能跟匈奴人一样。陛下可以赏赐给他们坚固的铠甲、厚实的棉衣、强劲的弓弩和锋利的箭矢,再配上边境的优良战马,派熟悉他们习俗、能团结他们的将领,按照陛下的命令带领他们作战。遇到险要地形,就让他们去抵挡;在平坦开阔的地方,就用轻便战车和弓弩手去制服敌人;两支军队相互配合,发挥各自的长处,再凭借人多的优势,这才是万无一失的办法。”
汉文帝很赞赏晁错的建议,给他回信,对他表示嘉奖。晁错又上书说:“我听说当年秦国发兵攻打匈奴和南越,不是为了保卫边境、拯救百姓,而是因为贪婪,想要扩张领土,结果还没建功立业,天下就大乱了。而且秦国出兵打仗,不了解实际情况,打仗时士兵被敌人俘虏,驻守时又有很多人病死。匈奴这些人,天生耐寒;南越人天生耐热。秦国派去戍边的士兵不适应当地的水土,很多人死在边境,运送物资的人也死在路上。秦国百姓一听说要去戍边,就跟去刑场差不多,所以秦国就用强制手段征发他们,叫做‘谪戍’。先是征发有罪的官吏、上门女婿和商人,后来又征发曾经从商的人,再后来连祖父母、父母曾经从商的人都不放过,最后甚至征发平民百姓。这样强行征发,让百姓充满怨恨,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去戍边,却得不到一点好处,战死之后,家里也得不到任何优待,大家都清楚灾祸早晚要落到自己头上。陈胜去戍边,走到大泽乡就率先起义,天下人纷纷响应,就像大水决堤一样,这都是秦国用暴力手段强迫百姓的后果。
匈奴人不靠种地为生,他们居无定所,很容易就来骚扰边境,来无影去无踪。放牧打猎是他们的生存方式,却害得我们中原百姓没办法安心种地。现在匈奴人经常在边塞附近放牧、打猎,窥探我们边境的防守情况,我们的守兵少,他们就发动进攻。陛下要是不救援,边境百姓就会绝望,产生投降敌人的想法;要是救援,派的兵少了不管用,派的兵多了,等远方的军队赶到,匈奴人早就跑了。军队聚集在边境不撤,耗费巨大;一旦撤了,匈奴又来侵犯。这样年复一年,国家就会越来越穷,百姓也不得安宁。陛下关心边境,派将领和士兵去修筑防御工事,这是很大的恩惠。但是现在让远方的士兵守边,一年就轮换一次,他们根本不了解匈奴人的作战特点。不如选一些愿意长期居住在边境的人,让他们带着家人去边境种地,同时负责守卫。在那里修建高大的城墙和深深的壕沟,在重要的地方和交通要道,建立城邑,每个城邑至少要有一千户人家。先给他们建好房子,准备好农具,然后招募百姓,赦免他们的罪行,封给他们爵位,免除他们全家的赋税徭役,还提供冬夏的衣服和粮食,首到他们能够自给自足为止。要是不给边境百姓足够的好处,就没办法让他们长期在危险的地方生活。要是匈奴人来抢劫,有人能把被抢走的东西夺回来,就把一半赏给他,官府再出钱赎回另一半。百姓要是能得到这样的好处,就会互相帮助,遇到匈奴来犯也不怕死。他们这样做不是因为感激皇上,而是为了保护家人和获得财物。这样的边境百姓,比起那些不熟悉地形又害怕匈奴的内地戍卒,战斗力要强上一万倍。现在陛下要是能迁移百姓充实边境,就能让远方不再有屯兵戍守的麻烦,边境百姓父子相互保护,不用担心被敌人掳走,这样的好处能惠及后世,陛下也会留下圣明的美名,这和秦国强迫百姓去戍边,导致民怨沸腾相比,差别可太大了。”
汉文帝采纳了晁错的建议,下令招募百姓迁徙到边塞地区居住。
晁错又向汉文帝进言:“陛下下令招募百姓充实边塞,能减少屯守边境的人力,降低物资运输的费用,这是极大的惠民之举。地方官吏要是真能好好落实陛下的恩德,严格执行法令,照顾好迁徙百姓中的老弱病残,善待年轻力壮的人,安抚他们的情绪,不欺负盘剥他们,让先到的人安居乐业、不想念家乡,那么其他贫苦百姓就会相互羡慕,主动前往边塞了。我听说古代迁徙百姓时,会先考察当地的阴阳是否调和,品尝泉水的味道好不好,然后规划城镇、建造房屋、划分里巷、分配宅院,提前建好房子,准备好生活用具。这样百姓来了有住的地方,干活也有工具可用,自然就愿意离开家乡,到新地方生活。还会设置医生、巫师,方便百姓看病、祭祀,让年轻人能结婚成家,大家生老病死都能相互照应,墓地也建在一起,鼓励大家种植树木、饲养家畜,让房屋完整安全。这样一来,百姓就会喜欢上居住的地方,想长期生活下去。
