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南海疆,风浪如怒,惊澜岛,宛若深海孤石,静立于无边涛潮之中。
此岛数百年来罕有人至,因传言此地有古圣遗阵,凡人不得靠近,久而久之,反成一片禁区,朝廷不理,百家不问。
而今日,一艘不起眼的青篷小舟,却逆浪而行,破浪首入岛屿北岸。
舟上之人,正是王也。
他披一身青袍,面容宁静,眼神却比海风还锐利。
“诸子图录,记百家真义,立于先秦之末,据闻封藏于此……若得此录,我之纲,可成三分之一。”
王也心中沉思,踏足岛岸之刻,忽然脚下一震。
轰——
一道无形气场,如重锤轰胸,猛然扑来!
这是文气之压!
但王也身负“文正印”与“道纲残页”,文气反震,一步不退,任风雷咆哮,自顾前行。
他抬头看去,只见岛中林木枯败、山岩嶙峋,中央却赫然矗立着一座石殿。
石殿青铜为骨、朱红为柱,殿前浮雕“诸子百家”之像:儒生持卷、墨者执笔、兵家执剑、阴阳观星、道门垂钓……
殿门之上,西字大字赫然在目:
“百家之源!”
王也深吸一口气,踏步向前。
可就在他手欲触门之际,一道苍老却浩大的声音在他脑海炸响:
“欲启诸子图录者,先应诸子之问!”
嗡——
殿门忽现一道光墙,无数符文浮现,化作一道虚幻身影。
那身影盘坐虚空,衣着朴素,气度却如天地师表:
“第一问——汝可明道?”
王也凝神,文气涌动,朗声而答:
“道者,本也。人法自然,物从其理。文载道,道化世,是为文纲之基!”
虚影稍显虚化,却未消散。
“第二问——汝可立德?”
王也拱手而立:
“德者,道之容。无德之道,易走歧途。我立纲之志,首在明理,其次存心,欲以礼化人,以义正世。”
虚影再次晃动,第三问至:
“第三问——汝可尊理而不执于私?”
这一问极重!
王也默然,想起过往种种:韩厉对他之信、赵景曜之意、墨青之言、天下风云、百家争鸣……
他深吸一口气,沉声应道:
“我非圣贤,亦难无私。但所立之纲,必不为私用!”
“若一日我文纲为私,道乱纲崩,我当自焚其文、自灭其身!”
轰!!
虚影凝聚,低语一声:“此子,可传。”
随即虚影化光,融入石门之中。
殿门,缓缓开启!
……
王也步入古殿,石门背后,是一片似幻似真的空灵世界。
墙壁之上,一幅幅壁画浮现——儒门讲学,墨者卫国,道家论虚,兵家布阵,阴阳祭星……
在正中央石台之上,安放着一卷青铜古书,书名赫然为:
《诸子图录》!
王也缓步前行,刚欲触碰,忽有一道身影从殿后显现。
那人须发如银、面容清冷,手执一柄灰铜笔,笔身浮印“守典”二字。
“后学王也,拜见前贤。”王也微拱手,神情恭敬。
那人却不语,只一挥笔,虚空浮出八字:
“若欲得录,先胜我道!”
笔落之处,气机狂涌,天地如墨!
王也心头一震,霎时间如入梦境,但却是文字构筑的世界!
——一页页古书飞舞,一道道先贤文影如浪袭来!
他明白了:这是典守之灵以“文意”为兵,以“诸子文字”为敌,将百家文意化为攻势,考验其承纲之才!
……
王也催动文气,体内“文纲残页”流转,道念澎湃!
他以《新纲》为骨,以自身理念为笔,书出一篇《诸子归一章》!
“儒尊德义,墨重兼爱,道归自然,法以律衡,兵崇制势,阴阳观象……万道殊途,皆为济世!”
轰——
虚空之中,百家之文相争,而王也以纲为阵,强势镇压!
当最后一缕阴阳文字被其笔锋扫开之刻,典守之灵缓缓点头,口中轻吐西字:
“可得此录。”
《诸子图录》缓缓飘向王也。
他伸手接过,整个人气机为之一变,体内文气化形,隐有万千书卷虚影流转。
这是——
文道之真形!
王也静立良久,终于踏出古殿,回望那座“百家之源”,一语不发。
他己明白,所谓文道之纲,不是“权”,而是“理”。
不是要“统一百家”,而是要“使百家得立之道”。
回程之舟,在海浪中飘然而去。
王也低声喃喃:
“从今往后,文纲归我,百家得容。”
“诸子之路,从我始新。”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