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渐浓,林宇轩将笔记本合拢,纸上的数字是他刚收到的货款金额。虽然不多,却是他在校园里摸索出的第一桶金。卖卖二手书,帮人跑腿,组织了几次老乡的小型聚会,这些不起眼的小事,累积起来竟也填补了生活费的缺口。
更重要的是,他感受到了市场的脉搏。小小的校园,蕴藏着各种需求。他坐在图书馆冰冷的椅子上,脑海里勾勒的却是省城繁华街道的景象。家乡的两家“轩婉”店,运营己经步入正轨,现金流稳定,老客户不少。但林宇轩知道,小镇的市场终究有限,真正的战场在省城,那是更大的舞台,也意味着更残酷的竞争。
他利用周末时间,独自背着一个旧背包,像一个普通的大学生。他的目的地不是景点,而是那些人流最密集的核心商圈。解放路步行街,新华路,他一家家服装店地逛。高端品牌店里,模特身上的衣服价格令人咋舌,店员的语气带着一种疏离的专业。他站在橱窗外观察进出的顾客,注意到她们的穿着打扮和气质神态,这些都是他从未在家乡见过的“高端”。
他也去了服装批发市场,嘈杂、拥挤,空气里弥漫着布料和灰尘的味道,各种风格的衣服堆积如山。价格低廉,但质量参差不齐。在这里,他看到了家乡很多服装店的影子。“轩婉”如果只是复制家乡模式,根本无法在省城立足。
坐在快餐店里,林宇轩面前放着半凉的套餐,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全是观察心得。他咬着笔帽,眉头紧锁。
“这市场竞争太激烈了,得另辟蹊径。”
他翻看着记录的数据,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针对年轻白领女性,那些设计感强、品质好又不至于奢侈的品牌,似乎还有不小的市场空间。
“差异化。”他在本子上重重写下这三个字,又画了个圈。
这意味着需要更独特的设计,更高的品质,可能还要推出全新产品线。
“钱,全是钱。”他自嘲地笑了笑,翻看银行账户余额,那个数字像是在嘲笑他的野心。
找铺面更是一场噩梦。几家中介给出的报价让他倒吸凉气。
“黄金地段一个月八万,还不包括物业费。”中介语气轻松,仿佛在谈论一顿午餐的价格。
“能便宜点吗?”
“便宜?”中介笑了,“这条街上排队等铺面的人能从这排到火车站。”
即使次一点的地段,租金也远超家乡。人流量稍微好点的,价格立刻翻倍。
人才问题同样棘手。家乡的店员都是老乡,忠诚度高。在省城,他连个靠谱的朋友都没有,更别说找信得过的员工。
“招来的人万一卷钱跑路怎么办?”这个念头让他夜不能寐。
压力如山,他决定去找经济学教授求教。
教授办公室堆满书籍,连坐的地方都要清理一下。林宇轩将自己的计划和困惑一股脑倒出来。
教授推了推眼镜,“省城市场,是机会,也是陷阱。你的调研有些片面。”
“哪里不足?”
“你只看到了表面现象,没深入了解消费者心理。”教授指着他的笔记,“这些数据告诉你什么?”
林宇轩一愣,“告诉我市场很大?”
“错。它告诉你,市场很复杂。”教授敲了敲桌子,“步子不要迈太大,资金和人才是扩张最容易遇到的瓶颈。”
“那我该怎么办?”
“考虑合作模式。找风投也是条路,虽然现在不像后来那么普遍,但总有资金在寻找好项目。”
教授的话像一盏灯,照亮了前方的路。
接下来几周,林宇轩开始尝试接触商业活动。他挤进各种小型沙龙,通过同学介绍认识新朋友,甚至去参加了几场创业比赛,只为扩展人脉。
“你的服装店概念挺有意思,”一位投资人在交流会上对他说,“但你有样品吗?”
“还在筹备中。”
“那就先做出来再说吧,小伙子。”对方拍拍他的肩,转身离开。
有人对他的项目表示好奇,更多人只是敷衍。被拒绝成了家常便饭,但每次碰壁都让他学到新东西。
一次偶然机会,他认识了一位做服装设计的学姐。
“你的想法不错,但执行难度很大。”学姐首言不讳,“你需要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什么是我的核心竞争力?”
“这个问题,只有你自己能回答。”
林宇轩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计划。省城这个舞台比想象中更复杂,资金、人才、竞争对手,每一样都是难以逾越的高山。
但他没有退缩。反而在一次次碰壁中,野心愈发强烈。
“我一定要在省城闯出一片天。”他在笔记本最后一页写道,“把'轩婉'的名字,刻在这片繁华的土地上。”
即使前路荆棘密布,他也决心一步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