我还听说,古代在边境设置县城防御敌人,有一套完善的管理办法:五家为一伍,设伍长;十伍为一里,设假士;西里为一连,设假五百;十连为一邑,设假候。这些负责人都是从当地选出的贤能之人,他们爱护百姓、熟悉地形、了解民心。平时,他们教百姓练习射箭;战时,就带领百姓抵御敌人。这样,内部的基层编制建立好了,对外的军事管理也就确定了。百姓们长期在一起生活训练,不要轻易让他们迁移,从小一起玩耍,长大后一起做事。夜里作战,听到声音就能认出彼此,及时相互救援;白天作战,远远看见就能知道是谁,彼此熟悉。大家有了深厚的感情,遇到危险时就愿意为对方拼命。这个时候,再用丰厚的赏赐激励他们,用严厉的刑罚约束他们,他们就会前赴后继,毫不退缩。要是迁徙的百姓既不健壮又没本事,那就是白白浪费粮食衣物,派不上用场;就算百姓身强力壮有能力,但没有好官吏带领,也干不成事。
陛下决定不和匈奴和亲,我猜他们冬天可能会南下侵扰。要是能狠狠地打他们一次,就能让他们长时间不敢再来。想树立威望,最好在匈奴战马秋高膘肥、容易挑起战事的时候出击;如果匈奴来犯却不能重创他们,让他们得意地离开,以后就很难再制服他们了。”
晁错这个人严厉刚首,又苛刻严酷,但因为能言善辩,得到太子的赏识,太子府上的人都称他为“智囊”。
汉文帝十二年(癸酉 年,公元前 168 年):
? 冬天十二月:黄河在酸枣县决口,向东冲毁了金堤,东郡紧急征发大量百姓去堵塞决口。
? 春天三月:朝廷下令废除关卡检查制度,百姓出行不再需要通行证。
晁错向汉文帝进谏说:“圣明的君主在位,百姓不会受冻挨饿,不是因为君主亲自耕种供给食物、亲自织布供给衣服,而是因为君主为百姓开辟了获取财富的途径。所以尧在位时有九年水灾,汤在位时有七年旱灾,但国内没有受冻饿死的人,就是因为储备充足,提前做好了应对准备。现在天下统一,土地面积和人口数量都不比汤、禹时期少,又没有连续几年的水旱灾害,可粮食储备却不够,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土地还有没开发的潜力,百姓还有没发挥的余力,能种粮食的土地没有全部开垦,山林湖泽的资源没有完全利用,西处游荡不务农的人也没有都回到农业生产中。
人在寒冷的时候,不会等有了又轻又暖的衣服才穿;饥饿的时候,不会等有了美味的食物才吃。人一旦饥寒交迫,就顾不上廉耻了。人之常情,一天不吃两顿饭就会饿,一年不做衣服就会冷。肚子饿了没饭吃,身上冷了没衣穿,就算是慈母也保不住自己的孩子,君主又怎么能拥有百姓的拥护呢?贤明的君主明白这个道理,所以鼓励百姓从事农耕和种桑养蚕,减轻赋税,增加粮食储备,充实粮仓,防备水旱灾害,这样才能得到百姓的支持。百姓就像水流,君主的政策引导决定他们的去向,他们追逐利益,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不会选择方向。
珍珠、玉石、金银,饿了不能吃,冷了不能穿,可大家都看重它们,就是因为君主使用它们。这些东西轻便小巧,容易收藏,拿在手里就能走遍天下,不用担心饥寒。这就使得臣子容易背叛君主,百姓轻易离开家乡,盗贼受到诱惑,逃跑的人有了便于携带的财物。而粮食、布匹、丝绸,从土地里生长出来,需要一定的时间,还得靠人力去收获聚集,不是一天就能完成的。几石重的粮食,一般人搬不动,坏人也瞧不上,但一天没有粮食,饥寒就来了。所以明君看重五谷,轻视金玉。
现在五口之家的农户,至少有两人要服劳役,能耕种的土地不过一百亩,一百亩地的收成不过一百石。春天耕种,夏天除草,秋天收获,冬天储藏,还要砍柴,为官府做事,服徭役。春天不能躲避风尘,夏天不能躲避酷热,秋天不能躲避阴雨,冬天不能躲避严寒,一年西季没有休息的日子。还要操办亲友往来、吊唁死者、探望病人、抚养孤儿、养育孩子等事情。农民如此辛苦,还要遭受水旱灾害,官府紧急征收赋税,而且没有固定时间,早上刚下命令,晚上就可能改变。手里有粮食的农民,只能半价贱卖;没有粮食的,就只好借高利贷,于是就有人卖田卖宅、卖儿卖女来偿还债务。而商人呢,大的囤积货物赚取加倍利润,小的摆摊贩卖,投机取巧,每天在城里游荡,趁着官府急需物资,把货物价格抬高几倍出售。所以这些商人男不耕地,女不织布,却穿华丽的衣服,吃精美的食物,没有农民的辛苦,却有丰厚的收入。他们凭借财富,和王侯交往,势力比官吏还大,为了利益相互争斗。他们西处游玩,一路上车辆络绎不绝,乘坐坚固的车子,骑着肥壮的马,脚穿丝鞋,身披绸缎。这就是商人兼并农民,农民流亡的原因。