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伴读:我助太孙定乾坤
建文伴读:我助太孙定乾坤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建文伴读:我助太孙定乾坤 > 第38章 釜底抽薪清旧账

第38章 釜底抽薪清旧账

加入书架
书名:
建文伴读:我助太孙定乾坤
作者:
常看常赢
本章字数:
2226
更新时间:
2025-06-07

腊月的风卷着雪粒子扑在承光殿窗纸上,细碎的雪粒如针尖般敲打窗纸,发出沙沙的轻响。陈恪盯着案头那叠泛黄的账册,指节抵着眉心——魏思远连夜送来的十年漕运旧账,墨迹己褪成茶褐色,却在“税粮损耗”一栏密密麻麻记着:洪武二十三年,苏州府报损三千石,实入库仅一千八;洪武二十五年,松江府核销海难五千石,海图上标注的沉没地点,竟与当年官方商船航线错开二十里。

“大人,”魏思远缩着脖子站在廊下,棉袍下摆沾着星点墨渍,脸颊因连日熬夜而略显苍白,声音有些嘶哑,“小的翻了三天三夜积年旧档,连寒山寺的香灰都落了半本账。您看这……”他喉结动了动,“李维翰在任十二年,税粮‘失踪’总数怕有二十万石。”

陈恪的指甲深深掐进掌心,指尖传来微微刺痛。前世读《明实录》时总觉“漕运亏空”西字轻飘飘,此刻对着这些浸透霉味的数字,方知每一笔都是刀刃——二十万石米粮,够北平驻军吃半年,够山东灾民撑过三个荒春。

更要命的是账册末页夹着张皱巴巴的纸条,是某任仓官的私记:“李督宪言,北地边将苦冷,税粮折银送些炭敬也是该的。”纸张粗糙,边缘还沾着些许尘土,仿佛是从废纸堆中翻出。

“好个‘炭敬’。”陈恪将账册重重拍在案上,墨汁溅在“洪武二十七年”那页,正好糊住“大同镇军饷”五个字,墨香混着霉味扑鼻而来。他扯过火盆边的狐裘披在魏思远肩上:“去值房歇着,天亮陪我进宫。”狐毛柔软温热,带着淡淡的烟熏气息。

乾清宫的地龙烧得正旺,暖意蒸腾,朱允炆却攥着“十年亏空清单”首发抖,龙袍下的膝盖抵得御案吱呀响:“二十万石……二十万石!”他突然将清单拍在陈恪面前,玉扳指磕出脆响,“朕登基时户部报漕运盈余,原是拿这些烂账填的窟窿!”

殿外传来脚步声,黄子澄掀帘而入,手里还攥着江南巡抚的八百里急报:“陛下,江南巡抚今早递来手本,说漕运整顿后仓储吃紧,求朝廷拨银三十万两……”他瞥见案上的清单,胡须猛地一颤,“这是……”

“黄大人来得巧。”陈恪从袖中抽出另一叠文书,正是各府县近年漕运奏报,纸张微凉,墨色新润,“您看苏州府去年报‘风灾损粮’,可《苏州府志》记着当年风调雨顺;松江府说‘船触暗礁’,可老船工都知道那片水域暗礁十年前就被炸平了。”他抬眼看向黄子澄,目光如炬,“所谓仓储吃紧,不过是有人想拿新银填旧窟窿。”

朱允炆突然抓起朱笔,在江南巡抚的奏疏上画了个大大的叉:“陈伴读说得是,不清旧账,如何定新额?”他转向司礼监掌印:“传旨,着陈恪为漕运亏空核查组主事,节制六部科道,凡阻挠核查者,以欺君论!”

陈恪跪在丹墀下,能听见自己心跳如擂鼓,耳畔仿佛还能听到远处更鼓声和宫墙外风雪呼啸的声音。

这一世,他要让那些粮仓,装满的不只是米粮,是天下人对建文朝的信。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