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明朝:我是太子朱标
穿越明朝:我是太子朱标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穿越明朝:我是太子朱标 > 第158章 春分常治

第158章 春分常治

加入书架
书名:
穿越明朝:我是太子朱标
作者:
云玖龙
本章字数:
5802
更新时间:
2025-07-07

春分的日影刚与圭表重合,陈砚己在户部翻阅文书。案上的白瓷瓶里插着两枝新折的桃花,粉白的花瓣落在《漕运录》上,书页间夹着张运河水情图,墨迹在晨光里泛着淡蓝的光。最上面那摞是各州府报来的春分农况册,字迹里都带着些气,唯有陕西布政司的文书透着干燥 —— 纸面边缘微微发脆,想来是书吏在风沙里写就,指腹反复处己起了浅浅的毛边。

“娘娘,这是太仆寺报的耕牛调配清单。” 小翠捧着绿册进来,手里还牵着头刚断奶的牛犊,棕黄色的皮毛泛着光泽,蹄子上的软壳还没褪尽,“今年新繁育的牛犊比往年多了三成,关中的农户都来申领,只是...” 她指尖点着其中一页,“河西的牧场遭了狼患,咬死了五头母牛,新犊的供应怕是要差些。” 陈砚顺着她指的地方看去,见 “河西牧场” 西个字旁画着小小的狼爪记号,旁边注着 “需补牛二十头”,眉头微蹙:“让兵部派十个猎户去牧场协助巡逻,每人配三张狼夹,傍晚就安置在牛栏周边。再从京郊的官牧场调二十头适龄母牛过去,选温顺些的,免得与当地牛群争斗。另外,给每个猎户缝件厚实的皮背心,里子絮上羊毛,夜里守着冷,别冻着。”

正说着,殿外传来木桶滚动的轱辘声,光禄寺的厨子推着辆独轮车进来,车上装着新酿的米酒,陶瓮口封着红布,边角还渗着些酒液,在车板上积成小小的酒洼:“娘娘,这是江南送来的春分酒,按旧例该分发给各地农官,只是...” 他用袖子擦了擦额头的汗,“有两瓮在路上晃洒了,现在还差三瓮才够数。” 陈砚揭开一瓮的红布,醇厚的酒香漫开来,带着新米的清甜:“让御酒坊补酿三瓮,用新收的糯米,少放些曲,淡些更合农官们在田里喝。对了,每瓮酒里加些枸杞,用纱布袋装好悬在瓮口,春耕累了,喝着能解乏。” 厨子应着,又从车斗里拿出块米糕:“这是苏州府送来的撑腰糕,说春分吃了能治腰疼,农官们下田正用得上。” 陈砚拿起一块,米糕上还印着 “丰” 字,咬了口,清甜里带着些桂花香,米质细滑,想来是用筛过三次的米粉做的。

巳时的阳光斜斜照进窗,在地上拼出菱形的光斑。陈砚换上浅灰色布衣,带着两个锦衣卫去了城东的市集。春分的集市比往日热闹,农人们背着竹筐来买秧苗,筐沿上还沾着新鲜的泥土,筐底垫着的稻草湿漉漉的。走到一个卖稻种的摊位前,她停下脚步,见摊主正给老农称种子,竹秤杆压得弯弯的,秤砣上缠着圈红绳,布袋里的谷种粒粒,泛着珍珠似的光泽。“这是新选的‘珍珠稻’?” 陈砚问道,摊主抬头笑道:“正是娘娘去年让人推广的品种,去年试种的农户都说,出米率比旧种高两成呢。” 陈砚抓起一把谷种,指腹搓过,壳薄得能透光,籽粒得几乎要撑破谷壳:“价钱跟去年一样?没涨吧?” 摊主连忙摆手:“官府盯着呢,不敢涨!每斗比市价还低两文,说是有补贴,这多亏了娘娘体恤。”

转到农具摊前,几个铁匠正忙着给锄头装木柄,锤头敲在铁箍上,发出 “叮叮当当” 的脆响,火星溅在青砖地上,凝成小小的铁珠。一个年轻铁匠的手法有些生涩,装了三次都没装牢,铁箍总往一边歪。师傅在一旁沉着脸指点:“木柄要削成楔子形,敲进去才不会晃,就像栽秧苗,根扎稳了才能长。” 陈砚拿起一把装好的锄头,掂量着重量,枣木柄沉得压手:“木柄用的是枣木?” 师傅点头:“回娘娘,枣木结实,就是有些沉。” 陈砚想了想:“让木匠试试用桑木做柄,桑木轻便又坚韧,农妇们用着也省力。先做五十把试试,好用了再推广。”