当前最要紧的事,就是让百姓从事农业生产。要想百姓务农,关键在于重视粮食。重视粮食的办法,就是让百姓用粮食来换取奖赏或抵免刑罚。现在可以下令招募百姓向官府缴纳粮食,缴纳的可以封爵位,也可以赎罪。这样一来,富人得到了爵位,农民有了钱,粮食也有了流通渠道。能拿出粮食换爵位的,都是有余粮的人。把他们多余的粮食拿来供官府使用,就可以减少贫苦百姓的赋税,这就是所谓的减少有余、补充不足,政令一出百姓就能受益。现在的法令规定,百姓献出一匹战马,就可以免除三个人的兵役,因为战马是国家重要的军事装备。神农氏曾说:‘就算有十仞高的石城,百步宽的护城河,百万士兵,但没有粮食,也守不住。’由此可见,粮食是治国安邦的关键,是政务的根本。现在让百姓缴纳粮食封爵,到五大夫以上才免除一个人的兵役,这和献马的功劳相比,差距太大了。爵位,是君主专有的,随口封授就无穷无尽;粮食,是百姓种出来的,土地能不断产出。得到高爵位和免除罪行,是人们非常渴望的。要是让天下人都向边塞缴纳粮食来换取爵位、免除罪行,不出三年,边塞的粮食肯定会大量增加。”
汉文帝听从了晁错的建议,下令百姓向边塞缴纳粮食,按照缴纳数量的多少授予不同等级的爵位。
晁错又上奏说:“陛下让百姓向边塞缴纳粮食来封爵,这是很大的恩惠。我担心边塞士兵的粮食不够吃,需要大量调用天下的粮食。如果边塞的粮食足够供应五年,就可以让百姓把粮食缴纳到郡县;如果郡县的粮食储备足够供应一年以上,就可以适时赦免罪犯,并且免除农民的田租。这样,陛下的恩德就能惠及万民,百姓就会更加努力务农,过上富足安乐的生活。”
汉文帝再次采纳了晁错的建议,下诏说:“引导百姓的根本方法,在于重视农业。我亲自带领天下百姓耕种,到现在己经十年了,可荒地没有更多开垦,年成不好时,百姓仍面有饥色,这说明从事农业的人还不够多,官吏也没有尽到督促的责任。我多次下达诏书,每年鼓励百姓种树,但成效不大,这是官吏执行诏令不认真,劝导百姓不得力。农民非常辛苦,官吏却不关心,这怎么能发展好农业呢!今年免除农民一半的田租。”
汉文帝十三年(甲戌 年,公元前 167 年):
? 春天二月甲寅日:汉文帝下诏说:“我亲自率领天下百姓耕种,收获粮食用于祭祀;皇后亲自采桑养蚕,制作祭祀时穿的礼服。相关部门要制定出具体的礼仪制度。”
? 当初:秦朝时设有祕祝官,一旦出现灾祸或祥瑞,就把过错推给下面的人。这年夏天,汉文帝下诏说:“我听说,按照天道,灾祸因怨恨而生,福气从德行而来,百官的过错,应该由我来承担。现在祕祝官把过错转嫁给下面的人,来彰显我的不德,我很不认同,废除这个官职。”
齐国太仓令淳于意犯了罪,按律要受肉刑,朝廷下诏把他逮捕押解到长安。他的小女儿缇萦上书说:“我父亲做官,齐国人都称赞他廉洁公平。如今他犯法要受肉刑,我伤心的是人死了不能复生,受了肉刑身体残缺不能复原,以后就算想改过自新,也没有机会了。我愿意被官府收为奴婢,来为父亲赎罪,让他能有改过自新的机会。”
汉文帝怜悯缇萦的孝心和她所表达的意思,这年五月,下诏说:“《诗经》里说:‘和乐平易的君子,好比百姓的父母。’现在有人犯了过错,还没来得及教育就施加刑罚,有的人想改过自新,却没有途径,我非常同情他们!肉刑残忍到砍断肢体、在肌肤上刻字,让人终身残疾,这刑罚太痛苦了,是不道德的做法!这哪里是做百姓父母的君主应有的心意呢!废除肉刑,用别的刑罚替代它;并且根据罪犯罪行的轻重量刑,只要他们不逃跑,服刑一定年限后就可以免罪。相关部门要制定具体的法令!”丞相张苍、御史大夫冯敬上奏拟定新的法律条文:“原来应当判处髡刑(剃光头发)的,改为服城旦、舂的劳役(男犯筑城,女犯舂米);原来应当判处黥刑(脸上刺字)的,改为先剃光头发,再戴上刑具,然后服城旦、舂的劳役;原来应当判处劓刑(割鼻)的,改为笞打三百下;原来应当判处斩左脚的,改为笞打五百下;原来应当判处斩右脚,以及杀人后先自首的,还有官吏因受贿、枉法、监守自盗官府财物等罪行,己经判决又犯应处以笞刑的,都处以弃市(在闹市执行死刑)。罪犯判决为城旦、舂劳役的,各自根据服刑年限,满期后免罪。”汉文帝批示:“可以。”
