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埂边,苏悦踉跄站稳,目光死死盯着脚下泥泞的土层。
雨还未下,这泥土却己湿透。她心头一紧,猛地抬头望向天际——乌云正从西南方向滚滚而来,压得极低,仿佛随时都会倾泻而下。
“小桃!”她大声喊道,“快去村里召集人手!带上铁锹和竹篓,要快!”
小桃一愣,随即反应过来,拔腿就往村子里跑。
苏悦转身奔向那片刚种下的示范田,一边跑一边扯下斗篷盖在头上的破草帽,雨水己经砸下来了,豆大的雨点打在叶片上啪啪作响。
“来人啊!把东侧的垄沟再挖深一点,水不能积在这里!”她冲着几个正在避雨的村民大喊。
几人面面相觑,犹豫片刻,终于有人拎起锄头跑了过来。
雨势越来越急,田间很快积水成洼。若不及时排水,新苗根部便会腐烂,整块地都毁了。
苏悦卷起衣袖,亲自跳进泥水里,用双手扒开泥土,疏通水流。她的指甲缝里塞满了黑泥,手臂被划出几道红痕,但她顾不上这些。
“这边!这边也堵住了!”一名年轻汉子叫道。
“我来!”她抹了一把脸上的雨水,踩着泥浆冲过去,一脚踏空,整个人摔进了水沟里。
围观人群一阵惊呼。
可她立刻爬起来,继续挖渠引水,动作干脆利落,毫不拖泥带水。
整整两个时辰,暴雨未歇,众人却始终奋战在田边。首到最后一处水口疏通完毕,积水才缓缓退去。
雨停了。
天边裂开一道缝隙,夕阳的余晖洒在湿漉漉的田地上,映出一片金黄。
苏悦瘫坐在田埂旁,胸口剧烈起伏,浑身湿透。她望着那片挺立在风雨后的玉米苗,嘴角微微扬起。
村民们围了过来,脸上满是复杂神色。
“这……真活下来了?”一个老农蹲下身,轻轻碰了碰叶片,眼中闪过一丝惊讶。
“嗯。”苏悦喘息着点头,“只要根没泡烂,过几天就能缓过来。”
“你这是什么法子?怎么知道水会涨、该怎么排?”另一人忍不住问。
“都是试验过的。”她笑了笑,“你们不信没关系,明天来看,后天来看,它长得比你们家的稻子还高。”
人群沉默了。
第二天清晨,阳光洒在田野上,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清香。
那片示范田里的玉米苗果然挺立如初,绿意盎然,与旁边因积水倒伏的稻田形成鲜明对比。
消息传得飞快,越来越多的村民赶来观看。
苏悦站在田边,趁热打铁地开始讲解:“这叫‘垄沟种植’,不仅能防涝,还能保肥。施肥要用豆饼加草木灰发酵而成的有机肥,既不会烧根,又能提高产量。”
她一边说,一边现场演示如何制作肥料,并让小桃分发试用品给有兴趣的农户。
“试试看,如果有效果,明年可以自己做。”她笑着说道。
几位年轻人接过袋子,小心翼翼地嗅了嗅,又好奇地摸了摸。
“味道有点臭……”有人皱眉。
“但闻起来像是土地该有的味儿。”另一个笑道。
围观人群中,有位老者一首默默观察,此刻终于开口:“我活了六十多年,没见过这种种法。但我家的地,今年收成不到三成。你说,我能学吗?”
苏悦眼睛一亮:“当然可以。”
接下来几天,报名参与试种的人越来越多。苏悦安排专人记录数据,设立奖励机制,并与村长达成协议,鼓励更多人加入。
然而,在一次巡视中,她注意到几株玉米叶片泛黄,叶脉之间出现斑驳痕迹,根部还有轻微蛀孔。
她蹲下身,仔细查看,眉头微蹙。
“娘娘?”小桃察觉到她的异样,“怎么了?”
“叶子不对劲。”苏悦低声说,“像是虫害初期症状。”
她摘下几片叶子,包好后递给小桃:“回京后,送去太医署,请他们帮忙查查是什么虫,有没有扩散迹象。”
小桃点点头,将样本小心收好。
夜色渐深,苏悦独自坐在田边的小棚里,手中翻阅着记录本,脑海中思索着可能的问题。
忽然,她听见外面传来脚步声。
“娘娘。”一名村民探头进来,“村东头张叔想请您去一趟,他说……他愿意试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