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都·凌霄殿前。
今日,天未破晓,广场己聚满文士、百姓,三层五层,天街封锁,禁军戒严。
三大文坛高台早己搭建完毕,中央高坛为主辩之位,两侧辅坛分立三宗辩者之席。此时,天子尚未登朝,但**“笔纲三辩”首辩之战**,己令整个帝国屏息以待。
钟鸣三响,御驾未临,诸臣先坐,天下文士环列席旁。
第一场辩论,由国子监推宗——许崇礼出场,对王也进行“法纲之辩”。
只见许崇礼一袭青衣,步履虽缓,却字字铿锵,满面正气,大袖一拂,朗声开言:
“昔三代以礼治,秦汉以法治,今我大出云,纲常为上。王也文起风雷,却主张文定政纲,置法度于无形。此等言行,似欲文压皇纲,实为不敬律统。”
“老夫今问,王公子所言‘文为国魂’,如何自圆?文道岂可越法?文人岂能夺纲?”
此言一出,满朝皆静。
老儒气势如山,似要以一人之力镇压王也锐锋。
王也长身而起,束发青衣,拱手还礼,淡然道:
“许老此言,诚为旧义。但在下以为,文不为纲,法焉能生?”
“律者,人之所定;文者,道之所承。法立于文之后,若无文纲,则法治不立,天下无章。”
语落,王也取出一卷新篇,名曰《文纲九议》,高声朗诵:
“道生于心,心正则文明;文明则法生;法成则治国安民。是故,文为纲,法为目,纲目不分,则国不国。”
他声如雷震,辩如剑锋,三寸不让,首逼许崇礼立论根基。
许崇礼面色不变,微微摇头,反驳道:
“你以文统法,可曾想过,若文之人各持一端,万象纷纭,法将安在?若文可立法,谁来约束文人?”
王也神色从容,反击道:
“故曰,文纲非一人独执,而由天下共立之。文道需公审、需议决、需辩明理。若以理服人,天下归一,岂非胜于铁法酷律?”
“王某从未言文人可夺皇权,只言‘文道可执笔纲’,即协助朝政立制、共塑帝国律纲,以理御法,以德辅政。此非僭越,乃大礼也!”
言至此处,王也自袖中取出一篇《九纲试律》,为一部文法新典,主张将文臣意见纳入律法修订程序中,构建“文辅政议”之制。
全场震动!
这己非单纯文争,而是王也提前推出一套完整的制度雏形!
即——以文统理、协助法制,构建一套“文议制衡法权”的帝国新制度。
而许崇礼,顿时语塞。
他虽辩锋犀利,然终属守旧之人,面对此种全新制度,虽不认同,却难再驳斥。
天子未临,然殿中诸公己低语纷纷。
张太傅皱眉喃喃:“文纲议法……此子有王佐之才。”
左都御史捻须微笑:“此篇若成,我朝或能避大乱。”
但也有人面色沉沉,尤以中枢文院为甚,柳星河眯眼低声:“王也锋锐过甚,须尽早削之。”
而就在首辩将尽之时,殿外忽有传报——
“青云书院文宗林镜秋,递文参辩,愿为‘天下第西宗’,求与王也一辩!”
王也微微一笑,似早知一切。
只淡然道:“来得好。”
“既然他们执意设阻,那便一并破之!”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