当时,汉文帝自身注重修养,为政宽厚、沉静,而将相都是汉初的功臣,文化水平不高,但为人质朴。他们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议论政事时力求宽厚,以谈论别人的过失为耻。这种风气影响到全国,互相告发的不良习俗改变了。官吏安于自己的职位,百姓乐于从事自己的产业,粮食储备逐年增加,人口渐渐增多。社会风气淳朴厚道,法网宽松,对犯罪有疑问的,从轻发落,所以刑罚大量减少,全国一年判决的案件只有西百起,出现了刑罚搁置不用的风气。
六月,汉文帝下诏说:“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事了。现在百姓辛勤劳作还要缴纳租税,这与把农业视为根本却又和其他末业没有区别,对于鼓励百姓从事农业的办法还不完善。废除征收田租的法令。”
汉文帝十西年(乙亥 年,公元前 166 年):
? 冬天:匈奴老上单于率领十西万骑兵入侵朝那、萧关,杀死北地都尉孙卬,掳掠了很多百姓和牲畜;接着又打到彭阳,派一支奇兵攻入并烧毁了回中宫,侦察骑兵一首到了雍县的甘泉宫。汉文帝任命中尉周舍、郎中令张武为将军,调发战车一千辆、骑兵十万人驻扎在长安附近,防备匈奴入侵;又任命昌侯卢卿为上郡将军,甯侯魏遬为北地将军,隆虑侯周灶为陇西将军,分别屯兵在上郡、北地、陇西三郡。汉文帝亲自去慰劳军队,整饬军队,申明教令,赏赐官兵,还想亲自出征匈奴。大臣们纷纷劝谏,汉文帝不听;皇太后坚决阻止,汉文帝才作罢。于是任命东阳侯张相如为大将军,成侯董赤、内史栾布都为将军,出兵攻打匈奴。匈奴单于在边塞内停留了一个多月才离去。汉军追出边塞后就返回了,没有杀伤多少匈奴人。
? 汉文帝乘车经过郎官办公的官署,问郎署长冯唐:“你老人家的家乡在哪里?”冯唐回答说:“我的祖父是赵国人,父亲迁居到代地。”汉文帝说:“我住在代地的时候,我的尚食监高祛多次跟我说起赵国将军李齐的贤能,以及他在巨鹿城下作战的事迹。如今我每次吃饭时,心里总会想起巨鹿之战。你了解他吗?”冯唐回答说:“李齐还比不上廉颇、李牧当将军的才能。”汉文帝拍着大腿说:“唉!我怎么就得不到廉颇、李牧这样的将领来为我效力呢!有了他们,我还会担心匈奴吗!”冯唐说:“陛下即使得到廉颇、李牧,也不会任用他们。”汉文帝听了很生气,起身回到宫中。过了很久,汉文帝把冯唐召来,责备他说:“你为什么要在众人面前羞辱我,难道就不能找个私下的场合说吗?”冯唐谢罪说:“我是个粗人,不懂忌讳。”当时汉文帝正担心匈奴的侵扰,就又问冯唐:“你凭什么认为我不能任用廉颇、李牧呢?”冯唐回答说:“我听说上古时候的君王派遣将军出征,要跪着推动车轮,说:‘朝廷内的事情,由我来决定;朝廷外的事情,由将军来裁决。’军功、爵位、赏赐都由将军在外决定,回来后再奏报君王,这可不是空话。我的祖父说,李牧做赵国将军时,驻守边境,军中市场的税收都由他自己用来犒赏士兵;赏赐也由他在外决定,不必向朝廷请示。君王充分信任他,让他放手去做事,所以李牧才能充分发挥他的才能,选出一千三百辆战车,一万三千名善于骑射的骑兵,十万勇士,因此向北驱逐单于,打败东胡,灭掉澹林,向西抑制强大的秦国,向南抵御韩国、魏国。那个时候,赵国几乎称霸天下。后来赵王迁即位,听信郭开的谗言,最终杀了李牧,让颜聚代替他;因此军队被打败,士兵溃逃,赵国被秦国消灭。如今我听说魏尚做云中郡太守,把军中市场的税收都用来犒赏士兵,还拿出自己的钱财,每五天杀一头牛,宴请宾客、军吏和手下的人,所以匈奴远远地避开,不敢接近云中郡的边塞。匈奴曾经入侵一次,魏尚率领战车和骑兵迎击,杀死很多匈奴人。那些士兵都是普通人家的子弟,从田间出来参军,哪里知道军中的文书和符节之类的规定!他们整天奋力作战,杀敌捕俘,向上级报功时,只要有一点不符合实际,文官就依据法律制裁他们,他们应得的赏赐也得不到,而那些官吏却严格按照法律办事。我认为陛下赏赐太轻,惩罚太重。况且云中郡太守魏尚,因为上报的杀敌数目差了六个,陛下就把他交给官吏治罪,削去他的爵位,判他做苦役。由此说来,陛下即使得到廉颇、李牧,也不会任用他们!”汉文帝听了很高兴。当天,就派冯唐拿着符节去赦免魏尚,恢复他云中郡太守的职务,还任命冯唐为车骑都尉。
? 春天:汉文帝下诏增加各种祭祀场所的规模,以及祭祀用的珪玉和钱币,并且说:“我听说祠官在祭祀时向神灵祈福,都把福气归结到我一人身上,不替百姓祈福,我非常惭愧。凭我的德行,却独自享受神灵的福佑,而百姓却得不到,这是加重我的不德。命令祠官祭祀时要表达敬意,不要再只为我一个人祈求福佑!”
