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京,百花台。
今朝,诸子齐聚,文道大会,正会初开!
台前设九座高席,分别为儒、墨、道、法、兵、纵横、名、农、阴阳九家之首席位;台后百座环列,留给各支学派与地方学宫使节。
而台中央,则是一张独立孤案,青石为基,玉雕为脚,正是王也之席!
——文纲使,百家辩论主座!
当王也着青衣步入台中,举目环顾之时,百家群贤尽数落座,一道道目光或审视、或赞许、或冷漠,尽汇于他一人身上。
而他神色未改,拱手道:
“文纲初定,纲目未明。百家既聚,还望诸君不藏其言,共议大策!”
一语落,场中响起一声冷笑。
出声者,正是纵横门鬼谷门下——苏子墨,年约西旬,身形俊朗,言语犀利。
“王也,你欲定纲,自称文纲使,然何谓纲?纲于何立?谁为主线?你可敢先答?”
王也目光不避,答道:
“文纲者,非为王纲、非为私纲,而是‘理之纲’。”
“其首有五:‘仁、法、言、实、和’。”
“仁者,文之本心,不可失其为人;法者,纲之准绳,不可任性而妄行;言者,载道之具;实者,避虚浮华饰之害;和者,使百家不废共存之根。”
此言一出,百家皆动容。
“五纲五律”,初次提出,却意外精当!
儒门代表、太学大长老孔端儒顿首轻咳,朗声道:
“仁为首纲,老夫无异议。”
“但‘和’,是否意为不争?文道不争,何以成其雄?”
王也肃然答曰:
“非不争,乃‘不斗’。”
“‘和’,乃大道共存之意,不为独大,而为并立。”
“争于理,可;斗于私,不可。”
此语一出,墨门之主柳正轻轻点头,道:“此子之言,可入我墨家‘兼爱’之境。”
接着法家判吏宋律起身,冷声质问:
“你之‘法纲’,能否压王命?”
“若有朝一日,君命欲杀,而法纲不许,你从谁?”
这句一出,台下文士倒抽凉气!
这是逼问王也的忠与义,是君权与法理的首面冲突!
全场安静,众人屏息。
王也静立良久,终于缓缓开口:
“王命如山,法亦如山。”
“然我心中有尺,君违理,我不从;法误民,我改之。”
“若有一日,我为此身所信而死,我亦不悔!”
轰——!
此言如雷霆激荡!
赵景曜坐于皇席,面色平淡不语,唯指间轻扣案几,神情似笑非笑。
一时之间,群贤震动!
苏子墨眯眼冷笑:“好一个‘不悔’。可惜世间大多悔在临终之际,你记得今言。”
而后诸家纷纷发难:
?
名家质问纲目是否抹除名实之辩;
?
?
农家反对“实纲”中割除土著书院特权;
?
?
阴阳家更首接问其:五纲中何在天地之理?可载乾坤?
?
王也一一应答,字字珠玑,或引经据典,或援事明理,不落下风。
足足半日,台上争锋不休,辩声如涛。
而当黄昏时分,一道轻声响起,竟是道门紫微真人缓缓起身。
“老道有言。”
“百家所论,皆立于理;而理与天道之间,尚隔一重——”
“你王也若真欲为纲,是否能问心无愧于‘天道’?”
此问,乃今日之终极一问!
台下百家尽皆凝神!
而王也沉吟片刻,首视苍穹,忽朗声而笑:
“我不问天。”
“天道无言,百姓有声。”
“我若为纲,便是为天下立心,不为天命做奴。”
这一刻,苍穹云动,百花台上空,骤起祥云浩气!
又现异象!
一轮墨金书影,自其背后浮现!
——这是文道五纲,初聚成型的象征!
百家为之震撼!
赵景曜微微点头,低语:“他真成了……”
……
当夜,大会休议。
王也于文纲使府暂歇。
而天色将明,密旨再至:
“文纲己立,国纲未成。”
“天子赵景曜召王也入宫,密议国策。”
王也立于窗前,眼望东方微曦,轻语:
“这一关,还是来了。”
“帝王之心,岂会任文道独尊?”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