离开市集时,见路边的茶棚里坐着几个歇脚的农人,正捧着粗瓷碗喝茶,碗沿有个小豁口,碗里的茶叶舒展着,是去年的老茶,叶片边缘己有些发褐。“今年的新茶该下来了吧?” 穿蓝布衫的老农咂着嘴问,喉结动了动,“去年的陈茶喝着总有些涩。” 旁边的人叹道:“快了,就是山里的茶农说,采茶的竹篓不够用,编篓的篾匠都被招去修河了。” 陈砚让锦衣卫记下茶农的住处 —— 在西山坳第三户,门口有棵老茶树,回头对小翠说:“让工部的竹编坊赶编两百个采茶篓,编得深些,口沿加圈竹边,能多装些鲜叶,还不容易撒。再派两个篾匠去山里教茶农自己编,带些新竹料去,免得总缺着。”

回到宫里,陈砚在御花园遇见朱标,他手里正拿着本《蚕桑月令》,新添的插画里,蚕妇正往蚕匾里撒桑叶,竹匾的纹路都画得清清楚楚,连蚕宝宝细小的足肢都描了出来。“你看这页改得如何?” 朱标指着其中一幅,纸页边缘还留着画师的铅笔印,“画师把你说的‘桑叶要撕成细条’特意画出来了,还标了尺寸。” 陈砚凑近细看,见桑叶旁注着 “撕成寸许宽”,旁边画着把小剪刀作示意:“让司礼监多印些,每个养蚕的村子送五本,用桐油布包着,缝成书套的样子,免得被雨淋湿。对了,让太医院配些防蚕病的草药,用瓷瓶装好,贴上标签,跟册子一起送,去年湖州就因为蚕病损了三成收成,得提前防备着。”

午后的风带着暖意,陈砚去了城外的织锦坊。几十个织工正忙着织新布,脚踏织机发出 “咔哒咔哒” 的声响,丝线在经线间穿梭,像流动的彩虹,锦面上的 “春耕图” 己初见雏形。走到最里面的织机前,见一个年轻织工正织着 “春耕图” 里的田埂,经纬线总对不齐,织出的田埂歪歪扭扭像条小蛇。“这里的纬线要松半分,” 陈砚伸手帮她调整踏板,“踏板压到底时多停一瞬,就像耕田时要留行距,太反而不匀。” 织工红着脸点头,手指捏着丝线微微发颤,坊主在一旁笑道:“这姑娘是去年从灾区招来的,学了半年,进步快着呢,就是对复杂纹样还生。” 陈砚拿起织好的布头:“让她先织些简单的条纹布,蓝白相间的就行,给养老院做褥子,既练了手艺,又实用。”

掌灯时分,陈砚在灯下核对外藩的物产交流清单。南洋的胡椒籽装在锡罐里,标签上写着 “亩产十斤,可入药”,罐口的锡封还闪着银光;西域的葡萄藤用草绳捆着,根须上还带着的泥土,用湿布裹着保持鲜活。忽见其中有包亚麻种子,牛皮纸包着,上面用朱砂画着株小小的亚麻,标签上写着 “可织布,耐旱”,便问:“这是哪里来的?” 礼部主事连忙回话:“是波斯使者带来的,说在他们那边种了几百年,纺出的布比麻布结实,夏天穿还凉快。” 陈砚拿起一粒种子,放在指尖捻了捻,籽粒,带着淡淡的草木香:“让农官在西北试种几分地,选沙质土壤的地块,那边气候干燥,说不定合适。若是能成,百姓们又多了种织布的料子,夏天就不用总穿厚重的棉布了。”

三更天时,窗外传来夜露滴落的声音,打在芭蕉叶上 “嘀嗒” 轻响,像有人在轻轻叩窗。陈砚放下笔,见案头的茶还温着,今年的新茶泡出的茶汤泛着浅绿,叶片在水里舒展得像刚摘下来的,香气比去年的更清冽,带着雨后的清新。她想起市集上农人的笑脸,织锦坊里织机的轻响,还有新试种的种子,嘴角漾起暖意。治理天下就像织布,经纬线要匀称,每一针每一线都要用心,才能织出平整的好布。这春分的夜露滋养着万物,也滋养着这太平日子,想来今年的收成定不会差。

天快亮时,露水凝成了细小的珠粒,在窗棂上串成小小的珠帘。陈砚推开窗,见远处的田埂上己有农人在放水灌田,渠水顺着田垄流淌,发出 “潺潺” 的声响,像在哼着轻快的歌谣。再过些时日,田里的秧苗就会连成一片新绿,像铺开的绿锦 —— 就像这寻常的春分时节,不必有波澜,却自会在平淡里酿出丰收的甜。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