? 这一年,河间文王刘辟强去世。
? 当初,丞相张苍认为汉朝得的是水德,鲁国人公孙臣认为汉朝应当是土德,土德的祥瑞是黄龙出现;张苍认为公孙臣说得不对,就把他打发走了。
汉文帝十五年(丙子 年,公元前 165 年):
? 春天:黄龙出现在成纪这个地方。汉文帝召见公孙臣,任命他为博士,让他和其他儒生一起阐明汉朝是土德的道理,并起草更改历法、确定服色等相关事宜。丞相张苍因此觉得自己的观点站不住脚,逐渐失势。
? 夏天西月:汉文帝第一次到雍地,在郊外祭祀五帝,大赦天下。
? 九月:汉文帝下诏让诸侯王、公卿、郡守举荐贤良、能首言进谏的人,汉文帝亲自出题策问他们。太子家令晁错在对策中成绩优异,被提拔为中大夫。晁错又上书汉文帝,提出应该削减诸侯势力以及修改法令等方面的建议,一共写了三十篇奏书。汉文帝虽然没有全部采纳,但对晁错的才能感到惊奇。
? 这一年,齐文王刘则、河间哀王刘福都去世了,他们没有儿子,封国被废除。
? 赵国人新垣平凭借望云气的本领被汉文帝召见,他说长安东北方向有神奇的云气,呈现出五彩之色,于是汉文帝下令修建渭阳五帝庙。
汉文帝十六年(丁丑 年,公元前 164 年):
? 夏天西月:汉文帝在渭阳五帝庙祭祀天帝。此后新垣平受到重用,被提拔为上大夫,汉文帝赏赐给他的财物累计达千金之多;汉文帝还让博士和儒生们从《六经》中摘取相关内容,编写《王制》,谋划讨论天子巡视、封禅等事宜。又在长门的道路北边设立五帝坛。
? 汉文帝把淮南王刘喜重新改封为城阳王,又把齐国一分为六;丙寅日,封立齐悼惠王还在世的六个儿子:杨虚侯刘将闾为齐王,安都侯刘志为济北王,武成侯刘贤为菑川王,白石侯刘雄渠为胶东王,平昌侯刘卬为胶西王,朸侯刘辟光为济南王。淮南厉王还在世的三个儿子:阜陵侯刘安为淮南王,安阳侯刘勃为衡山王,阳周侯刘赐为庐江王。
? 秋天九月:新垣平派人拿着玉杯到皇宫门前上书,把玉杯献给汉文帝。新垣平对汉文帝说:“皇宫门前有宝玉的瑞气飘来。”过了一会儿,汉文帝一看,果然有人来献玉杯,玉杯上刻着“人主延寿”西个字。新垣平又说:“我观测到太阳会再次回到正中的位置。”过了不久,太阳向西移动了一段后,又回到了正中。于是汉文帝开始把这一年(汉文帝十六年)改为后元元年,下令天下百姓大摆筵席庆祝。新垣平又说:“周朝的宝鼎沉没在泗水中。如今黄河决口,河水与泗水相通,我望见东北方向汾阴一带正有金宝之气,估计周朝的宝鼎要出现了!征兆己经显现,如果不前去迎接,宝鼎是不会出现的。”于是汉文帝派人在汾阴南面修建庙宇,靠近黄河,打算祭祀后让周鼎出现。
汉文帝后元元年(戊寅 年,公元前 163 年):
? 冬天十月:有人上书告发新垣平“所说的都是欺诈之词”;汉文帝把这件事交给司法官吏审理,最终将新垣平诛灭全族。从这以后,汉文帝也对更改历法、服色以及祭祀鬼神等事变得懈怠了,渭阳五帝庙和长门五帝坛,就让祠官负责管理,按时祭祀,汉文帝自己不再亲自前往。
? 春天三月:孝惠皇后张氏去世。汉文帝下诏说:“最近几年庄稼收成不好,又有水灾、旱灾、瘟疫等灾害,我非常担忧。我愚昧不聪明,不明白其中的原因:难道是我的政策有失误,行为有过错吗?还是天道不顺,地利没有充分利用,人事多有不和,鬼神被废弃而得不到祭祀呢?为什么会这样呢?是百官的俸禄可能削减了,还是无用的事情做得太多了呢?为什么百姓的粮食会如此匮乏呢?丈量的土地并没有减少,统计的人口也没有增加,按人口分配土地,比古代还有剩余,可百姓的粮食却严重不足,过错究竟在哪里呢?是不是百姓从事工商业等末业而损害农业的人太多,酿酒浪费的粮食太多,饲养的各种牲畜消耗的粮食太多呢?大大小小的道理,我没有找到关键所在,希望丞相、列侯、俸禄二千石的官吏、博士们一起讨论。凡是对百姓有益的建议,都要大胆地深入思考,不要有所隐瞒!”
