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云皇城,紫宸天阙。
自王也“文压百家”之名传出,不过两日,满朝震动,风云暗涌。天子赵景曜于御书房连发三道密旨,意召王也入宫议道,并亲下诏令:文道既兴,宜辨其统。
这一诏,震惊朝野。
“文统”二字,自圣皇百年前确立儒家正统以来,己久未变。如今新文道崛起,百家共鸣,若真将其列入“国本文统”之议,那便不只是褒奖,而是动国基、改国制的大事!
是日清晨,王也独自一人,入紫宸宫。
不着朝服,无礼部引荐,仅凭一道诏令首入大内,史无前例!
宫门之外,文武百官早己列班待立。天子尚未召朝,但为观其人、听其语,几乎举朝皆至。
张宗师亦到,立于诸儒之后,目光灼灼,带着微微欣慰。
“看今日这局,怕是当年圣皇召诸子、定儒统之后,百年来最盛的一场文道之议。”
“但也最险。”
……
乾阳殿中。
王也步入殿前,不卑不亢,微一拱手:“出云学子王也,拜见天子。”
高坐龙案之后的赵景曜,年约三十,身着玄金帝袍,神色沉稳,五官俊朗而不柔,目光中自带威压。
此人登基六年,整饬朝纲,礼治中兴,虽年轻却极具手腕,被称“少帝之才”。
此刻,他抬眼看王也,缓缓开口:
“你便是……文压百家的王也?”
王也平静答道:“不过言中有理,诸子共鸣,非我独能,是文道合于时势,自生感应。”
赵景曜轻笑:“少年果然不骄,难怪连张宗师都言,你有‘道主之资’。”
他微微挥手,殿后锦帘徐徐拉开,露出一座玉案,其上陈列数卷文书,正是:
——《礼纲大典》《墨律新篇》《文锋十策》《治世文纲》
皆为王也近月来讲道时所成,被诸家弟子整理为册,进呈天听。
“你这几篇文章,不讲一家之言,却能通百家之理,朕很欣赏。”
“可你知否,朕为何召你?”
王也目光一凝:“为‘文统’。”
赵景曜缓缓点头。
“不错。”
他站起身来,负手而立,语气沉稳,却字字如雷:
“我出云一国,以儒为纲三百年。如今百家齐鸣,新道初兴,若置之不理,必致学风崩解;若贸然立之,又恐百家反噬、纲常动摇。”
“朕召你,只问你一事。”
“你王也——可愿为朕,制定新‘文统’?”
此言一出,乾阳殿外一片哗然!
这不只是承认王也的地位,而是将他置于文道主编纂者、帝国文统制订者的位置,几乎等同于“文圣”!
王也沉默良久,终于缓缓抬头,语出惊人:
“我可立文统,然不为一家之文统。”
“我所立者,当是——百家共道,天下文章共主之统!”
赵景曜眸中微动。
“若百家纷争,谁来执衡?”
王也回答:
“以道为衡,以义为准。道不正,统不立;义不明,文不兴。愿陛下赐我三月,我将会聚百家之长,制定一部新统之章。”
“若成——请天子立之为国学之本,百世之道。”
赵景曜眼中,首次露出震撼之色。
这不是一个少年该说的话,但却无法反驳。其志,其胆,其识,俱在一人之上!
他沉吟片刻,朗声道:
“好!朕许你三月!”
“若你所成文统,真可济学纲、辅朝政、安民心——”
“朕便封你,为**‘帝国太子文师’!**”
……
乾阳殿外,群臣哗然!
“太子文师?那不是帝师之位?!”
“前朝十年都未立帝师,此子真要成了天下文道之主?”
“太快了,太猛了……连陛下都愿赌此局。”
张宗师却轻声道:“他值得。”
……
三月为期,王也走出紫宸殿,诸儒、诸子、诸家皆己在前候立。
王也环顾众人,眼中光如火。
“我要立一统,为百家之主,诸君可愿,助我?”
墨者柳正拔剑而笑:“为文章止战,墨家愿随。”
道者张清拱手:“若为正道,天下何惜?”
法家宋律低声道:“若统中有法,我等不弃。”
张宗师负手而立:“太清书院,为你开馆三月。你要立道,老朽,亲为副讲。”
王也微笑点头,目光遥望北方天穹:
“文道兴,诸天动。”
“这只是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