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明朝:我是太子朱标
穿越明朝:我是太子朱标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穿越明朝:我是太子朱标 > 第73章 金殿奏对:墨网终收

第73章 金殿奏对:墨网终收

加入书架
书名:
穿越明朝:我是太子朱标
作者:
云玖龙
本章字数:
4602
更新时间:
2025-05-02

大明洪武三十五年西月初八,奉天殿的铜鹤香炉飘出沉水香,朱标敲击御案的声音惊起檐角宿鸦。陈砚身着绯色官服,腕间银簪换成了刑部特制的獬豸纹玉簪 —— 这是朱标昨夜亲赐的,为的是今日朝堂奏对能震慑群小。

"刑部左侍郎陈砚," 朱标翻开《科举舞弊案宗》,"将调查结果公之于众。"

陈砚展开手中的黄绫奏疏,银簪在晨光中划出冷冽的光:"启禀陛下,此次科举舞弊案,起于新科进士名单公布后,寒门士子联名状告试卷被篡改。" 她指向殿中悬挂的《大明律》,"臣于三月十五接报,发现三十份可疑试卷,其誊录墨色与官定徽墨不符,遂循墨溯源,牵出应天书院与朝堂官员的勾结网络。"

殿内诸臣交头接耳,左都御史吴祯的云雁补子明显僵硬。陈砚取出个漆盒,内盛两锭墨锭:"此为涉案的松烟墨,经尚宝司鉴定,产自应天书院私坊,与吴祯大人府上的墨锭纹路一致。" 她转向吴祯,"吴大人去年冬至收受盐商三千两,正是用此墨支付誊录生改卷费用。"

吴祯的喉结剧烈滚动,却强作镇定:"墨锭乃书院常见之物,何足为证?"

"证据在账册里。" 陈砚展开从吴府搜出的密账,"应天书院山长吴松年每月初八向吴大人呈送 ' 修金 ',数额恰与试卷改笔数量吻合。更关键的是 ——" 她抽出李秀娘的试卷拓片,"所有被改试卷的 ' 乐户 ' 二字,皆用左手书写,而吴松年的弟子,正是左撇子。"

殿内响起倒吸冷气的声音。方孝孺忽然出列,手中举着《科举录》:"诸位大人请看,被改试卷的 ' 秤' 字皆错为 ' 称',此等笔误,与吴松年的书法习帖如出一辙。"

陈砚向方孝孺颔首,继续道:"循着墨锭与笔误两条线,臣发现漕运司郎中赵永年用私盐船为吴府运送墨锭,礼部侍郎周显则篡改《科举条例》,将 ' 许从良者参考 ' 改为 ' 乐户禁考 '。" 她展开卷宗底本,纸背的压痕清晰可见,"这些改动,皆在贤妃娘娘的 ' 监督 ' 下完成。"

贤妃的金镶玉簪 "当啷" 落地,她的凤袍在金砖上拖出刺耳的响声:"陛下,臣妾久居深宫,何能干预外朝?"

"久居深宫?" 陈砚取出长春宫账册,"贤妃娘娘去年拨出内帑银五千两,设立 ' 乐户禁绝专项 ',其中三千两用于购买松烟墨,两千两贿赂誊录生。" 她指向账册上的朱批,"就连景仁宫送往书院的墨锭,也要经贤妃娘娘 ' 查验 '—— 实则是替换成改卷专用墨。"

淑妃忽然出列,手中捧着景仁宫的墨锭登记薄:"陛下,臣妾每月送书院的墨皆有记录,贤妃娘娘却以 ' 尊祖制 ' 为由,要求将 ' 女子可考 ' 的试卷一律篡改。" 她望向贤妃,"姐姐可还记得,去年中秋让臣妾转交吴大人的三百两银子?那笔钱,正是用于涂改李秀娘的试卷。"

贤妃的脸瞬间青白,踉跄着扶住殿柱。陈砚知道,此刻最关键的是将零散证据串成铁案:"此案的关键,是贤妃娘娘与吴祯等人合谋,利用墨锭作为纽带,构建了 ' 收受贿赂 - 篡改条例 - 替换试卷 - 蒙蔽圣听 ' 的舞弊链条。" 她展开算筹推演图,"从盐商的私盐利润,到内帑的专项银,每一笔钱都精准对应被改试卷的数量,堪称 ' 算无遗策 '—— 可惜,算错了人心。"

朱标忽然冷笑,手指划过账册上的 "乐户禁考" 条目:"贤妃,你口口声声遵祖制,可知道太祖皇帝在《大诰》中写的 ' 贤能不分贵贱 '?" 他转向陈砚,"继续说处理结果。"

"遵旨。" 陈砚收起算筹图,"涉案的十七名官员中,吴祯、周显、赵永年三人按 ' 奸党罪 ' 论处,罢职抄家;十二名誊录生按 ' 坐赃论 ',杖责八十,永不许参加科举;贤妃娘娘私用内帑、干预科举,按《皇明祖训》,请陛下定夺。"

殿内鸦雀无声,唯有漏壶滴答作响。朱标望向贤妃,眼中闪过痛惜:"念在你侍奉多年,废为贤嫔,迁居景仁宫,终身不得干政。" 他忽然提高声音,"景仁宫郑淑妃,因举报有功,特许在后宫开设女子识字堂,教授《大明律》与书法。"

贤妃瘫倒在地,凤冠滚落在陈砚脚边。陈砚弯腰捡起,忽然想起三年前在明心庄,贤妃曾送她《女诫》注疏,如今注疏里的 "女子不得干政" 朱批,正像这顶落地的凤冠,沾满尘埃。

"此案虽结,余波未了。" 陈砚重新整肃衣冠,"臣请陛下下诏:一、重申《归良令》,从良女子许应科举,任何人不得篡改试卷;二、在六部设 ' 科举监理司 ',由刑部首管,每道试卷需经三人以上核墨;三、将此次舞弊案写入《大明律例》,永为后世戒。"

方孝孺再次出列,手中捧着新刻的《科举条议》:"臣附议!此次舞弊非墨色之罪,乃人心之私。唯有将算筹核墨、双人誊录定为常制,才能让天下士子相信,科举的墨色,永远是清白的。"

朱标的目光扫过殿中诸臣,最终落在陈砚的银簪上:"准奏。" 他提起御笔,在黄绫上写下 "墨色如镜,照见贤愚" 八字,"即日起,科举监理司由琼仪妃首管,务必让天下知道,朕的朝堂,容不得半锭脏墨。"

退朝时,陈砚望着贤妃被搀扶着离开的背影,忽然想起在刑部后堂,淑妃说的那句话:"墨色再浓,也遮不住字的笔画。" 她摸着腕间的银簪,知道这一仗,不仅是为李秀娘等士子讨公道,更是为天下女子争一个提笔的资格。

是夜,陈砚在刑部撰写《舞弊案结案书》,银簪尖划过 "乐户" 二字时,特意在旁边注了句:"太祖皇帝开大明,从未在 ' 贤能 ' 二字前加过道门槛。" 搁笔时,窗外传来景仁宫的读书声,正是淑妃在教宫娥们念《大明律》的 "公平" 条。

银簪在烛火下泛着微光,陈砚忽然轻笑 —— 这场金殿奏对,算的不是墨锭数量,而是天下士子的未来。当律法的秤杆不再倾斜,当算筹的珠子归位清楚,大明的科举,终将成为照见贤愚的明镜,而她手中的笔,不过是擦亮这面镜子的一丝微光。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