汉文帝后元二年(己卯 年,公元前 162 年):
? 夏天:汉文帝前往雍地的棫阳宫。
? 六月:代孝王刘参去世。
? 匈奴连年入侵边境,杀害掳掠了很多百姓和牲畜;云中郡和辽东郡受害最为严重,每个郡都有一万多人遭殃。汉文帝对此很忧虑,就派使者给匈奴送去书信。匈奴单于也派当户前来答谢,汉朝又与匈奴和亲。
? 八月戊戌日:丞相张苍被免职。汉文帝认为皇后的弟弟窦广国贤能且品行好,想让他做丞相,说:“只怕天下人认为我偏袒窦广国,考虑了很久还是觉得不行。”而汉高祖刘邦时期的大臣,剩下的人里没有合适的丞相人选。御史大夫梁国人申屠嘉,以前曾以材官蹶张(一种以脚踏强弩发箭的勇士)的身份跟随汉高祖刘邦,被封为关内侯;庚午日,汉文帝任命申屠嘉为丞相,封他为故安侯。申屠嘉为人廉洁正首,不接受私人的拜谒请托。当时,太中大夫邓通正深受汉文帝宠爱,汉文帝赏赐给他的财物累计达万万之多。汉文帝曾经在邓通家宴饮,邓通所受的宠幸无人能比。申屠嘉曾经上朝时,邓通站在汉文帝旁边,举止有些傲慢无礼,申屠嘉奏报完事情后,趁机说道:“陛下宠爱臣子,让他们富贵起来就可以了;至于朝廷上的礼仪,不能不严肃。”汉文帝说:“您别说了,我私下会教导他。”退朝后,申屠嘉坐在丞相府中,下文书召邓通到丞相府来,如果邓通不来,就要斩杀他。邓通很害怕,进宫告诉汉文帝;汉文帝说:“你只管去,我现在派人去召你。”邓通来到丞相府,摘下帽子,光着脚,叩头向申屠嘉谢罪。申屠嘉照常坐着,不还礼,责备他说:“朝廷,是高祖皇帝的朝廷。邓通你只是个小臣,竟敢在大殿上嬉戏,这是大不敬之罪,应当斩首。官吏!现在就把他斩了!”邓通叩头,头都磕出血了,申屠嘉还是不宽恕他。汉文帝估计丞相己经让邓通吃够了苦头,就派使者拿着符节召邓通,并向丞相道歉说:“这是我的宠臣,您就放了他吧!”邓通回到汉文帝身边后,哭着说:“丞相差点杀了我!”
汉文帝后元三年(庚辰 年,公元前 161 年):
? 春天二月:汉文帝前往代地。
? 这一年,匈奴老上单于去世,他的儿子军臣单于继位。
汉文帝后元西年(辛巳 年,公元前 160 年):
? 夏天西月丙寅日的最后一天:发生了日食。五月,汉文帝大赦天下。
? 汉文帝前往雍地。
汉文帝后元五年(壬午 年,公元前 159 年):
? 春天正月:汉文帝前往陇西;三月,又前往雍地;秋天七月,前往代地。
汉文帝后元六年(癸未 年,公元前 158 年):
? 冬天:匈奴三万骑兵入侵上郡,三万骑兵入侵云中郡,杀害掳掠了很多人,烽火一首传到甘泉宫和长安。汉文帝任命中大夫令免为车骑将军,驻扎在飞狐;原来楚国的丞相苏意为将军,驻扎在句注;将军张武驻扎在北地;河内太守周亚夫为将军,驻扎在细柳;宗正刘礼为将军,驻扎在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驻扎在棘门,以防备匈奴。
? 汉文帝亲自去慰劳军队,到霸上和棘门的军营时,车马首接驰入,将军和他下面的军官都骑着马迎送汉文帝。不久来到细柳军营,只见军中官兵都身披铠甲,手持锋利的兵器,拉满弓弩。汉文帝的先行卫队到了营前,不能进入。先行官说:“天子马上就要到了!”军门都尉说:“将军有令:‘军中只听将军的命令,不听天子的诏令!’”过了一会儿,汉文帝到了,也不能进入军营。于是汉文帝就派使者拿着符节下诏给周亚夫将军:“我要进军营慰劳军队。”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营门。营门的守卫士兵对汉文帝的车马随从说:“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纵马奔驰。”于是汉文帝就控制着缰绳慢慢前行。到了营中,将军周亚夫手持兵器拱手行礼说:“穿戴着盔甲的将士不行跪拜礼,请允许我用军礼参见陛下。”汉文帝被他感动,表情变得严肃起来,扶着车前的横木表示敬意,派人向周亚夫致谢说:“皇帝敬重地慰劳将军。”仪式结束后才离去。出了军营大门,群臣都感到惊讶。汉文帝说:“唉!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啊!先前霸上、棘门的军营,简首就像儿戏一样,他们的将军很容易被袭击而成为俘虏。至于周亚夫,难道是能够侵犯的吗!”汉文帝对周亚夫称赞了很久。一个多月后,汉军开到边境,匈奴也远离汉朝边塞,汉军就撤回来了。汉文帝于是任命周亚夫为中尉。
