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明朝:我是太子朱标
穿越明朝:我是太子朱标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穿越明朝:我是太子朱标 > 第16章 治世宏图:新帝与群臣的革新之路

第16章 治世宏图:新帝与群臣的革新之路

加入书架
书名:
穿越明朝:我是太子朱标
作者:
云玖龙
本章字数:
3254
更新时间:
2025-04-23

应天的初春依旧裹挟着寒意,朱标端坐在奉天殿的龙椅上,目光如炬地扫视着殿下群臣。案头摆放的《新政实施细则》似一块沉重的巨石,让整个朝堂的气氛紧绷到了极点,藩王改制、商税革新、农桑新政等条款,每一条都触动着各方利益,争论声此起彼伏,如同煮沸的鼎炉般喧闹不止。

“陛下,藩王禄米减半之事万万不可!” 礼部尚书颤颤巍巍地出列,花白的胡须随着他激动的言辞微微抖动,“藩王皆为皇室宗亲,骤然削减禄米,定会心生怨怼,恐生祸端啊!” 他的话音刚落,户部侍郎便急切地跨前一步,手中的账本被攥得褶皱不堪:“可江南税银迟迟未能足额收缴,若不削减藩王开支,今夏百姓的赈灾粮根本无从筹措!”

朱标揉了揉发紧的眉心,心中权衡着利弊。就在这时,他的目光落在了角落里一位神态沉稳的官员身上 —— 此人正是在政务处理上颇有见地的翰林院编修。“卿家,你对此事有何看法?” 朱标的声音在殿内响起,喧闹的争论声戛然而止。

那官员从容上前,行礼后有条不紊地说道:“陛下,藩王势弱是大势所趋,但不可操之过急。臣以为,可先从削减藩王额外的赏赐与特权入手,禄米之事暂且维持现状,待商税改革成效显著、国库充盈后,再做商议。如此既能安抚藩王,又能为新政推行争取时间。” 朱标沉思片刻,觉得此计可行,遂命礼部与户部按照此思路,制定详细的过渡方案。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山东因去年水患导致农田大面积荒芜,百姓流离失所的消息传来,让朱标心头一紧。他深知,民生乃是国之根本,若不能妥善解决,新政将难以立足。此时,一位在地方治理上经验丰富的知府被举荐到御前。

“陛下,臣提议在山东推行‘官督民办’之策。” 那知府目光坚定,声音洪亮,“官府出面招募流民,以工代役,组织他们修筑堤坝、疏通河道,同时开垦荒地。所需粮草,可从临近府县调拨,待秋收后,百姓再以粮食偿还。如此一来,既能解决流民的生计问题,又能改善当地的农耕条件。” 朱标听后,连连点头,当即便任命其为山东巡抚,全权负责此事。

然而,新政的推进远比想象中艰难。江南士绅为抵制商税改革,暗中勾结粮商,恶意操纵米价,致使粮价飞涨,百姓怨声载道。朱标得知后,立即召来刑部尚书与都察院左都御史:“务必彻查此事,不论涉及何人,绝不姑息!” 同时,他与群臣商议后决定,在商税征收上采取 “定额承包” 制,由各地商会推选诚信商户负责征税,官府进行监督,此举既简化了流程,又减少了中间盘剥。

边疆事务同样不容小觑。尽管蓝玉成功守住了古北口,但北元残余势力仍在边境蠢蠢欲动,不时骚扰百姓。朱标将徐达旧部重新整编,任命经验丰富的老将为统帅,同时大力推行 “屯田戍边” 政策,让士兵在驻守之余开垦荒地,实现粮食自给自足,增强边境的防御能力。

夜深了,皇宫内灯火渐次熄灭,唯有乾清宫依旧亮着烛光。朱标仍在伏案批阅奏折,案头如山的文书仿佛永远也处理不完。宋濂端着热茶悄悄走进来,看着皇帝疲惫的面容,心疼地劝道:“陛下,龙体为重,还请早些歇息。” 朱标放下笔,苦笑着摇摇头:“宋卿,这满朝事务,桩桩件件都关乎大明的兴衰,朕又怎能安心入眠?”

宋濂感慨道:“新政推行本就艰难,自古成大事者,哪有不历经磨难的?如今陛下身边人才济济,君臣同心,假以时日,定能开创盛世。” 朱标的眼中重新燃起坚定的光芒,他握紧拳头,心中暗暗发誓,无论前方有多少艰难险阻,他都要将新政推行到底,实现心中的治世宏图。

次日早朝,朱标宣布成立 “新政监察院”,由德高望重的老臣担任院长,专门监督新政的实施,严厉惩处阳奉阴违、贪污腐败之人。同时,他下令在各地设立 “民情驿站”,方便百姓反映问题与建议,真正做到了解民间疾苦,让新政贴合实际。

随着一系列举措的稳步推进,新政逐渐显现出成效。山东的流民有了安身立命之所,江南的商税开始稳定收缴,边境也在屯田戍边政策下日益稳固。朱标站在皇宫高处,俯瞰着应天城的繁华景象,心中满是欣慰。但他知道,这仅仅是大明复兴之路的起点,未来还有更多的挑战等着他去面对 。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