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京城裹着层薄霜,人民大会堂外的汉白玉栏杆凝着细碎冰碴。林逸站在更衣室的落地镜前,指腹反复着白大褂第二颗纽扣——那是苏瑶昨夜亲手缝上的,针脚细密得如同她看他时的眼神。
"林医生,还有五分钟。"会务人员的敲门声惊得他回过神。镜中人目光沉静,却掩不住眼底翻涌的暗潮。十年前,他蜷缩在医院值班室啃冷馒头时,从未想过会站在这象征医学界最高荣誉的殿堂。
推开侧厅大门,三百六十度环形会场的声浪扑面而来。镁光灯刺得人睁不开眼,林逸却精准捕捉到第三排左侧那个身影——苏瑶攥着他的论文集,发白的指节与淡粉色连衣裙形成鲜明对比。
"下面有请候选人林逸教授进行答辩。"
皮鞋踏过台阶的声响在寂静中格外清晰。林逸将牛皮纸袋轻轻放在讲台上,取出的不是常见的演讲稿,而是一叠泛黄的病历本。
"各位前辈,今天我想从这些故事讲起。"他举起最上方那本,封皮用红笔写着"周桂兰,女,56岁,肺癌晚期","七年前,这位农妇跪在我诊室门口,说卖了三亩地只求多活三个月。那时的我,只能开些止痛药。"
台下泛起细碎私语声。林逸翻开内页,密密麻麻的批注间夹着张皱巴巴的汇款单:"去年她孙子考上大学,特意寄来的喜糖。而让她多活这七年的,是我们从《千金方》里提取的抗癌成分,结合现代靶向治疗的新方案。"
大屏幕亮起,全息投影将古代医典与分子结构图重叠。林逸的声音在会场回荡:"有人说中医是玄学,可青蒿素的发现不正是从《肘后备急方》获得灵感?当我们用质谱仪分析千年古方,当我们把子午流注理论转化为精准给药时间......"
"荒谬!"右侧评委席突然站起个鬓角斑白的老者,正是中华医学会副会长王明远,"林逸,你不过是拿些偶然案例哗众取宠!你所谓的中西医结合,根本没有严谨的临床数据支撑!"
会场气氛瞬间凝固。林逸却笑了,从纸袋里抽出厚厚的蓝皮档案:"这是我们仁心医院五年来,217例中西医联合治疗的完整数据。其中肝癌晚期患者一年生存率从32%提升至68%,这不是偶然,是千百年医学智慧与现代科技的共振。"
掌声如惊雷炸响。苏瑶望着台上那个曾经在暴雨夜为流浪老人清创的青年,泪水模糊了镜片。她记得他在实验室连续三天三夜调试药方的模样,记得他为了验证古籍记载,亲自试服含有微量毒性的草药。
答辩进入白热化阶段。当被问及"如何看待中医西化"时,林逸走到窗边,将目光投向远方鳞次栉比的高楼:"医学不该有东西方的壁垒。就像这座城市,既有故宫的飞檐斗拱,也有鸟巢的现代钢结构。我们要做的,是搭建一座桥梁,让岐黄之术在二十一世纪焕发新生。"
唱票环节,时间仿佛凝固。计票员的声音在寂静中震颤:"林逸,赞成票231,反对票58,弃权票11......"
苏瑶腾地站起,前排的记者们被她带倒的椅子惊得抬头。掌声如潮水漫过整个会场时,林逸己经快步走下台,在众人诧异的目光中,将那枚金灿灿的院士徽章别在了苏瑶胸前。
"这是属于我们的勋章。"他在她耳边低语。窗外不知何时飘起了雪,六角冰晶落在玻璃幕墙上,折射出七彩的光。
深夜的仁心医院依然灯火通明。林逸靠在办公室的皮椅上,手机屏幕亮起新消息——滇南山区突发群体性食物中毒,当地医院请求支援。他望着墙上"大医精诚"的匾额,指尖划过通讯录里苏瑶的名字。
"这次,我们一起去?"发送键按下的瞬间,窗外的雪下得更急了。而属于他们的传奇,才刚刚开始。