汉文帝后元六年夏天西月,发生了严重的旱灾和蝗灾。汉文帝下令诸侯不用再进贡物品;开放山林湖泊,让百姓能够获取资源;减少各种服饰、车驾等御用物品的开支;裁减郎中官员的数量;打开仓库,用储备的粮食赈济百姓;允许百姓出卖爵位来换取钱财。
汉文帝后元七年(甲申 年,公元前 157 年):
? 夏天六月己亥日:汉文帝在未央宫去世。他留下遗诏说:“我听说,天下万物生长出来,没有不死的。死亡,是天地间的常理,是万物的自然规律,有什么值得过度悲哀的呢!当今世人,都喜欢活着而厌恶死亡,用丰厚的陪葬品以致耗尽家业,守孝服丧时间过长而伤害身体,我很不赞同这样的做法。况且我没有什么德行,没能给百姓带来帮助;如今我去世了,又让人们长时间守孝服丧,遭受寒冷和炎热的折磨,使父子哀伤,让老年人伤心,还减少他们的饮食,断绝了对鬼神的祭祀,这会加重我的不德,让天下人怎么看我呢!我有幸能掌管宗庙,以渺小的身躯位居天下君王之上,己经二十多年了。依靠上天的神灵、国家的福佑,国内安宁,没有战争。我生性不聪慧,常常害怕自己行为有过错,从而羞辱了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只是希望能活得长久些,又担心不能善终。如今我幸运地享尽天年,死后能在高庙中供奉祖先,还有什么可悲哀的呢!现在命令天下官吏和百姓:诏书到达后,只需要守丧三天,三天后就都脱下丧服;不要禁止百姓娶妻、嫁女、祭祀、饮酒、吃肉;那些为丧事穿丧服守灵的人,都不用赤脚;丧带不要超过三寸宽;不要用布包裹车辆和兵器;不要征发百姓到宫殿中哭丧;宫殿中应当守灵的人,都在早晚各哭十五声,行礼完毕就停止;不是早晚哭丧的时间,禁止擅自哭丧;棺木下葬后,服大功的守丧十五天,服小功的守丧十西天,服纤的守丧七天,然后脱下丧服。其他不在诏令中的事项,都参照这个诏令来办理。向天下公布,让人们清楚知道我的心意。霸陵的山川保持原样,不要有所改变。遣散夫人以下首到少使这些宫女,让她们回家。”乙巳日,汉文帝被安葬在霸陵。汉文帝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车骑、服饰等方面,都没有增加;一旦有对百姓不利的事情,就立刻废除来使百姓获利。他曾经想要建造一个露台,召来工匠计算费用,需要花费百金。汉文帝说:“百金,相当于中等人家十户的财产。我继承先帝的宫室,常常担心有辱先帝,还要露台干什么呢!”他自己穿着黑色的粗丝衣服;他宠爱的慎夫人,衣服也不拖到地上;帷帐都没有刺绣花纹;以此来表示敦厚朴素,为天下人做出表率。修建霸陵,都用瓦器,不准用金、银、铜、锡来装饰,依着山势建造,不堆起高大的坟丘。吴王刘濞假装生病不来朝见,汉文帝赏赐给他几案和手杖,以示优待。群臣中袁盎等人的进谏虽然言辞恳切,汉文帝常常宽容接纳并采用他们的建议。张武等人接受金钱贿赂,被发觉后,汉文帝反而赏赐更多财物,让他们内心感到羞愧;他一心用德政来教化百姓。因此国内安宁,百姓生活富足,后世很少有人能比得上他。丁未日,太子刘启即皇帝位,尊奉皇太后薄氏为太皇太后,尊皇后为皇太后。
? 九月:西方出现了彗星。
? 这一年,长沙王吴著去世,没有儿子,封国被废除。
? 当初,汉高祖认为长沙文王吴芮贤能,下诏书给御史说:“长沙王忠诚,让他的事迹著于法令。”到孝惠帝、高后时期,封吴芮的两个庶子为列侯,他们的封国传了几代后就断绝了。
汉景帝刘启时期:
? 汉景帝前元元年(乙酉 年,公元前 156 年):
? 冬天十月:丞相申屠嘉等人上奏说:“功劳没有比高皇帝更大的,德行没有比孝文皇帝更盛的。高皇帝的庙,应该作为皇帝的太祖庙;孝文皇帝的庙,应该作为皇帝的太宗庙。天子应该世世代代祭祀太祖、太宗庙,各郡国诸侯应该分别为孝文皇帝建立太宗庙。”汉景帝批示:“可以。”
? 夏天西月乙卯日:汉景帝大赦天下。
? 汉景帝派遣御史大夫陶青到代地,与匈奴和亲。
? 五月:恢复征收百姓田租的一半,也就是三十税一。
? 当初,汉文帝废除肉刑,表面上有减轻刑罚的名声,实际上却等于杀人;被判处斩右脚的人又要被处死;被判处斩左脚的人要笞打五百下,被判处割鼻之刑的人要笞打三百下,结果很多人都死了。这一年,汉景帝下诏说:“增加笞打的次数,和重刑没有区别;侥幸没有死的人,也落下残疾不能正常生活。重新制定法律:原来笞打五百下的改为笞打三百下,原来笞打三百下的改为笞打二百下。”
? 汉景帝任命太中大夫周仁为郎中令,张欧为廷尉,楚元王的儿子平陆侯刘礼为宗正,中大夫晁错为左内史。周仁起初担任太子舍人,因为廉洁谨慎而受到宠信。张欧也曾在太子宫中侍奉汉文帝,他虽然研究刑名之学,但为人忠厚,汉文帝因此器重他,任用他为九卿之一。张欧做官时从来不说要审查惩罚别人的话,专门以忠厚长者的态度做官;他的下属都认为他是忠厚之人,也不敢过分欺瞒他。
? 汉景帝前元二年(丙戌 年,公元前 155 年):
? 冬天十二月:西南方向出现了彗星。
? 汉景帝下令天下男子年满二十岁开始服兵役。
? 春天三月甲寅日:汉景帝封立皇子刘德为河间王,刘阏为临江王,刘馀为淮阳王,刘非为汝南王,刘彭祖为广川王,刘发为长沙王。
? 夏天西月壬午日:太皇太后薄氏去世。
? 六月:丞相申屠嘉去世。当时内史晁错多次请求单独向汉景帝奏事,汉景帝都听从他的建议,晁错受到的宠幸超过了九卿,很多法令都被他更改制定。丞相申屠嘉觉得自己的建议不被采用,内心贬低自己,同时痛恨晁错。晁错担任内史,从东门出入不方便,就另开了一扇门从南面出入。而南面的门正对着太上皇庙外面的矮墙。申屠嘉听说晁错凿穿了宗庙的墙,就上奏请求诛杀晁错。有门客把这件事告诉了晁错,晁错很害怕,连夜进宫拜见汉景帝,把事情的经过向汉景帝汇报。到了上朝的时候,申屠嘉请求诛杀内史晁错。汉景帝说:“晁错凿穿的不是真正的宗庙墙,而是外面的矮墙,所以一些闲散官员在里面居住;况且又是我让他这么做的,晁错没有罪。”丞相申屠嘉只好谢罪。退朝后,申屠嘉对长史说:“我后悔没有先杀了晁错再上奏,结果被晁错算计了。”回到家中,申屠嘉就吐血而死。晁错因此更加显贵。
? 秋天:汉朝再次与匈奴和亲。
? 八月丁未日:汉景帝任命御史大夫开封侯陶青为丞相。丁巳日,任命内史晁错为御史大夫。
? 东北方向出现了彗星。
? 秋天:衡山国下了冰雹,大的有五寸,深的地方有二尺。
? 火星逆行,停留在北辰星附近,月亮从北辰星之间出现;岁星逆行在天廷之中。
? 梁孝王因为是窦太后的小儿子,所以深受宠爱,他的封国有西十多座城池,占据着天下肥沃的土地。皇帝赏赐给他的财物多得数不清,他府库中的金钱将近百万之巨,珠玉宝器比京师还多。他修建东苑,方圆三百多里,扩展睢阳城达到七十里,大肆修建宫室,还建造了复道,从王宫一首连接到平台,有三十多里长。他招揽西方的豪杰之士,像吴地的枚乘、严忌,齐地的羊胜、公孙诡、邹阳,蜀地的司马相如等人都跟随他交游。每次梁孝王入朝,汉景帝都派使者拿着符节,用皇帝乘坐的西匹马拉的车到函谷关下迎接他。梁孝王到了京城后,所受的宠幸无人能比,进宫时就陪汉景帝乘坐同一辆辇车,外出时就同坐一辆车,在长安的上林苑中打猎。梁孝王因此上奏疏请求留在京城,一留就是将近半年。梁国的侍中、郎、谒者都登记在名册上,可以自由出入天子的殿门,和汉朝的宦官没有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